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辦公室裡,書桌、畫案、茶几無一不是明式家具,書架上塞滿了書畫鑑賞的大部頭著作。
在約好的採訪時間裡,記者在他的辦公室撲了個空。趕到他的拍賣公司做活動的現場,一眼就在人群
中就認出了他。
光頭、微胖,爺們兒形象。
作為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下稱「匡時拍賣」)的掌門人,董國強總希望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個人形象一樣辨識度高,總想著「做一個和別人不同的拍賣公司」。
去年秋拍一結束,人們就紛紛議論今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形勢將掉頭向下,
保利、嘉德春拍結果亦印證了這一觀點。隨後,匡時推出的「過雲樓藏書」吸引了春拍市場目光。
這1200多冊宋版書拍出2.16億元高價後,引得鳳凰
出版傳媒集團與北京大學為此爭相出手。古籍善本這一原本冷門的收藏類別,重獲市場青睞。
談到收藏,董國強總喜說情懷,他對書法的深愛、對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崇敬。宋版書、宋元書畫、明末書畫、清代書法,這些是他做拍賣瞄準的主題。
已近「知天命」的他寫博客、玩微博,在最初的博客和微博中還能找到些許「憤青」的味道。
被問到拍賣界的爭議時,他總說「這個不好說了。」但當人們將拍賣貼上「天價」、「做局」、「黑幕」的標籤時,他還是有話要說的。
在他看來,市場價格沒有錯。收藏圈子並不大,拍賣這個圈子就更小了,人們因為不了解所以總是誤解,「在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價格越高,社會負面影響越大。」
「我最喜歡齊白石的《夜飲圖》,十幾年前花幾十萬買的,上面的題詞是"強作京華風雅客,夜深持蟹詠黃花",有個董國強的"強"字所以愛不釋手。但是,誰要看上了它非要花兩千萬買,我為什麼不賣?」
第一件藏品買貴了
《21世紀》:你當初怎麼走上書法這條路的?
董國強:80年代在人大讀書時參加了同學們組織的書法社,那時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很單純,都自稱「書法赤子」,從沒想到過書法還可以賣錢。我從小就比較喜歡傳統文化的東西,比如京劇、古典文學,小學三年級就能背《古文觀止》。
《21世紀》:後來因為喜歡書法而走上了收藏之路?
董國強:不是。1986年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北京海關,1993年決定下海做生意。那時剛好中國的拍賣市場也剛剛興起。90年代什麼生意都能做,開過各種各樣的公司。
《21世紀》:怎麼想著去買書畫來收藏?
董國強:做生意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再加上當時市場上的書畫還很便宜。主要我覺得,喲,我過去那麼崇拜的大師,作品怎麼就賣這麼點錢。1993年,一張齊白石兩尺的畫才2萬塊,扇面才1萬塊,一張吳昌碩的畫才1萬多塊。
在我心目中,齊白石、吳昌碩這些人就相當於神,上學時只能在印刷品上看見他們的作品,後來卻能憑自己的能力去擁有它們,那種幸福感無與倫比。那時我買一件東西,然後把搞書法的朋友請到家裡來一起欣賞,大家都覺得非常開心。
《21世紀》:還保留著自己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嗎?
董國強:我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清代書法家吳讓之的扇面,現在還一直保留著。那時中國還沒有出現拍賣,是朋友私底下轉讓給我的,8000塊。過兩年有了拍賣,發現8000塊還買貴了,當時同類作品只拍2000塊。
我漸漸發現,其實拍賣價格更透明。一般來說在拍賣市場上,有三分之一的作品高於私下成交價,另三分之一則比私下成交低,剩下的三分之一價格是基本持平的。
匡時操盤人董國強 細說一個「藏」字
並非不賣才是藏家
《21世紀》:你的藏品是絕對收藏的,還是過一段時間會出手?
董國強:是不斷轉讓和更替的。個人收藏肯定是從低級到高級,剛開始買的東西現在回頭看可能會覺得藝術價值不高。當年我買兩三萬元一件的齊白石扇面,現在膽量在提升,有可能買兩三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作品,就會覺得收藏兩三萬的東西沒有太大意義了。
《21世紀》:你怎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藏家?
董國強:最重要是看收藏理念。並非不賣東西的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收藏家,有的藏家會淘汰前期價值不大的藏品。比如劉益謙,他收藏到一定程度開始做系列的收藏,一是古代宋元書畫,二是現代紅色經典油畫,於是就把系列外的東西出手。有人就會覺得他把收藏當生意,當初一千萬買的賣了五千萬,懷疑他是資本運作。事實上很多藏家都會對自己的藏品不斷做調整。
《21世紀》:你呢?
董國強:我做收藏堅持的原則是,這個作品不僅是市場認可的,更要能打動我。
對於收藏家來說有兩種境界。一種是收藏歷史認可的作品,必須歷代藏家都認可,而不僅是當今市場價格認可。像宋元書畫等。清代和民國時期,一本宋版書就能換一個四合院;「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拿東西,首先拿宋版書,因為拿出去就能變現。
另一種境界是自己認可。正如王世襄先生「人棄我取」的理念,他收藏明清家具、銅爐時,別人都不怎麼關注。這種理念不看重市場回報,更接近收藏的本質。
《21世紀》:哪些東西是沒有經過歷代藏家認可,而當今市場價格認可的?
董國強:這個不好說,說出來得罪朋友。但比如說清代的一些瓷器,由於人們的帝王崇拜情結所以賣得特別貴,有些價格是倒掛的。
從文化公司到拍賣公司
《21世紀》:90年代你下海時做過很多生意,在拍賣市場的人脈是如何累積的?
董國強:1993年中國的拍賣市場剛興起,我在這之前就開始在文物商店買東西,成為了第一批買家。很多朋友在拍賣市場上買東西時都請我幫忙看,所以認識了很多圈內朋友。
《21世紀》:後來是什麼原因促使你開始自己做拍賣公司?
董國強:1996年後,北京、上海等地有了拍賣會。我成立了一個文化公司,牽線組織一些拍賣活動,又認識了不少拍賣場上的重要買家。2003年非典後,國內藝術品市場開始火爆。我對拍賣公司、買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有了成立拍賣公司的基礎。
2005年匡時成立,我剛好40歲。當時我考慮到了這個歲數,想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後就不會再變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再忙都不會覺得累。
《21世紀》:匡時今年春拍時推出了「明遺民」書畫專場,怎麼會想到做這個概念的專場?
董國強:一是基於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二是對這個群體的敬仰。在當時國破家亡的環境下,那些藝術家能保存一份故國的情懷,在惡劣的環境下與時代抗爭,值得敬仰和歌頌,他們的作品更值得我們收藏。這個專場取得了成功,我欣慰的是,能打動我的東西也打動了別人。
匡時目前在藝術品市場最突出的表現是對推動古代書法。書法是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屬性的藝術形式,過去價格被大大低估。無論從文化史、還是投資角度來看,都是值得收藏的。
收藏拍賣這個圈子
《21世紀》:你特別敬佩的大收藏家是誰?
董國強:臺灣收藏家裡,我比較敬佩林百裡和曹興誠。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收藏藝術品時全身心的投入,已徹底變成那個領域的專家。這就是我說的第二種境界,買東西不考慮市價,只要自己喜歡。大陸藏家裡比較佩服的是劉益謙和山西的趙心。
《21世紀》:很多藝術品拍出天價,就有人說有泡沫,拍賣行做局、有黑幕。比如徐悲鴻的《九方皋》油畫真偽之爭。你怎麼看?
董國強:那些事件內在的關係都非常複雜,不好說。但是,假作品上拍現象從未停止過,蘇富比、佳士得都避免不了。要求所有拍品都是真的,拍賣公司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為在一個拍賣季半年時間內,拍賣行有上千件東西上拍,無法完全隔絕這種情況。
假東西上拍要區別是主動故意還是過失。故意是不可原諒的,如果是過失就反映出拍賣公司專業水平差,行內聲譽會受損。
《21世紀》:你怎樣評價你所在的收藏和拍賣圈子?
董國強:拍賣是收藏金字塔尖的一部分。很多人對一些假的天價藝術品議論紛紛,認為拍賣有很多黑幕,比如拍出2.2億的「漢代玉凳」,人們就會說這麼明顯的贗品怎麼會有人拍?其實這在圈內根本不是新聞。真正的收藏家不會去拍這個東西,這樣的拍賣公司寄來圖錄他們看都不會看一眼。真正的收藏家知道去哪裡買東西,買什麼樣的東西。那種三流拍賣行基本上沒有客戶群體,一般拍一場就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