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出現的一些初具規模的志怪小說,僅僅是具備了小說的某些形式特徵,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志怪小說,它還帶有草創期的粗糙、幼稚、不成熟的特點。進人魏晉南北朝後,志怪小說在各種條件的作用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作家多、作品多,而且形式上更趨於成熟,不僅有了一定規模的故事情節,而且也有了某種程度的人物形象描寫,同時現實性和時代感也大大增強了。繁榮的原因,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當然是在兩漢志怪的深厚基礎上發達起來的,但它的繁榮和進步又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情況為志怪小說的繁榮和進步提供了種種有利條件,同時也規定著此時志怪在內容上所帶有的時代特徵。
首先,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都異常尖銳。從三國到隋,三個半多世紀,社會陷入分裂混亂的狀態,三十多個朝代和小國交相更替,各統治集團之間的爭權奪利、豪徵巧奪,使人民蒙受兵荒馬亂的巨大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把自己的反抗精神和追求理想的願望,通過豐富的幻想,寄托在一些神鬼故事裡而曲折地顯示出來,他們不僅發展了舊傳說.而且也創造了新故事。志怪小說裡的一些優秀作品正是這些傳說故事的記錄和加工,這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具有積極性內容的重要原因。
第二,志怪小說的大量出現又與當時宗教迷信的盛行密切相關。魯迅先生指出:「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神愈熾;會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迷信的規模、聲勢、影響都大大超過前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大多迷信神鬼,佛道兩教廣泛傳布,社會上充滿了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風氣。靈魂不死、輪迴報應、鬼神顯驗、肉體飛升等迷信,成為極其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宗教迷信的盛行,勢必造成大批鬼神傳說的出現和流傳,佛教徒和道教徒為宣揚法旨和自神其術,也大量編造和收集神怪故事;同時.六朝文人普遍接受佛道思想,宗教迷信觀念極大地支配著他們的寫作,如幹寶、劉義慶、顏之推等都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誣」而整理創作志怪小說的,這對志怪小說的發展和傳播,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談風的盛行。談風包括清談和閒談,這是六朝名士風流的表現。清談又稱清言,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品評人物,這是受漢末清議風氣的影響,又同魏晉選取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密切相關;二是談論老莊哲學即所謂玄理.這主要是知識分子為逃避嚴酷的現實政治而追求清虛玄遠。清談對志人小說的產生影響更大。閒談主要是人們聚在一起.說些玩笑、嘲戲之語或講故事。《陳書》卷三六《始興王叔陵傳》有「叔陵……夜常不臥,燒燭達曉,呼召賓客,說民間細事,歡謔無所不為」的記載,《魏書》卷九一《蔣少遊傳》也有「青州刺史侯文和……滑稽多智,辭說無端。尤善淺俗委巷之語,至可玩笑」的記載。這裡所說的.『民間細事」、「淺俗委巷之語」,就是指民間發生和流傳的各種故事。談風熾盛.對小說創作來說,使各種傳說和故事得到迅速流傳,並大量地集中到文人手裡,文人就有可能較快地和較多地將它們加工創作.匯集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