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2020-12-04 圳論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

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從「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從「春分到,蛋兒俏」到「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春分立蛋,清明踏青,立冬進補,冬至吃餃子、湯圓,大寒舉辦「尾牙祭」……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民俗、莊嚴的儀式,亦有浪漫的傳說。即便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歷史沉澱,也是衣食住行;是文化習俗,也是萬物風貌。可以說,它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也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及鄉情鄉愁的生動載體。

然而時光流轉、滄海桑田,隨著中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氣象科學的蓬勃發展,腳步匆匆的現代都市人與二十四節氣漸行漸遠。不僅僅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記功能以及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在弱化,人們對節氣的認知也逐漸淡薄。尤其是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若不是公號的推送、朋友圈的「提醒」和家人的叮嚀,恐怕早已不記得節氣背後的寓意及習俗,對於節氣價值也認識不足。

我們不再需要二十四節氣了嗎?不,二十四節氣沒有過時,在動態發展中的它依然具有科學性,依然可以為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參考,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何況,在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之時,社會各界明明為之而振奮。而在日常閱讀到節氣相關詩詞文章時,不少人心中依然會因其蘊含的詩意和美好而泛起陣陣漣漪。無論是從節氣本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而言,還是從大眾的記憶和感知而言,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保護和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要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文化內涵要煥發新活力,要在保護傳承中有創新、有演變、有發展,尤其是要注意及時捕捉、追蹤、研究二十四節氣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變化,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既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如2018年新設立的「豐收節」具有多重意義,以豐收的節日火把照亮田野鄉村、增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也要善於用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如浙江遂昌的「班春勸農」、河南登封的告成鎮觀星臺等等,使二十四節氣成為保護文化多樣性、展示和發展地方文化的重要品牌和有力抓手。

傳播方式要靈活創新,讓節氣文化「流行」起來。一方面,要建立和盤活包含傳承館(所)、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的傳承展示場館體系,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探索多主體參與、多功能綜合性的非遺傳承空間;另一方面,要運用新媒體、文創產品、音像製品等多種手段,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參與和了解節氣文化,喚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比如,國內首檔聚焦節氣美學生活的節目《24節氣生活》就邀請12位文化名人「住進」節氣裡,把深藏在節氣背後的文化底蘊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出來,以新穎角度激發了觀眾共鳴。

(「二十四節氣」主題魔方。)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從哪裡來?來自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來自於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發展二十四節氣,讓節氣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正是這宏大命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這,需要每一個人的重視和努力。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12星座早已不是12星座,而二十四節氣仍是那個二十四節氣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
  • 如何理解二十四節氣
    我們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有什麼呢?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它是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二十四節氣是每年都有二十四節氣,而且固定每月都有兩個節氣,一共二十四個。一月是小寒大寒節氣,天氣比較冷一點。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一堂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課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曼玉「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獺祭魚」現象、《虢國夫人遊春圖》、史湘雲醉臥芍藥裀、《寒食帖》、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民間俗語、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等,因為一堂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課被聯繫在了一起
  • 曆法二十四節氣
    是的,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一樣長的。那在秋分之後,我們的白天變短,晚上變長;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南半球,你那裡的變化則是相反的。今天露露就要和你聊一聊二十四節氣。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先說說中國的農曆。相傳農曆創始於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完善,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
  • 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
    導語:24節氣中有四個節氣分別代表著四季的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中,立冬是冬季的開始。你知道立冬是什麼意思嗎?你了解立冬節氣的習俗嗎?立冬和另一個冬季節氣冬至有什麼不同?我們通過立冬節氣簡介——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進行了解。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近日,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自己所創作的詩句中。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與北京城
    流傳廣泛的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用簡約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對24個節氣名稱一一進行了列舉。順天應時: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二十四節氣和現在通行的公曆一樣,都是太陽曆。但與公曆不同的是,它是太陽曆和物候歷的精妙結合。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陽曆
    但文中談到杜牧《清明》詩時,王蒙先生說,「實際是按照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相互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這卻是個疏忽。      中國自古以來有兩種曆法並行:一為根據月亮與地球關係確定的陰曆,今通稱農曆;一為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即是中國的太陽曆,卻並無「陽曆」之名,所以常常被人誤以為也是陰曆。
  • 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亦是這宏大命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在與天地的對話互動中,中國人認識了自然,創立了二十四節氣。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二十四節氣從最初的指導農耕生產逐漸深入到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已經穿越了2000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