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都有人寫美食書,這一類型的書向來不冷不熱。隨著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與《行走的餐桌》的熱播,大眾對於中國龐大飲食體系中各種滋味的欲望、期待和想像一下子被勾了起來,美食文化類圖書也因此大熱。
圖書業內人士表示,美食書的門檻較低,出版這類書也相對安全,很多讀者只要看到美食眼睛就會發光,況且什麼東西好吃見仁見智。
據觀察,去年6月以來推出的美食類圖書中,僅書名冠以「舌尖」字眼的就有十幾種,單單《舌尖上的中國》也有好幾個版本。滿眼「舌尖」似讓美食書有被裹入模式化、複製化生產中的趨勢,這些書名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有跟風嫌疑。業內人士擔憂,美食會在「舌尖」大潮中被過度消費。
食物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下文介紹的幾本隨筆在內容上選擇了一個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切入點——美食,但寫美食是形,寫生活、寫文化才是真正的內核。這些隨筆文字間氤氳著鮮活溫暖的人情味,美食加美文,讓人雙重醉心。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從一日三餐到人生態度
今年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陳大咖的這部美食文化隨筆集。陳大咖原名陳盼,作者自我簡介:一個愛吃的瘦子,迷戀美好的各種小細節。做過雜誌,現為一些報刊碼字。就是太誠實,所以想說的一切都在書裡。
美食從來都是與文化緊密相隨的,深諳美食的人一定是有悟性的。陳大咖認為,人生在世,要想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於一粥一飯中,讀眾生百態;一湯一菜間,體悟世情冷暖。
本書分三輯:「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慢熬風花,細燉雪月」、「上蒼保佑吃飽了飯的人們」。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旅途中接觸的美食見聞與由此產生的內心感觸下筆,每篇一個主題、一個故事、一個感悟。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介於美食評論與生活方式之間的小品文,以美食為素材和話題,從一日三餐說到人生態度,語言活潑,文風犀利,勾畫出了一抹生動的人間煙火色。
《旅人的食材歷》:24節氣裡的臺灣味道
光明日報出版社3月份推出了這本講述寶島臺灣美食文化的圖書,帶領著讀者從「食」的角度,深度、美味遊臺灣。作者洪震宇先生是中國臺灣的知名文化學者、雜誌主編。
作者將關注點轉向了人們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各地美食生態,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喚醒人們對傳統的傳承。作者把味覺比喻成一場壯遊,認為「壯闊的不是看得見的距離,而是飲食文化與本土節氣交融的歷史縱深」。
本書圖文並茂,還有劉伯樂手繪的72幅精美農耕插圖,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軸。立春,品味臺灣清甜微辛的性感香蔥;小暑,陽光下大口啃咬芒果,漫步小琉球島;秋分,來一碗熱騰騰的臺南蝨目魚魚粥;大寒,喝一口老薑香糖茶,暖胃暖心;在鄉間小巷狂飲暴食,在田間海邊揮汗慢跑……
該書敘述節奏輕鬆快捷,讀者感受到的不止是味蕾的驚奇,還有食物背後的人情,人情背後的故事,以及孕育故事的風土、文化、歷史。書中展示了臺灣地區的日常飲食流變,和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舊時光的味道》:以美食的名義懷舊
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一個人長大後,總有些滋味,停留在回憶裡。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珍饈佳餚,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故鄉的美食和小時候的味道。因為,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永不磨滅。
4月份,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70後」許億的這本書。作者認為,「食物是一個態度,是面對生活的態度,你不可能天天吃宴席或者說每頓燕窩、鮑魚、魚翅,就好像你不能把做夢當作生活一樣。生活是真實的,生活也是掙扎的,如何在平淡瑣碎乃至艱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以及會過生活的。」
作者熱衷回憶,覺得所有的快樂只在曾經有過。但很多事情已經模糊了,只有一樣是非常清晰與鮮明的,就是味道,食物的味道。作者想到某種食物的時候,牽扯到許多已經忘記的事情,將那些事情串聯起來的時候,又發現一個曾經的自己。
作者通過對小時候的家常美食的回憶,結合個人經歷,隨興所至,娓娓閒談,淡淡的情愫,淡淡的回憶,讀來既痛快,又有著無限感慨。「也許,我未來的生命是孩子和家庭的,但我的快樂,假如有的話,我想,先要吹去上面的灰塵,而後,深深地呼吸一下它的氣息。再放在嘴裡,閉上眼慢慢地咀嚼、吞咽。」
《路無邊,吃無界》:一個自由行走的食客
古清生,是涉足美食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考察的作家。作為美食隨筆名家,古清生味覺先天敏感,為了尋覓美食與心中的風景,他身體力行,尋訪大江南北隱藏在民間的美食,讓讀者看到最真實的美食地圖。4月份,他的這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美食隨筆,同樣為讀者所稱道。
人活著就要吃飯,人活著也同樣要行走。古清生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寫,大有「活到老吃到老,食無止境」的境界。他的文字關乎中國美食,味蕾上的中國,有無窮無盡的味道。這些體驗性的文字,表現了吃在當下的美食歷程。
古清生不習慣用典,看重與相信個人的品鑑。他說,「一個有著飢餓記憶又熱愛研究自然的人,有著味覺的饑渴,還希望將所吃識別出姓甚名誰。」這就驅使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將各種植物食材與動物食材的科、屬、種一一考證出來,使美食文章超出了味覺記錄和感性抒情。(沙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