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子民除了自稱中國人之外,還有一個最值得驕傲的稱謂——漢人。&34;這一稱呼是幾千年來歷史沉澱的瑰寶,兩個字就蘊含了千年文化的傳承。
不過,中國歷史非常久遠,即使只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兩千多年,上通兩千餘年前的商朝,下達一百多年前才滅亡的大清帝國,其中光是大一統的朝代就有秦漢、唐宋等十餘個朝代,戰亂年代更不必多言。那為何我們中國人不自稱秦人,唐人或者是宋人、明人呢?
而且,中國人不僅自稱是漢人,連我們的傳統服裝也被稱為漢服,使用的傳統文字也被稱為漢字,說的中國話也被稱為漢語。究竟歷史上的漢朝,對中國人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多深遠的影響,才能到這一地步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了解當年這個開創了中國古代盛世局面的偉大朝代了。
&34;,顧名思義,就是源自大漢王朝的人,是由劉邦一手建立起的帝國之後。不過要深入了解漢朝,就需要弄清楚為何劉邦將自己開創的王朝稱為漢朝,而不是&34;或者其他名稱。
這一切,都源自於秦朝滅亡後的楚漢爭霸時期。
秦朝雖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千年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卻因為採取的暴政,激起了天下民憤,最終在長期壓迫下,各路英雄豪傑並起,反抗秦王朝的暴政。
天下反秦之勢愈演愈烈,秦朝統治者的覆滅已經成為定局。此時,各路諸侯為了避免內部爭鬥,消耗反秦勢力,共同約定好,誰先攻入鹹陽城,誰是老大。
實力最強勁的西楚霸王項羽帶兵與秦帝國僅剩的精兵強將決戰,以一己之力消滅了秦軍最後的屏障。而劉邦則趁著項羽拖住秦軍大部隊的時候,帶領大軍,攻入鹹陽城,成為第一位入駐關中的勢力。
按照最開始的諸侯之約,劉邦雖然有些勝之不武,但也應當是接替秦朝成為新一代帝王的王者。不過,項羽不吃這一套,立馬毀約,無視其他各勢力,率領四十萬大部隊就要前往鹹陽將劉邦斬殺,甚至鬧出&34;一事。
以雙方實力對比,劉邦若是強佔鹹陽不走,下一個在鹹陽身死魂滅的王者就是他。識時務的劉邦立馬將到手的肥肉拱手相讓,自己撤軍,出走漢水,自立漢王。
劉邦自稱&34;說明他的野心不小,雖然被迫退出鹹陽,但&34;在古時候是&34;的意思,因為漢水在古人認知中就是銀河。可見,劉邦並沒有因為撤出鹹陽就認命。而是以此為資本,開始新一輪的革命。
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劉邦最後奪取天下,成功建立新一代的大一統王朝,而原本就是&34;的他,也將國號改為&34;,在新的崗位上開始天子事業。這一王朝,一存在,便是四百多年。
當然,&34;之稱謂雖然源自於漢朝,但並不是說中國人是從漢朝才開始出現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在更古老的炎黃時代就建立了自己的文明。
只是,漢朝對於中國人千百年生活的影響實在深遠。在漢朝之前的千百年時間裡,中國古民族雖然一直在發展,但直到漢朝,才開始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在華夏大地的所有中國人,才開始有了共同的身份認同。
這與漢王朝時期實行的種種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雖然中國古代是以&34;為核心的思想,但是民族的統一,卻是以文化的統一為前提。
秦王朝非常強大,且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採取了一系列用以統一天下的措施,縮小了民族分裂,使原本就在楚國時期開始出現的民族融合現象不斷加深。
可秦朝實行的是暴政,認為老百姓只要愚昧就可以,導致並沒有將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統一,儘管當時其他國家都稱中國人為&34;,但在沒有統一思想的洗禮下,國人反而並不認同&34;的身份。
而漢朝實行的是&34;,統一全天下的思想為儒家思想,促進了人們在思想方面的統一感,加上司馬遷在《史記》中反覆強調中國人同是炎黃子孫,漢族統一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
當然,僅是文化還不夠。漢朝的政治、經濟都是非常強大的。政治上,漢朝開始給老百姓編戶,發放身份證;經濟上,擴大商業交流,促進農業生產;軍事上,擊敗匈奴,版圖遼闊,連遙遠的古羅馬都聽聞漢人的強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們能夠以&34;引以為傲,成為文化認同感最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