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2020-12-03 立裡女愛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身為中國人,豈有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道理,快來一起看看吧。

春季

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

雨水:公曆2月18-20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

驚蟄:公曆3月05-07日交節。又名「啟蟄」。

春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清明:公曆4月04-06日交節。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穀雨:公曆4月19-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

夏季

立夏:公曆5月05-07日交節。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

芒種:公曆6月05-07日交節。又名「忙種」,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後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夏至:公曆6月21-22日交節。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季節,在北極圈以裡會出現極晝,太陽終日不落。

小暑:公曆7月06-08日交節。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公曆7月22-24日交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

秋季

立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處暑:公曆8月22-24日交節。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

白露:公曆9月07-0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寒露:公曆10月08-0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

霜降: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

冬季

立冬:公曆11月7-8日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小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大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

冬至: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小寒:公曆1月5-7日交節。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公曆1月20-21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輪迴來了,正所謂冬去春來。

白露是我最喜歡的節氣,不冷不熱剛剛好,你們呢?

私信我,告訴我你關心的話題!

相關焦點

  • 淮南兩件「二十四節氣」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原標題:我市兩件「二十四節氣」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日前,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同淮南等十一個「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代表性市、縣區,共同策劃組織,精心打造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此次展覽全面系統立體展示節氣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科學價值以及近年來保護和傳承成果。我市兩件「二十四節氣」作品參展,並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並頒發了收藏證書。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春分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受外國文化影響,城市化的發展,智能設備普及,現在很多人對節氣已經淡忘,不會背甚至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什麼。今天奇速君推薦的是一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驚蟄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 中國二十四節氣你都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國畫二十四節氣,美!
    大眾收藏書畫藝術品平臺,您身邊的收藏管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節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衣食農事,依季候而作,隨時光流轉。 那些逝去的美好歲月,我們記得。
  • 最美的二十四節氣簡筆畫,中國孩子應該知道
    用簡筆畫詮釋二十四節氣,表達古人無窮智慧總結。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的節奏,給孩子們以完整的滋養。願我們在二十四節氣的周而復始和生生不息中,看明月松間朗照,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飛花,無邊絲雨裡,感受每一個樸素日子的優雅美好。獲得更多來自大地的力量。千千願用簡單的畫,感受美好的世界!
  • 二十四節氣——立冬
    立 冬 暑往寒來,歲月更替, 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立冬 ——冬季已至 立冬(英文名:Beginning of Winter)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陽曆
    但文中談到杜牧《清明》詩時,王蒙先生說,「實際是按照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相互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這卻是個疏忽。      中國自古以來有兩種曆法並行:一為根據月亮與地球關係確定的陰曆,今通稱農曆;一為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即是中國的太陽曆,卻並無「陽曆」之名,所以常常被人誤以為也是陰曆。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結晶,是先民在認識自然,與自然共存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世界規律把握,總結出來的特有的曆法體系。2017年聯合國批准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
    導語:24節氣中有四個節氣分別代表著四季的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中,立冬是冬季的開始。你知道立冬是什麼意思嗎?你了解立冬節氣的習俗嗎?立冬和另一個冬季節氣冬至有什麼不同?我們通過立冬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進行了解。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一步一步教你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原創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有需要的同學歡迎收藏!三、二十四個節氣的圖案我們在二十四個圓形裡面寫上二十四個節氣,從左到右,左邊寫上春季和夏季的節氣,右邊寫上秋季和冬季的節氣;我們把二十四個節氣配上對應的圖案;四、背景的畫法我們把背景畫上直線和豎線
  • 時間裡的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帶大家領略一下時間裡的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的魅力。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在氣象學界,它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除了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您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呢?
  •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哪位大神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生活,特別是在古代農耕生活當中經常會用到它,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2016年11月30號,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哪位大神研究出來的呢?想要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上古名人三皇五帝中的5帝之一,帝嚳。帝嚳,姬姓,高辛氏,名郡,出生於高新,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
  •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近日,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自己所創作的詩句中。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這裡實地觀測劃定了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這裡通過測日影,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登封觀星臺成為二十四節氣產生的重要文物史證。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百餘部曆法,都是陰陽合曆,這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是難以想像的。  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  而此次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正是我們傳統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是對太陽在黃道上的周年視運動 (實際上是地球的周年運動) 的描述,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子才會如此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