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
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從「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從「春分到,蛋兒俏」到「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春分立蛋,清明踏青,立冬進補,冬至吃餃子、湯圓,大寒舉辦「尾牙祭」……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民俗、莊嚴的儀式,亦有浪漫的傳說。即便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歷史沉澱,也是衣食住行;是文化習俗,也是萬物風貌。可以說,它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也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及鄉情鄉愁的生動載體。
然而時光流轉、滄海桑田,隨著中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氣象科學的蓬勃發展,腳步匆匆的現代都市人與二十四節氣漸行漸遠。不僅僅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記功能以及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在弱化,人們對節氣的認知也逐漸淡薄。尤其是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若不是公號的推送、朋友圈的「提醒」和家人的叮嚀,恐怕早已不記得節氣背後的寓意及習俗,對於節氣價值也認識不足。
我們不再需要二十四節氣了嗎?不,二十四節氣沒有過時,在動態發展中的它依然具有科學性,依然可以為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參考,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何況,在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之時,社會各界明明為之而振奮。而在日常閱讀到節氣相關詩詞文章時,不少人心中依然會因其蘊含的詩意和美好而泛起陣陣漣漪。無論是從節氣本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而言,還是從大眾的記憶和感知而言,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保護和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要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文化內涵要煥發新活力,要在保護傳承中有創新、有演變、有發展,尤其是要注意及時捕捉、追蹤、研究二十四節氣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變化,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既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如2018年新設立的「豐收節」具有多重意義,以豐收的節日火把照亮田野鄉村、增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也要善於用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如浙江遂昌的「班春勸農」、河南登封的告成鎮觀星臺等等,使二十四節氣成為保護文化多樣性、展示和發展地方文化的重要品牌和有力抓手。
傳播方式要靈活創新,讓節氣文化「流行」起來。一方面,要建立和盤活包含傳承館(所)、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的傳承展示場館體系,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探索多主體參與、多功能綜合性的非遺傳承空間;另一方面,要運用新媒體、文創產品、音像製品等多種手段,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參與和了解節氣文化,喚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比如,國內首檔聚焦節氣美學生活的節目《24節氣生活》就邀請12位文化名人「住進」節氣裡,把深藏在節氣背後的文化底蘊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出來,以新穎角度激發了觀眾共鳴。
(「二十四節氣」主題魔方。)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從哪裡來?來自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來自於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發展二十四節氣,讓節氣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正是這宏大命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這,需要每一個人的重視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