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限制中企在美上市?外交部:反對政治打壓

2020-12-16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在2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眾議院本周可能會通過關於限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的議案。你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答:我想你剛才提到的這個問題再次的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公司採取了歧視性的政策,是對中國企業進行政治打壓。

至於你提到的美國眾議院要表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個具體的問題,你可以向主管部門詢問。

我可以原則性地再跟你強調一下,在資本市場已經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我們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我們希望美方能夠為外國的企業在美國投資和經營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而不是想方設法設置層層障礙。

相關焦點

  • 美國將限制中企在美上市?外交部:是歧視性的政策,反對政治打壓
    在2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眾議院本周可能會通過關於限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的議案。你對此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答:我想你剛才提到的這個問題再次的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公司採取了歧視性的政策,是對中國企業進行政治打壓。至於你提到的美國眾議院要表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個具體的問題,你可以向主管部門詢問。
  • 美國或將限制中企在美上市 外交部:是對中國企業政治打壓
    中國網12月2日訊 針對美國或將限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月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希望美方能夠為外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而不是想方設法設置層層障礙。
  • 政治打壓中企!美眾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限制中企在美上市
    【環球網報導】英國路透社剛剛消息稱,美國眾議院當地時間12月2日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可能阻止一些中企在美交易所上市。該法案於今年5月曾在美參議院通過。該法案規定,如果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
  • 美預計本周通過立法限制中企上市,華春瑩:是對中國企業的政治打壓
    不少分析稱,該法案可能阻止一些中資企業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除非他們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日就此表示,堅決反對美國將證券監管政治化。她認為,美國這一做法是歧視性政策,是對中國企業的政治打壓。「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由共和黨參議員甘迺迪和民主黨參議員克裡斯·范·霍倫共同發起,今年5月在參議院獲得通過。
  • ...美方行動只不過就是美國對中國的企業進行政治打壓的一個具體的...
    【美眾院禁止中企在美上市?中方回應】12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國眾議院周三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一些中國公司遵守美國審計標準,否則將被禁止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會否作出反擊?華春瑩表示,美方行動只不過就是美國對中國的企業進行政治打壓的一個具體的行動,也是希望遏制中國發展的具體表現。
  • ...是對中國企業進行政治打壓。我可以原則性地再跟你強調一下...
    2020-12-02 16:35:22來源:FX168 【美國將限制中企在美上市外交部:反對政治打壓】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公司採取了歧視性的政策,是對中國企業進行政治打壓。我可以原則性地再跟你強調一下,‌‌在資本市場已經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我們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 美眾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
    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事宜答記者問時表示,從法案以及美國國會有關人士的言論看,該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而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 外交部回應美限制中國社交媒體公司:最終將自食其果
    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6日籤署行政令,對中國社交媒體公司施加限制措施。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8月7日回應,有關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在美開展商業活動,遵守美國的法律法規。美方藉口國家安全,頻繁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有關企業,這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中方堅決反對。
  • 美國濫權打壓中企,外交部表態會對等反制,波音洛馬或第一批上榜
    美國一貫濫用國家權力以「與軍方有關」為由打壓中企,因此近期出現了中國可能要求也對美企進行對等反制的傳聞。據國內媒體1月5日的報導,在當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中國是否會要求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公布其與美國軍方的關係。
  • ...限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法案!只等川普籤字,中概股的至暗時刻?
    如若三年後,美國仍無法審查其會計事務所,則該上市公司的股票將在美國股市停止交易。據財新援引《外國公司控股責任法》細則,如果在美上市公司僱傭了海外公共會計事務所,且PCAOB無法「徹底檢查或調查」該會計事務所,則該公司也需要向美國聯邦政府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材料,證明該公司並非外國政府國有或控股。
  • 無端打壓!小米被美國列入黑名單,還有這8家中企也被「拉黑」
    據路透社華盛頓消息,根據路透社看到的一份文件顯示,川普政府當地時間周四將9家中國公司列入所謂的「中國軍工企業」黑名單,其中包括飛機製造商中國商飛和手機製造商小米。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報導稱,這些公司將受到一項新的美國投資禁令的限制,該禁令迫使美國投資者在2021年11月11日前放棄持有相關公司的股份。針對美方無端打壓中國企業,中國外交部此前曾明確表示,中國政府一貫鼓勵中國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依法依規開展對外經濟合作。中方反對的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國家力量、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無端打壓外國企業。
  • 89家中企被美政府「惦記上」,外交部回應來了
    據環球時報此前援引美媒Axios報導,或是為了保住最後的「政治遺產」,好讓下任總統拜登對華政策上難以改弦更張,或是為了「報復中國」,川普政府正密謀一系列「計劃」,而擴大制裁中企名單只是其中一個。
  • 美政府濫權打壓中企,中國或用同等方式對待美企
    美國一貫濫用國家權力以「與軍方有關」為由打壓中企,因此近期出現了中國可能要求也對美企進行對等反制的傳聞。據國內媒體1月5日的報導,在當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中國是否會要求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公布其與美國軍方的關係,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不會坐視美國損害中國的正當利益,將採取措施維護利益。
  • 美國新法案對中概股影響幾何?專家:對美而言中企退市代價很高
    來源:一財網該法案在未來對中概股乃至未來中企赴美上市之路影響何如? 近期,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禁止其證券在美國交易,並對外國公司提出額外披露要求。
  • 美方將限制89家中企購買美國產品和科技 外交部再次回應
    近日,美國方面表示將把89家中國企業定義為有軍事背景的企業,並限制它們購買美國產品和科技。 在今天(23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記者的上述問題作出了回應。趙立堅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無端打壓中國企業,並多次就此表明嚴正立場。美方所作所為嚴重違背美方一貫標榜的市場競爭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必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和自身形象。 趙立堅強調,中國企業始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在國際化經營中嚴格遵守包括美國法律在內的各國法律法規。美方應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打壓外國企業的錯誤行為。
  • 美國財政部將緩和投資禁令?川普卻將80家中企加入黑名單 外交部...
    美國財政部將緩和投資禁令?川普卻將80家中企加入黑名單,外交部最新回應,拜登如何應對?)
  • 最新消息:美將80家中企列入黑名單?中方回應(附企業名單PDF)
    文末有完整的PDF資料 【外交部回應美或將80家中企列入黑名單】問:美國或再將80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我們敦促美方停止無理打壓外國企業的錯誤行為,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來源: 人民日報 據路透社最新報導,在當地時間的周四,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將在美東時間的周五將數十家中國企業列入限制貿易的黑名單,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消息一經傳出重創周五亞洲股市表現。
  • 美發布新規,限制中共黨員赴美旅行,外交部回應
    據參考消息報導,《紐約時報》網站消息稱,川普政府當地時間周三發布新規,限制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兩名知情人士透露,這項新政將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的赴美旅行籤證最長有效期限制在單月單次入境,立即生效。
  • 外交部:美不斷升級手段打壓中國記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來源:澎湃新聞3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澎湃新聞記者提問,美國記者斯旺17日在採訪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時稱,中國政府因為《華爾街日報》批評中國應對疫情報導驅逐其3名記者,美國政府才限制中國國有媒體在美記者人數,請問發言人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耿爽回應稱,我們已經多次闡述了中方立場。
  • 美擬將2中企列入黑名單:中芯國際和中海油被指軍工 中方回應
    華為被美國封禁事件尚未平息,中芯國際和中海油被指軍工再引事端。美擬將2家中企列入黑名單,中方回應中海油和中芯國際事件並非軍工企業。川普政府準備將中芯國際和中海油列入「與軍事活動有聯繫」的企業清單,此事件再次引發全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