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由中國民協主辦的「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出版成果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亞魯王》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是當代文學史上的重大新發現,其文化價值堪比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它的發現和出版,改寫了苗族沒有長篇英雄史詩的歷史,是當代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搶救的重大成果。
2009年春天,貴州麻山地區苗人世世代代傳唱的英雄史詩「亞魯王」開始進入文化人的視野並被外界所知。三年來,在馮驥才主席的主持下,中國民協把它納入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點項目,組織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譯,今天終於殺青成書,出版面世。
《亞魯王》所傳唱的是西部苗人創世與遷徙徵戰的歷史。其主角苗人首領亞魯王是被苗族世代頌揚的民族英雄。長詩以鏗鏘有力的詩律和舒緩凝重的敘事風格,生動地講述了西部苗人的由來和遷徙過程中波瀾壯闊的場景,是上古時期中華民族曲折融合的見證,其歷史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和文學的研究價值無可估量。
由於其主要流傳地貴州麻山地處外人罕至的六縣交界,語言獨特、交流不便,信息閉塞,當地苗人在有限的石漠化土地上種植穀物,在幾近與世隔絕的狀態下繁衍生息,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正是頑強堅忍、從不妥協的亞魯王精神世代支撐著苗人的精神世界,才使亞魯王長詩活在麻山苗人的生活裡,並得以在其他地區以故事和短詩等形式廣為流傳。
該書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全二冊,分為史詩部分(漢苗對照)、圖版部分。有別於其他幾部少數民族史詩,《亞魯王》具有以下特色:一、大多數情況下是在送靈儀式上唱誦,並與儀式的步驟緊密結合;二、由於唱誦活動貫穿儀式活動始終,為儀式服務,受儀式制約,其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娛樂;三、其傳習過程顯示出諸多特有的規則和禁忌。這些特色為已發現的人類史詩譜系增添了異彩。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偏遠的麻山地區與外界漸漸相通,這部活態傳承的史詩及相關習俗和儀式如同很多文化遺產一樣,難免因廣為人知而走向迅速瓦解甚至消亡之路,無形的、動態的,只靠口頭流傳的文化遺產就更加脆弱。為此,對它的搶救和存錄便成為當務之急,將它完整地記錄下來並以文本的方式傳承下去是民間文藝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這就是《亞魯王》出版的重要意義。
會議由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羅楊主持。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著名文化學者劉錫誠、朝戈金、餘未人等作了精彩發言。苗族歌師陳興華現場唱誦了《亞魯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