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收入來源主要源於哪些方面,為何唐朝政府很少陷入財政危機

2020-11-08 老王的歷史閒談

唐朝經濟也一般指代七世紀到十世紀,唐朝和宋朝的經濟一直被稱為中國古代經濟的。為什麼唐朝經濟會被後世傳頌,唐朝歷史上很少有陷入財政危機的時刻,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源於哪些方面呢?

唐朝的經濟來源一農業經濟收入

唐朝雖然國力強盛、經濟活躍,但是唐朝依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生產也還是唐朝的主要經濟來源。那麼唐朝是如何對國內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呢?這就得講講唐朝頒布的均田令和租庸調。均田令指的就是大唐政府把一些獨屬的官田設置為幾個層次的田地。

一個層次就是賜田,就是皇帝賜予王公貴族的田地,當然了賜予的田地可不是不收稅的,唐王朝還是會每年從這些田地裡收取賦稅,只不過賦稅的額度相比較其他普通田地會稍微低一些。賜田一般都是王公貴族的經濟來源,他們需要收入就必須要耕種這些田地,而耕種田地的農民一般就採用兩種渠道,一種渠道就是僱傭的農民,這類農民沒有自己的田地,為了生存,他們選擇接納貴族的僱傭,而田地產生的收益,一部分交予國家,剩下的部分貴族和農民平分。

另一個渠道就是家奴,王公貴族府中都會有大量的家奴,這些家奴人數太多了會給貴族們產生無謂的經濟負擔,於是,這些貴族們會分給家奴們一些田地供他們耕種,家奴所獲取的收益是遠低於僱農,在田地收益繳納政府一部分後,剩下的大部分都收為貴族所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會給於家奴。

那麼這樣幹是不是壓榨家奴呢?其實不是,貴族府中的家奴一般都是按月供給薪水,意思就是他們有固定工資拿。而給于田地後所產生的收益就相當於他們的提成,因此,種得越多提成越多,還有底薪,這樣的工作也是很難尋找。不僅如此,田地裡種植需要的各種成本負擔都是由貴族來負擔,家奴根本就不需要負擔。

這就是大唐的均田令的一種分法,均田令的賜田制度一定程度保障了大唐財政一部分穩定的收益。均田令的第二種就是公廨田,這種是由專門的政府部門進行耕種,這就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國企制度,官府專管,種田由僱傭的農民來耕種,但是產生的收益是政府和農民劃分,公廨田也是大唐財政斂財的一種手段。

第三種驛田模式,驛田模式其實就是供給驛站耕種,驛站在古代的作用很大,是全國交通的樞紐,在驛站進行田地耕種,更方便把農作物直接換算成為金錢或者其他商品。

第四種就是屯田,屯田的規模在每朝每代都是很重要的一環,政府一般是不收取屯田的收益,因為他們想靠著屯田來實現軍隊的自給自足。屯田產生的收益一般都是直接在中央財政換算成為軍餉發放給軍士們,而多餘的糧食則供給軍隊軍糧。

均田令之外的租庸調,大唐所施行的租庸調就是大唐收稅的國策,租庸調是按照大唐的每戶人家的人丁收取租稅,每個人丁每年需要交納的米粟二石,但是每戶人家不一定是要繳納米粟,也可以繳納絹布、錦緞、布、金錢等貨物,租庸調是一種賦役制度,但是這種賦役制度卻又保持著一種靈活性,就是說,只要你能夠繳納兩石米粟同等價值的貨物,那麼這就是視作你繳納的賦稅。

而每戶人家的人丁每年都必須有一定時間是要服徭役,這段時期幹的活其實就是為國家而幹。當然了,你也可以不服徭役,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每天繳納一定金額的代役費,也叫做"庸"。換句話說,你為國家做貢獻,用力氣也行,用金錢也行,反正這段時期你必須要給國家做出一些貢獻。

租庸調每年都是給大唐財政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注入,可以說這個租庸調每年給唐朝政府產生的稅務收益就可以達到全年政府經濟收入的4成左右。不過均田制和租庸制度對大唐國民的壓力並不大。

另外的就算尋常的賦稅制度,大唐的賦稅制度是直接沿用隋朝的賦稅制度。隋文帝當初對賦稅制度進行了科學化、人性化的改革,也因此,隋朝的賦稅制度絕對算得上是非常完善的賦稅模式。那麼大唐是如何進行賦稅收取呢?大唐通過對地區男丁的數量進行劃分,一年分為兩次收稅,一次為夏天,一次為秋天,對農民的收稅一般就是這個時期田地收益的1成左右,對商人的收稅為每次貨物的三十分之一,這也是唐朝實施的兩稅法。

不過兩稅法也存在著一定弊端,弊端就是官僚、地主和商人常常使用一些特權的手段進行免稅和逃稅,對於這些特權階級的逃稅現象,大唐政府多次嚴厲打擊依舊是無法杜絕這種亂象。並且發展到唐朝的中後期階段,兩稅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大,因此,唐王朝不得已開始加大力度對平民進行剝削,這就使得大唐國內的階級差異越來越大。

大唐經濟來源二專賣制度

大唐經濟的來源還有一個主要渠道,那就是專賣制度。大唐搞起專賣制度也是一把好手,特別是大唐歷史中出現了不少經濟頭腦聰慧的宰相。在大唐的後期階段,雖然財政很少出現赤字,但是財政拮据還是經常出現。於是大唐為了緩解財政上的壓力,就施行起專賣制度,專賣的範圍主要包括鹽鐵酒礦。

在大唐搞私鹽是犯法的,一旦發現不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皇族子弟,都逃不了下監獄的懲罰,在大唐販鹽只有一個方式——官鹽,官鹽幾乎貫穿了大唐晚期經濟市場,市面上販賣的所有鹽幾乎都是大唐幾個官鹽點製作出的鹽。因為鹽是唐朝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源,因此,唐朝政府通過鹽賺取了大量的資金。所有鹽場就是大唐的一個聚寶盆,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銀子送入國庫。

第二個就是鐵器,雖然說唐朝社會中有很多鐵匠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鐵匠鋪子裡的商品原料是來源於哪裡?其實唐朝的鐵器所有原材料幾乎都由唐朝專營輸送,意思就是說你鐵匠鋪只能夠充當製作加工的工人,原材料的採購必須要經過唐朝相關機構進行購買。對鐵的原材料的專賣也同樣讓大唐賺取了大量的金錢。

另外的酒和礦同樣是大唐財政收入的主力軍,據史料分析,晚唐國家財政收入有3成都來源於鹽鐵酒礦的專賣制度,另外對於國內的一些暴利行業,唐朝政府同樣實施了高昂的稅收,就比如是茶稅和關稅,這兩個就是一筆很大收入。唐王朝的茶是不僅在國內盛行,還遠銷海外,成為海外國家國內的暢銷品。

所以對於稅,唐政府是按照極高比例收稅。而關稅的收取完全是利用唐朝的世界影響力,但是唐朝是世界超級大國,無數的國家都想到唐朝做生意,於是這些國家進入唐朝就得繳納關稅,關稅的比例同樣是很大,不過外國商人在大唐做生意都是賣出了高價,他們根本就不在意這麼點稅收。

大唐經濟來源三貨幣印發

大唐很早就洞悉貨幣金融,他們在印發貨幣時,非常懂得利用貨幣來產生額外價值,並且還發行了紙幣。交子就是大唐的產物,同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錢。通過利用大唐的影響力,唐王朝把大量的紙幣出口到其他國家,這就使得其他國家要使用完大唐的貨幣就必須得到唐朝來做生意,於是就直接促進了大唐經濟活性。

另外在唐王朝面臨財政危機時,他們也會利用印發貨幣使得其他國家的唐貨幣儲量貶值,從而獲取更多的國外資源,這就是唐朝施行的最早的貨幣戰爭。曾經唐朝就有做空西域某國貨幣的案例,該國掌握了大量大唐紙幣,並且想要直接到唐朝市場大買特買時,唐朝直接把貨幣進行貶值,於是該國的如意算盤落空,直接還搭進去非常多的錢,而後果直接讓這個國家財政出現嚴重危機。

大唐經濟也利用貨幣印發產生的升貶來達到增加經濟的效果。唐王朝是中國早期國力和經濟都高度發展的國家,另外唐王朝的財政很少出現危機,就算當初安史之亂時,唐王朝的財政還沒有因為戰亂而崩潰,由此可見,唐帝國在財政方面做出的各項制度也是極大促進了唐朝國力發展。

不過凡事也有其弊端,雖然唐朝經濟一片叫好,但是你其內部早就出現很多弊端,並且唐朝端的盤子太大了,大到國家已經無法對全局進行把控,最終也因為這個原因而導致大唐出現了多處經濟危機。

相關焦點

  • 唐朝歷史篇章:唐朝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唐朝歷史篇章:唐朝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780-820年四十年間,各藩鎮反對唐中央政府的武裝叛亂不斷,其中大規模的達到四次。第一次在781年,河北三鎮的成德節度使李惟嶽、魏博節度使田悅,夥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以及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聯合起兵。
  • 唐朝政府購買物資政策對唐朝經濟發展的影響
    主要物資的購買實現了制度化,為了滿足政權穩定對於財政方面的需求,唐朝政府就出現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使政府獲取物資的方式呈現出賦稅徵調、聚斂掠奪、自給生產草市場購買並存的狀況。唐朝經濟史和財政史研究在多個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尤其唐朝財政機構及其演變、財政行政的運作、財政收入支出構成、財政制度
  • 都知道唐朝很強大,可你知道它的財政收入是多少嗎?
    開元盛世的財政收入唐朝屬於純粹的小農經濟,史書也沒有唐朝前期財政收入的明確記載。不過結合人口和耕地情況,利用「租庸調」制,我們可以推算出唐朝財政的大致輪廓。唐德宗年間的宰相杜佑對天寶年間的財政收入就有大致的匡算,具體見《通典》卷6《食貨志·賦稅下》記載。
  • 唐代盛世背後的財政危機,「租庸調」如何走向崩潰,而改行新制?
    引言租庸調製是唐朝財政的主要來源,由政府授予農民土地,每年政府向農民徵收租稅並且徵發徭役。租庸調製和均田制有著緊密的聯繫,均田制規定了農民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並且限制土地的買賣,從而使全國上下保留一定的自耕農他們源源不斷的向政府提供財稅和力役,租庸調製則是政府從自耕農身上獲得稅收的制度。
  • 唐朝財政制度的演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最為強盛、最為開放和繁榮的一個朝代,它在文治武功上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究竟是依靠怎樣的制度,使得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維持了近三百年之久?它的內部有在發生著怎樣的量變與質變?本文將試圖從唐朝的財政制度變革為切入點,探究支持唐王朝運轉的經濟秘密。
  • 唐憲宗的私庫,斂財對削藩的作用與危害——揭露大唐的財政危機
    唐朝政府在此以後,與反政府軍進行了長期的鬥爭。而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稅收作為國家財政的支持。雖然之後的唐朝政府確立了兩稅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危機。但是緩解的這種財政危機,僅能維持唐政府在一般情況下的稅收缺額。想要拿出額外的錢去鎮壓藩鎮,對於唐朝政府而言,既無可奈何也迫在眉睫。
  • 唐朝歷史篇章:唐朝中後期,為何實施兩稅法,其歷史作用如何?
    兩稅是在唐朝均田制崩潰和租庸調製無法再施行的情況下實行的,其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增加政府的收入,改善唐王朝的財政困難。自安史亂後,各地藩鎮擁地自立,唐朝中央政府實際上只能控制京畿長安一帶和江南八道,戶數隻及玄宗天寶時的四分之一。
  • 唐朝中晚期的藩鎮為什麼可以和朝廷共存?
    唐朝的統治因為藩鎮割據而分化,但又因為藩鎮割據而得以維護。唐朝藩鎮與唐朝朝廷長期共存的原因,要從藩鎮為何長期存在和中央朝廷為何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兩個方面來分析。 唐朝藩鎮得以長期存在絕對離不開中央朝廷所賦予的極大的政治自由。
  • 為唐朝做出巨大貢獻的理財專家——劉晏的一生
    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後,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唐朝又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入侵。戰爭一直持續不斷,軍費也會消耗很大,唐朝一時之間陷入了財政困難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唐朝讓劉晏擔任了轉運使,主要負責財政工作。在劉晏的努力下,唐朝的財政在劉晏的的管理下才得以正常的運轉。劉晏知道如果想要辦理好財政,最重要的還是人才的使用。
  • 國家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
    國家的收入,又稱之為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政府在一定期限內,可支配使用的金額,那麼財政收入具體包括哪些部分呢?以我國為例,目前的財政收入大致分為四大類:稅收收入這個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構成部分,稅收收入具體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城市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關稅、農牧業稅和耕地佔用稅、契稅、教育費附加、車船使用稅、房產稅、屠宰稅等等繁目眾多的稅項。
  • 唐肅宗時期江淮地區的叛亂,對唐朝政府的走勢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之後唐肅宗在位期間,唐朝政府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不過富庶的江淮地區還可以為政府提供賦稅,保證其運行。但是隨著劉展發動叛亂,唐政府對於江淮地區的控制出現了巨大的危機。隨著唐朝軍隊的不斷失敗,他們只得向平盧軍求助。最終雖然叛亂被平定,但是強藩的勢力卻進一步坐大。
  • 唐朝的婚配製度為何開放?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唐朝的婚配製度為何開放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時代,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唐朝的婚配製度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2、唐朝女性的地位在離婚制度上的體現唐朝的離婚制度也顯示女性的地位較之前的朝代高出不少,比如唐朝法律中的"義絕",是唐朝法律中首次規定的一種強制離婚制度,主要指夫妻間或夫妻親屬間或夫妻一方對他方親屬若有毆、罵、殺、傷、奸等行為,就被視為夫妻恩斷義絕,不管雙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判決
  • 名為治世的「大中之治」,為何剛結束唐朝便亂了起來?
    因為,在「大中之治」結束之後不久,唐朝便迅速的混亂了起來。那麼,名為治世的「大中之治」,為何剛結束唐朝便亂了起來?首先,「大中之治」剛結束之後不久,唐朝所以會亂起來,主要便同「大中之治」沒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有著很大的關係。
  • 巴基斯坦陷入財政危機,為何拒絕中國援助,反而向沙特借貸?
    便如唐朝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中國人向來好客,也喜歡交友,畢竟人們都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然而,《貧交行》中也有一句「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這句詩詞則是說出了朋友之間貴在交心,尤其是在落魄之際結交的好友,更顯可貴。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這樣,在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
  • 財政收入是怎麼壓垮明朝的?
    我們對比這樣一組數據:漢武帝時農業稅佔財政收入1/2,唐朝農業稅佔財政收入1/3,宋朝農業稅佔財政收入3/10,而明朝財政收入90%來自於農業稅收。這就帶來一個問題:財政收入基本被限定死了,農業稅的潛力遠不如商業,很容易到達天花板。
  • 唐朝財政中心不斷南移,漫談出臺兩稅法合理性和必然性
    說到唐朝時期的財賦政策,在其建立之初,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經濟政策。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推廣均田制,同時對於授田的對象、授田的規定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調整,以便適應王朝建立之後的具體形勢。在賦稅方面則採用租庸調的收繳政策,即每戶都要在政府規定的時期上交相應的田租、戶稅,當然統治者處於愛護子民的心理,也會允許一些勞動力缺乏的人家出納錢財來代替徭役。
  • 每日一解:唐朝的藩鎮割據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解析】不向朝廷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鎮數量雖多,但朝廷的財政收入並不依賴藩鎮,並且東南型的藩鎮仍向朝廷上供,藩鎮無法控制朝廷財政收入,故A項錯誤;材料講述各藩鎮與中央之間的關係
  • 唐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的富強基礎——均田制,卻在悄悄瓦解
    引言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國家的主要收入也是來源於土地。朝廷為了保證充足財稅來源,就會儘可能的控制全國的土地,然後將土地劃分給自耕農民們使他們承擔起賦稅、徭役,來維持國家的基本運轉。政府的官員按照其品級的高低,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其中職分田為官員收入的一部分,而公廨田則是用於政府部門的經費,對於僧侶、道士等有授予一定的土地。唐朝的律法規定了百姓佔據土地的數量,一旦超過便要受到處罰,不允許土地的買賣。
  • 「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看唐朝民間的「私鹽」現象
    圖|安史之亂此時唐中央的財政危機成為突出問題:一方面,連年戰亂致使農民破產流亡,以農業為稅源的財政政策無法繼續下去,尤其作為財政收入主要部分的租庸調數額日益減少,各項稅收收入的減少導致政府面臨嚴峻的財政困難;另一方面,軍費開支驟增,府兵制的瓦解,政府只能撥巨款招募兵員,「行政開支和官吏俸祿數額日益增長,」由於原有的政府機構運轉不靈,辦事效率低下,不得不隨事立名,廣置使職,而使職俸祿甚厚,官員冗雜,此時的唐朝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增加收入。
  • 安史之亂是唐朝重要的戰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當時有哪些影響
    這場戰爭是由唐朝的將領安祿山背叛唐朝後發動的一場兵變,當時這場戰爭導致唐朝的人口大量損失,並且經濟也在逐漸的退化。除此之外,也讓一個曾經特別強大的國家慢慢的走向衰敗。除了這些之外,安史之亂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有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