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少數幾個使用農曆、慶祝春節(越南語為Tt)的國家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民族生態等,越南受中國儒家文化、宗教涵化。那麼,越南人是如何歡度春節的?有哪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風俗?越南的春晚又有什麼特色?
越南春節:春聯、米糕、「採綠」
2011年發表在《法制與經濟》上的一篇文章《越南民間傳統節日初探》介紹了越南年俗,作者是任教於廣西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徐智敏。考慮到越南年俗中包含的雄王信仰,在此引述2011年發表在《東南亞研究》第六期《試析越南公祭雄王的理據》中的部分觀點,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洛陽外國語學院的徐方宇。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北方的小年,而這一天是越南人的「灶君節」(或稱灶王節),也被稱為「除歲」。越南關於灶王節(Tao Quan)的神話傳說與中國類似:灶王作為主管一家日常生活的神靈,將在這一天騰雲駕霧,上天匯報治下一家的功過得失。在這一天,當地人除供奉灶王爺外,更要供上活鯉魚,之後放生。傳說那天鯉魚會化作騰龍,作為灶君上天時的坐騎。灶王前腳一走,家中便無神看管,可以趁機改建一些平時不敢改動的家居陳設。此外,越南人還會在這一天掃灑庭除,寓意為消除過去一年的所有不幸,亦為迎接往來生客與亡者之靈登門拜訪。
與中國一樣,除夕前一周時間,越南人也會集中置辦年貨。「肥肉醃蕎紅對聯,幡旗爆竹綠棕子」。傳統的越南年貨必須要有方形年粽(象徵地,叫做Banh chung)和圓形糯米糕(象徵天,叫做Banh giay),取「天圓地方」之意,象徵五穀豐登,它們是春節時祭祖以及農曆三月初十「雄王節」最重要的貢品。
米糕之所以能成為神聖的貢品,與越南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有關:14世紀下半葉起,越南儒士逐漸視「雄王」為國家開創者及民族同源始祖,在民間傳說中,雄王在謀選繼承者時,其子節遼被仙人託夢,指出糯米糕是最佳祭祖食物,因此獲得雄王賞識,得到了繼承資格。米糕因此在越南獲得了極其重要的文化地位。
象徵欣欣向榮的三寶物:桃花、金桔、五果盤,是越南過年不可缺少的物品。所謂「南梅北桃」——桃花幾乎家家必備,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人認為桃花具有闢邪、帶來幸運的神力;而越南南方則使用梅花代替桃花行闢邪之功。「五果盤」即是有五種水果的果盤,其作用是供奉祖先,北方與南方準備的水果不盡相同,但都是象徵年年有餘。金桔被修剪得如同金山,象徵財富。
另外,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貨。由於歷史原因,越南語和漢語關係密切,越南最早的春聯都用漢字書寫,且一直延續到越南文字實行拼音化後,但是在書寫時,春聯仍按照方塊字的格式,從上往下書寫。「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被稱為語言決定論,認為不同語言會影響使用者的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建構本族群的文字語言體系有助於形成、加強本民族的文化認同與凝聚力,春聯作為越南傳統春節中的重要元素,也忠實地記錄了越南文字使用偏好上的轉向。
與中國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後仍要去寺廟祭祀神佛。「綠」與「祿」音似,故人們從寺廟祭祀返回時,會隨手採摘帶綠的枝條回家供奉於神龕直至枯萎,稱為「採綠」。
越南春節也會燃放炮竹,用以驅祟一個叫「山臊」的小怪物。相傳「山臊」只有一條腿、約30釐米長,見到其尊容的人會立刻發燒感冒,但「山臊」這小怪膽子小,放炮竹即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越南人認為新年第一個到家拜訪的客人會帶來好運,所以他們一般從家中挑出一個有福之人,在廟中祭祀完畢後,手持「採綠」第一個踏進家門,或者拜託親友中有福之人,作為新年第一客,在天亮時登家拜訪。
越南家庭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
越南春晚:集娛樂與社會問題於一身
那麼越南傳統民俗是如何在官方平臺上展演的呢?傳統民間信仰又是如何激發有效且有益的社會影響的?正在上海大學攻讀文化人類學博士的越南學者鄭賢商於2017年發表在《藝術科技》的《從灶神節到戲劇節目<灶君>看越南的社會輿論》一文討論了這些問題。
漢文化曾在越南社會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越南本土信仰中仍有許多漢文化存在的痕跡,例如道教。隨著時間推移以及越南統治者有意識的移花接木,作為舶來品的漢文化逐漸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神話傳說、祖先認同以及信仰源流。
比如越南家庭廚房中供奉的灶君(Tao Quan),不同於中國,越南的灶君一共有三位,分別是兩男一女:範郎、重高、氏兒。相傳重高與氏兒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但苦於久無子嗣。一日爭吵後重高毆打了妻子氏兒,氏兒離家遠走,並與範郎相識相愛,結為夫妻。重高悔於妻子的遠走,便尋找氏兒,搜尋良久直至貧病交加淪為乞丐,最終覓得氏兒,不料丈夫範郎此時歸家,氏兒忙將乞丐重高藏於乾草中。範郎點燃乾草以做草木灰肥田,卻因此燒死重高,氏兒也縱身跳入火海死去,範郎見無法營救妻子,亦投身於火海,三人死在一起。玉皇大帝感動於三人之間的真情,於是允許三人永遠在一起。三人因此被冊封為「灶神」,負責管理家庭灶火,護佑民生安全。
越南供奉的傳統灶君像
灶神信仰不僅僅具有文化上的意義,也在越南社會中發揮著道德引導的功用。《年底會見——灶君》即通過灶君的形象來討論時下各種怪現狀,引導社會輿論,通過幽默的形式反映普遍的社會問題。《灶君》是越南傳統鬧戲在時下的變體,自從2003年大年夜晚上8點在越南中央電視臺(VTV)首播以來至今15年,廣受歡迎與好評,被認為是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電視節目,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春晚。
2018年越南除夕夜上演的《年底會見——灶君》宣傳照
《灶君》套用傳說中灶神上天庭向玉帝匯報下界情況的形式,每年匯聚全國鬧戲明星、當紅歌手、演員等,對扮演者的選擇視所在年份熱點話題、頭條新聞以及民眾關注情況而定,選拔過程即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在角色設置上延伸出交通灶君、教育灶君、衛生灶君等應時角色。歷年《灶君》皆取材於當下越南存在的社會問題,視角廣闊,不吝於經濟、文化、衛生,乃至交通、教育、社會關係等諸多方面。
不僅如此,《灶君》在每一年都採用不同的格式,風格多變,大部分改編自當季流行的電視節目。2011年,《灶君》格式即是將「越南偶像」改編為「灶王偶像」。2013年,節目方案根據《越南好聲音》中象徵性的四把「導師椅子」改編而來,一把椅子對應一位灶君。2016年,節目組將主題定為《貪汙的循環》,灶君在天庭參加尋找貪汙灶君的遊戲,這個靈感則是來源於越南中央電視臺的當紅節目《草奧的帽子》。
越南春晚《年底會見——灶君》,不僅營造節日氣氛、保留了越南民間信仰的原始韻味,反映出國家與民間的交流、互惠,並難能可貴地建造起政府與民眾信息溝通的橋梁,最終引發全社會的道德共鳴。
越南為何慶祝春節?
中國的春節之所以能成為越南的國家慶典,與越南政府關係密切。2013年4月《今日人類學》(Anthropology Today)第2期第29卷刊載了一篇視角新穎有趣的文章,名為《信仰、國家與越南春節》(Religion,the state,and the Vietnamese lunar new year)。作者特裡克·麥卡利斯特(Patrick McAllister)生前曾是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一名人類學教授,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胡志明市的越南農曆春節及與之相關的儀式、儀禮與宗教信仰,以及相關的慶祝、祭典方式。
作者在開篇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越南政府一直在轉變對待主流宗教信仰、民間信仰(神、祖先和鬼)、儀式(家祭、廟祭、人生禮儀)的態度。他認為,越南政府之所以不斷提高他們在傳統新年、民族慶典(春節)中的參與度,是因為新春崇拜與祖先崇拜相關聯,這為政治領導者提供了一條團結最廣大階層的新路徑。春節作為一個傳統佳節,更容易激起海外越南遊子對祖國投資、建設家鄉河山的熱情。作者進一步指出,將民間節日轉變為國家集體歡騰的慶典,再經全國性的電視轉播確保歡慶氣氛的傳達,政客們實現了將「越南春節」與「黨、國家」兩個意象的捆綁,以此來培養民族情緒與集體展望。
具體的改變發生在1986年越南開始實現經濟改革和自由化後。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共產主義世界發生強震,隨之而來的是之前被嚴令禁止的宗教和巫術做法悄然復出,當局對待以上活動的態度也轉變為默許,宗教和部分做法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受,獲得有關部門批准。這是由於官方開始意識到,雖然「靈媒」等超驗儀式仍被視為「迷信」,但這些都已被規整於「民間文化」,恢復承認一部分「封建」信仰的合法性是民心所向,對於穩固政權很有幫助。
在此基礎上,官方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可以通過民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增進民族認同感,重構集體記憶,營造集體情感,使民間傳統服務於現行政治,並對外國反越勢力的言論形成防禦屏障。
越南地方政府領導人出席春節期間的宗教慶典
更重要的是,越南春節還與1968年的軍事行動緊密聯繫在一起。1968年1月31日,河內發動了旨在打破越戰僵局、加速統一的「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越南民族解放陣線超過55萬軍人和越共遊擊隊,對南越100多個城鎮發起進攻。這次軍事行動出其不備,攻勢持續數月,是遇難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地面行動,徹底粉碎了美方打贏越戰的希望。「新春攻勢」被公認加速了越南統一,雖然軍事失利,但政治上取得了勝利。於是,「春節」為官方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重述歷史,祭祀儀典提醒著人們現行政府的歷史功績:在解放和統一國家時做出的飽含生死血淚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