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再現明末海南島圖景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辛世彪

  西方地圖中最早出現海南島,目前可知的是1375年的《加泰羅尼地圖集》(Atlas Catalanus),圖集附註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海南島。但是,西方人繪製的最早最完整的海南島地圖,出現在17世紀傳教士衛匡國繪製的《中國新輿圖》中。

  衛匡國其人

  衛匡國(Martini Martino, 1614-1661),義大利人,1643年來華傳教,1661年在杭州去世,葬於大方井天主教司鐸公墓。

  1648-1650年間,衛匡國在浙江繪製了明末的中國地圖,並用拉丁文寫成《中國新輿圖》(Novus atlas Sinensis)一書。

  1650年衛匡國從杭州動身前往羅馬,向教皇陳述教區情況並報告教會內部關於中國信徒尊孔祭祖的「禮儀之爭」問題。歷經千難萬險,1654年途中經停荷蘭阿姆斯特丹時,衛匡國把書和地圖賣給了出版商Joan Blaeu(1598-1673),後者於1655年出版了《中國新輿圖》以及17幅彩色地圖,包括中國全國地圖1幅,15省(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四川、陝西、湖廣、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分省地圖,另有1幅日本朝鮮地圖。其中的廣東省地圖中,包含了海南島全圖。

  地圖上的明時海南

  這幅海南島地圖不僅標註了明代海南的政區、山川,把中部黎區畫出來,還把海南島周邊的小島、沙洲、淺灘都標示出來,例如文昌東部的七洲列島。全圖總共有31個地名。其中——

  政區名13個:Kiuncheu(瓊州府)、Van(萬州)、Yai(崖州)、Chen(儋州)、Chin公式u(澄邁)、Lincao(臨高)、Tinggan(定安)、Venchang(文昌)、Hoeitung(會同)、Lohoei(樂會)、Linxui(陵水)、Changhoa(昌化)、Gangan(感恩)。共1府3州9縣。

  山嶺名7個:Taocung M.(陶公山),Ciexing M.(七星嶺),Tocheu M.(獨洲山),Siefung M.(息風山),L公式mu M.(黎母山),Teng M.(藤山),Pisie M.(毗耶山)。另有一個未標註是山嶺的:Ciunling(峻靈山)。

  河流名4個:Nantu flu.(南渡江),Lung flu.(龍河),Nansiang flu.(南湘江),Ta flu.(大江)。

  溪流名2個:Kiensien A.(金仙水),Lingnan A.(陵柟水)。

  中部黎區山嶺總名:Kiun Montes(群山)。

  其它地名3個:Nieutu(牛都),Tinhosa(天河沙),Lungchuen(臨川)。

  這31個地名,除了Kiun Montes(群山)的說法未見於中國文獻,其餘都可以從明清時期的正德《瓊臺志》、《廣輿記》、《廣輿圖》、《大明與地圖》、《皇清地理圖》及其他書籍中找到。

  我們來看《中國新輿圖》中的山川名,以及它們現在的位置。

  Taocung M.(陶公山)。《瓊臺志》卷五「瓊山」之「山類」:「陶公山,在縣東南五十裡麻長都陶村境,村人多姓陶。」《廣輿記》有「陶公山」。陶公山在今海口市雲龍鎮,這裡有明代進士、海南著名學者唐胄(1471-1539)之墓,他編纂了正德《瓊臺志》。

  Ciexing M.(七星嶺)。《瓊臺志》卷五「文昌縣」之「山類」:「七星嶺,在縣北一百五十裡邁犢都。」在今文昌市鋪前鎮東北。《廣輿記》作「七星山」。七星嶺在今文昌市鋪前鎮東北海邊,主峰上有明代海南進士、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提議所建的八角鬥柄塔,清代重建,是重要的航海標誌。

  Tocheu M.(獨洲山)。《瓊臺志》卷六「萬州」之「山類」:「獨洲山,一名獨珠,在州東南海洋中,風帆半日可到。峰勢插天,周圍五十裡。有田數畝,鳥獸蕃息,舟多灣泊。」 《廣輿記》有「獨洲山」。康熙《萬州志》稱為之獨洲嶺:「嶺在海中,周圍六十餘裡。南番諸國進貢,視此山為準。」即今萬寧東南之大洲島。「獨洲抱月」為古代萬州八景之一。

  Siefung M.(息風山)。《瓊臺志》卷六「感恩」之「山類」:「息風山,在縣東南十五裡陀烈村之東。中有巨穴,深百尺許,黑暗莫測。颶風傷禾,黎人禱之,多止。」《廣輿記》無之。康熙《瓊州府志》等作「在城東二十五裡」。民國《感恩縣誌》卷二「山」條:「息風山,脈接黎虞山,在城東南六十裡。《府志》作二十五裡,誤。」可見不同時代對息風山位置描述不同,但都指山中有巨穴。若按舊感恩縣城感城鎮東六十裡算,息風山應該是今東方市江邊鄉境內的獼猴嶺,山中巨穴應該是獼猴洞。但是,民國《感恩縣誌》的地圖中,息風山卻在感恩縣南邊,其與黎虞山、尖峰嶺的關係也很清楚。

  Teng M.(藤山)。《瓊臺志》卷六「儋州」之「山類」:「松林嶺,一名儋耳山,在州北二十裡零春都。」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五「廣東六」:「松林山,州北二十裡。《隋志》謂之藤山,一名松林嶺。圓頂下垂,中有石巖,縣之主山也。」民國《儋縣誌》卷一:「松林山,一名藤山,一名儋耳山,以山固儋之主山也。」《廣輿記》有藤山。在1754《大清分省輿圖》及1785《大清廣輿圖》中,藤山都被畫到儋州南部,不確。藤山即今木棠鎮松林山/嶺。為舊儋州八景之一,古稱「松林晚翠」。南宋道士白玉蟾(瓊山縣人)年輕時曾在此山修煉。

  Pisie M.(毗耶山)。《瓊臺志》卷六「臨高縣」之「山類」:「毗耶山,在縣西北十裡,一名高山。」《廣輿記》有毗耶山。相傳漢代有印度教婆羅門毗耶大師來此刻立毗耶梵文石碑,故名。毗耶山即今高山嶺。

  Ciunling(峻靈山)。南宋《方輿勝覽》卷四十三《海外四州》「昌化軍」之「山川」條:「峻靈山,在昌化縣西北,有廟。」《瓊臺志》卷六「昌化」之「山類」:「峻靈山,在縣北十裡。舊名落脯山,後因宋改名峻靈山,又曰神山。嶺上有石池、石峰、石船,《一統志》所謂落脯石。」北宋蘇軾《峻靈王廟碑》:「又西至昌化縣西北二十裡,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俚人謂其『山胳膊』。而偽漢之世,封山神為『鎮海廣德王』。皇宋元豐五年七月,詔封山神為峻靈王。」南宋《方輿勝覽》卷四十三《海外四州》「昌化軍」之「山川」條:「峻靈山,在昌化縣西北,有廟。」《廣輿記》等都有峻靈山。即今昌化大嶺。

  Lung flu.(龍河)。《瓊臺志》卷六「崖州」之「川類」:「大河水,一名大江,一名水南河,在州北三裡北廂。其深莫測,傳有龍潛。」龍河之名大概來源於此,但沒有其它證據。龍河即今寧遠河。也可能Lung flu.本是Ling flu.之誤,Ling 即「寧(遠)」的方言讀法(n讀如l),我看到19世紀英國的文獻就將文昌「清瀾」寫作Chunlan。Lung flu. 之名有待繼續考查。1785年《大清廣輿圖》也作「大河水」。《廣輿記》沒有記載。

  Nansiang flu.(南湘江)。《瓊臺志》卷六「感恩」之「川類」:「南湘江,俗呼南港,在縣南三十裡南豐鄉。其源有二,一自黎母山,一自抱淺黎山,至抱漫黎村合流,經南港鋪會潮入海。」《廣輿記》有南湘江。又見《皇清地理圖》。南湘江即今東方市南港河。

  Ta flu.(大江)。《瓊臺志》卷六「儋州」之「川類」:「大江,在州北一裡東廂。發源自黎母山,續合諸水來繞城北,西流十裡至新英浦,與新昌渡水合流,會潮成港,復經羊浦入大海。」《廣輿記》有「大江」。《大清廣輿圖》等都有大江。大江下遊部分今稱北門江。

  Kiensien A.(金仙水)。《瓊臺志》卷六「萬州」之「川類」:「金仙水,即仙河溪,在州北二裡。源自黎山,流至城北,瀦為潭。流出平政橋,繞東山轉北入小海。」《廣輿記》無之。《皇清地理圖》標為「金仙河」。「仙河雲影」為古代萬州八景之一。金仙水即今萬寧市區北部仁裡溪,流經東山嶺,又稱東山河,相傳有交趾道士在此結庵煉丹。

  Lingnan A.(陵柟水)。《瓊臺志》卷六「陵水」之「川類」:「陵柟水,在縣東北十五裡,又名陵柵。」「柟」通「楠」。陵楠水不同於陵柵水,前者即今陵水縣北港坡河,後者即今陵水河,《瓊臺志》稱為「大河水」。《廣輿記》作「南陵水(萬州)」。《輿地紀勝》卷一百二十六:「湳陵水,在萬寧縣西南二裡。」《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五「萬州」條:「湳陵山,州西南二十裡。」此南(湳)陵水應是今萬寧南部太陽河。

  Nieutu(牛都)在陵水北部,《廣輿記》、《廣輿圖》、《大明與地圖》中俱作「牛都鎮」。

  Lung chuen(臨川)在今三亞市南部,《廣輿記》、《廣輿圖》、《大明與地圖》中俱作「臨川鎮」。

  Tinhosa(天河沙)即今萬寧海中大洲島。近代海南島西語文獻中,尤其是英國人的航海日誌中,經常出現Tinhosa這個地名。1879年英國海軍水道測量局的第二版《南中國海地名錄》(The China Sea Directory)中寫著「Ty-chou or Tinhosa island」,到1906年第五版中寫作「Tai chou or Tinhosa island」。1887年的《廣東全省水路輿圖》中,海南島地圖上的大洲島旁邊,寫著「天河沙」三字,毫無疑問就是Tinhosa的粵語讀音。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植物標本館 (NTUF)網上,有植物標本Elaeocarpus limitaneus Hand.-Mazz.,清楚標明採集地點為萬寧大洲島(Taai Chau (Tinhosa Island), Maan Ning District, Hainan, China),並附有文獻出處(Lingnan science journal 13(1): 63.)。

  問題是,在衛匡國《中國新輿圖》中,Tocheu M.(獨洲山)已經是大洲島,怎麼又來一個?推測應該是衛匡國所依據的中國地圖不準確,有的把在萬寧北部海中畫著獨洲山,有的在陵水南部海中畫著天河沙,衛匡國人在浙江,質問無從,以為是兩個島,就在地圖中都畫出來。

  衛匡國地圖信息並非完全準確,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譬如:地圖中把「儋州」標成Chen,應該是把「儋州」讀作「詹州」造成的;把「澄邁」標成Chin公式u,一定是把「邁」字認成了「遇」字;地圖中把昌化江畫出來了,但沒有標註名稱;把萬州與瓊州府地位平列,儋州、崖州則高於其餘9縣;「臨川」的拼音Lungchuen近似「龍春」;把「獨洲山」和「天河沙」當作兩個島;把寧遠河標作Lung flu.,不知所據。

  明代的萬州、儋州、崖州均為海南島的二級行政區劃,從屬於瓊州府。儋州領昌化縣、萬州領陵水縣、崖州領感恩縣。把萬州與瓊州府平列,無論按行政區劃還是按城市規模,都說不過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管控大眾傳媒  日軍登陸之後即組建報社「教導島民」,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日軍對海南島實施文化滲透的另一重要手段是通過對大眾傳媒的管制和利用,影響海南民眾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政治觀念,以把海南民眾變成天皇制下的順民和開發掠奪海南島資源的重要力量。  日軍一向重視對殖民地人民的「宣撫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軍侵入海南島始末
    因此日本軍方設想,如能佔領海南島,並進而在海南島建設航空基地,則航空作戰可進一步延伸,甚至切斷中國和緬甸之間的聯繫。為此日本海軍為了獲得新的對上述兩條交通要道發動進攻的航空基地,強烈希望佔領海南島,並開始著眼於策劃對海南島的佔領。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海南圖景
    、宋耀如研究會特邀請專家學者撰稿,講述孫中山與海南的故事,講述他和那些追隨他的瓊籍志士的革命友誼,他對海南建設、開發的先見,他對海南這片未踏足土地的熱愛和牽掛。當這幅長篇畫卷徐徐打開時,鐫刻在山河大地上的圖景盡收眼底。其中的海南圖景到底如何?  建國方略中  的局部圖景:海南建省  清末立憲與共和之爭,共和大獲全勝。帝制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轟然倒臺。「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袁世凱試過了,卻在狼狽不堪中慘澹收場。共和,成了歷史的選擇。  但是,共和的道路註定不平坦。袁氏倒臺,軍閥混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歷代全國輿圖中的海南島
    文\本刊特約撰稿 何以端  現存涉及海南的最早地圖,是以兩方石刻傳世、備受關注的北宋
  • 十七世紀義大利人繪製的地圖再現明末海南島圖景
    西方地圖中最早出現海南島,目前可知的是1375年的《加泰羅尼地圖集》(Atlas Catalanus),圖集附註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海南島。但是,西方人繪製的最早最完整的海南島地圖,出現在17世紀傳教士衛匡國繪製的《中國新輿圖》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收復瓊州的嶺南節度使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唐代嶺南節度使李復曾出兵收復海南失地,並上《收復瓊州表》。李復的功績不僅在於收復了海南島,更多是助力打通我國海上絲綢之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參天巨筆迎旺塔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文昌鋪前的鬥柄塔,是海南島上最北端的塔,而海南現存的最南端的塔,則是位於三亞崖城的迎旺塔。
  • 海南日報數字報-致海南(組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之島」萬年變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特約記者 高虹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海南島森林變遷  遠古的海南島是一座「森林之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筆不能忘卻的血債
    這是8月16日下午海南日報記者在三亞市吉陽區田獨村見到的景象。如果不是有歷史的鐵證,誰能想到清澈平靜的水面下埋葬著近萬名罹難的同胞?  75年時光可以讓人忘卻許多事情,卻抹不去一個民族血與火的記憶。從1939年2月登陸至1945年8月宣布投降,日寇竊佔海南島長達6年。為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日軍瘋狂掠奪海南島的自然資源,礦產豐富的田獨礦山自然沒有被放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北黎八所之戰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右路三八七團的勇士們衝到北黎外圍黃寧村時,守敵一個營憑藉著工事和仙人掌向我擔任突擊的八連射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學者解譯更路密碼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作為我國沿海地區普遍使用的海道針經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更路簿》歷經千百年傳承,不僅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命名方式、獨具匠心的更線記程,而且締造了獨特的區域性海洋文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佐藤正人:我的使命還未完成
    近日,佐藤正人在海南籍翻譯邢越的陪同下,再度環海南行走,取得新的收穫。11月3日,海南日報記者對佐藤先生進行了獨家採訪。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10月20日抵達海南,21至22日走訪文昌新橋、大頂日軍炮樓據點,23日走訪臨高樂豪村調查日軍燒殺十餘村真相,27日到達東方旦場村,和村民代表交流建立日軍屠殺93村民紀念碑情況,並再次捐出在日本募捐到的18.4萬日元……每次來瓊,佐藤正人先生的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當當。  這是他第24次自費來瓊搜集日軍侵瓊史料。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君子白沙 竹鄉悠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王歡歡 特約記者 陳志強 通訊員 王家駒  山水鄉間,竹色青立,長葉沙沙,一直是中國古往今來的名人居士,心懷所念的理想居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傳統文化的詩意開掘
    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告訴記者,慶幸的是,已故的海南文博老前輩麥穗先生曾根據有關資料及抄本校勘,將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以來所刻的楹聯整理留存。「五公祠楹聯名人書法作品展」中的大多數楹聯均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文化項目,博物館辦文化項目是弱勢群體,但是由於五公祠在海南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很多名家意識到為其書寫楹聯是百年甚至是千年大計,都非常樂意為海南弘揚本土文化出一份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絲路光芒映澄邁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地緣便利,自古為交通要塞  海南島是一座移民島嶼,千百年來,一批批中原移民歷經海浪顛簸踏上這座偏居一隅的島嶼,或濱水而棲,或依山而居,千古繁衍不息,從而形成了一處處人群聚居點。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漢武帝始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見習記者 高懿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年四季海南樂不停
    來海南旅遊,除了一睹椰林沙灘、熱帶雨林的秀美風光,瓊島獨特的文化魅力亦不容錯過。開春伊始,海南今年的特色節慶活動「節目單」搶先亮相,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宜人氣候,一系列國際頂級賽事活動、會展慶典將落地瓊島,此外,黎苗「三月三」等本土傳統民俗活動亦層出不窮,將一年四季不間斷攪熱海南「旅遊圈」,為瓊島旅程添彩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