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參觀靖國神社的日本人
新華網東京8月14日電(記者楊汀)暑假來臨,到靖國神社參觀的日本學生們便多了起來。從東京九段下地鐵站出來,常能看到排隊參觀的日本中小學生。
「零式戰機!」在靖國神社「遊就館」的大廳中央,學生們看到這架經過精心修復和粉刷的戰機,多會指指點點地發出感嘆。陽光照進展館的玻璃大廳,曾作為日軍自殺式襲擊鼻祖的零式戰機顯得越發「威風凜凜」。孩子們臉上多少有些興奮。他們當然不會想到,這架飛機,連同它背後的軍事狂人,曾給亞洲乃至世界帶來多少苦難。
看不到的真相
遊就館是靖國神社的核心構成之一,功能相當於博物館。它從日本武士道講起,分篇章陳列著明治維新後與日本歷次大戰相關的圖文、影像、遺物和遺蹟。在這裡,處處能感到布展者的「巧妙選材」和「良苦用心」:於不動聲色中傳遞著自己心中的歷史,於不知不覺中影響那些對戰爭本就懵懂的人。
在遊就館大廳,與零式戰機一起陳列的,還有一輛裝飾考究的泰緬鐵道蒸汽機車,介紹文字不吝筆墨談及當時日本的工業技術和為當地近代化帶來的貢獻,但卻隻字未提這條鐵路的罪惡——因日軍強制勞役而死亡的當地勞工甚至比鐵路上的枕木還多。
遊就館始建於1892年,是日本最早的武器展覽館,1908年大規模擴建,增添甲午和日俄戰爭展品。二戰後一度閉館,1961年重新作為「靖國神社寶物遺品館」展出,1986年恢復「遊就館」名稱。
經過長年積累,這裡的圖文影像已相當豐富,但人們還是「看不到」許多歷史的真相。在這裡,「南京大屠殺」被稱為「南京事件」,其說法是日軍時任最高指揮官松井石根下令「將戰退的中國軍隊追至下關剿滅,此外對在市內換穿便服的殘部進行徹底追剿」,而對於中國平民被屠戮,隻字未提,還配以一篇當年日本《朝日新聞》以「和平復甦南京」為題的報導。
戰後,松井曾供認「(在南京)戰鬥的同時俘虜越來越多,不得不殺掉」。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崗村寧次也在回憶錄中說:「南京攻略中,對數萬市民的掠奪和強姦暴行是事實」。而這類言辭都從未出現在遊就館裡。
在看似紮實的史料和遺物中掩藏歷史、遮蔽真實,讓前來參觀的青年一輩感受更多的是日本曾經的「威儀」和「輝煌」,而不是戰爭的罪責與殘酷,靖國神社為此「頗費了些功夫」。
看不清的歷史
對於戰爭,靖國神社除了按住不提,還習慣於混淆和扭曲。關於中國東北,遊就館不僅仍稱之為「滿洲」,還說「滿洲事變後以清朝的宣統帝為元首的滿洲國建立,現在被中國佔領,被稱為『東北』」。
坐在展廳二樓觀看錄像《我們不會忘記——從日清、日俄戰爭到大東亞戰爭》,一段「莊嚴」的旁白傳來:「日本本是遠東小國,之所以能生存下來,不受歐美列強脅迫,都是因為這些拼命為國而戰的英靈。」
而據日本媒體報導,在2007年修改解說詞之前,旁白中還有一段話:「有人說大東亞戰爭是侵略戰爭,有人說日本進行屠殺。這都是沒有正確理解這場戰爭,很大原因是輕信了推行導致日本虛弱化佔領政策的美國的說辭。」
遊就館內,解說有日英兩種文字,仔細對比,會發現玄機,特別是2007年之前的解說詞。對於九一八事變,日語解說詞說「美國政府不顧國內反對積極介入此事件,展開了使日本陷入孤立的外交戰略」,而英語解說中完全沒有這一段。2007年前的日語導遊手冊寫著「為了自存自衛(而戰)」,英文手冊則沒有這句話。耐人尋味的是,靖國神社的解說詞和導遊手冊都沒有中文和韓文。
因為歷史教育缺失而對二戰歷史本就一知半解的日本年輕人,走出靖國神社的那一刻,或許已被改變。在遊就館留言簿上,一名署名「28歲」的人寫道:「戰爭是那時日本唯一的出路。如果不打,日本就會淪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我深刻明白了這一點……」
不應看淡的未來
日本普通民眾對靖國神社是什麼印象?記者曾拜託朋友廣泛詢問,得到的回答大致有兩類:一是軍裝愛好者和街頭右翼人士的「聖地」,二是傳統節日祈願之地和廟會(日語中叫「祭」)舉辦之所。
在日本,對靖國神社反感者不乏其人。靖國神社的「靈璽簿」刊載著需要祭祀者的名字。每當這份名錄有所增加,靖國神社都會對外公布,卻時常招來抗議。一些尚且在世的日本老兵,和那些不願自己親人被供奉在靖國神社的軍人遺屬會訴諸法律,要求靖國神社將名字抹去。一些被合祀的在韓日本前軍人還因日本政府將自己的信息告知靖國神社,向政府索賠。
不過,記者一名在東京理科大學就讀的朋友說,對於多數日本民眾而言,對于靖國神社的反對和反感在淡化:日本絕大多數人不贊成右翼,但不會因右翼而避諱靖國神社,也不將靖國神社與特定的歷史觀相聯繫。
所謂街頭右翼,是極少數的一撮人。每逢12月8日(太平洋戰爭開戰日)和8月15日(日本稱「終戰日」),靖國神社的停車場就會被插著軍旗的右翼宣傳車佔據,但每年都幾乎是同一撥人。「他們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記者的那位日本朋友這樣評價。
不過與此同時,日本民眾對於國家右翼傾向的警覺似乎在淡化。2006年東京市民曾舉辦震動一時的「用和平之燈驅散靖國的黑暗」活動,如今類似活動已難見蹤跡。每年7月靖國神社的「御魂祭」,更像是一場廟會。層層疊疊的黃燈籠下,是各種小吃攤和遊戲展位,身著便裝或和服的市民穿梭其中,靖國神社的參觀人數也因此大增,幾天內能達到30萬人次。可記者詢問後發現,包括三四十歲的日本人,已幾乎沒人知道或關心「御魂祭」的來歷。
這種淡化或漠然,是和平年代必然的健忘,還是對歷史有意無意的躲閃?無論怎樣,靖國神社正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將更多不知情者吸引過來,並在這種平和的面紗下傳遞著自己歪曲變形的歷史觀。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