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身為中國人,豈有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道理,快來一起看看吧。
春季
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
雨水:公曆2月18-20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
驚蟄:公曆3月05-07日交節。又名「啟蟄」。
春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清明:公曆4月04-06日交節。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穀雨:公曆4月19-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
夏季
立夏:公曆5月05-07日交節。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
芒種:公曆6月05-07日交節。又名「忙種」,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後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夏至:公曆6月21-22日交節。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季節,在北極圈以裡會出現極晝,太陽終日不落。
小暑:公曆7月06-08日交節。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公曆7月22-24日交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
秋季
立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處暑:公曆8月22-24日交節。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
白露:公曆9月07-0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寒露:公曆10月08-0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
霜降: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
冬季
立冬:公曆11月7-8日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小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大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
冬至: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小寒:公曆1月5-7日交節。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公曆1月20-21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輪迴來了,正所謂冬去春來。
白露是我最喜歡的節氣,不冷不熱剛剛好,你們呢?
私信我,告訴我你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