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相關媒體報導,《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武漢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對標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開發提升「兩江四岸」的核心區。
此次兩江四岸的輻射範圍為長江段從天興洲長江大橋到白沙洲長江大橋,江段長約25公裡,漢江段從漢江入江口至月湖橋,江段長約4公裡,兩岸腹地延伸1至2公裡,以重要幹道為界,覆蓋主城主要幾大功能區。
打造三大古城歷史風貌區:
按照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要求,堅持「江、園、城」有機融合的思路,提出形成「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
「一芯兩軸」打造長江文明之芯,錨固長江,漢江及東西山係為依託的兩條十字形山水軸線。
「一片十廊」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統籌布局十個錯位發展的特色功能片區,包括三大古城歷史風貌區,三大戰略功能區以及四大特色區。
近日,首個漢口歷史風貌改造區改造項目巴公房子舉行開工儀式,110歲的武漢市歷史建築巴公房子將迎來新的面貌。
巴公房子是由俄國茶商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奇諾·巴諾夫共同建造而成,在歷史上作為高級公寓存在,屬磚木結構,古典風格。
據相關人士透露,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是武漢打造「長江文明之心」的重要示範區,整個風貌區由沿江大道,江漢路,京漢大道,黃浦大街合圍而成,為全市現存的文物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保留最為完好、最為集中的區域。這些建築承載了城市的歷史記憶,見證了武漢在近現代歷史中的變遷與發展。通過對漢口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和改造提升,將區域內的巴公房子,法領館,德明飯店等歷史建築變活,煥發新的生命力。
從目前武漢的規劃的布局而言,最能感受到歷史文化古韻的非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老建築莫屬,在城市化的發展中,各地的高層乃至超過層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我們感受到現代感的同時,武昌的很多老建築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已經變得非常零碎,歷史的韻味變淡。
從歷史文物博物館的角度而言,將漢口古建築集群的重新定位,重新修繕,促使其成為武漢歷史的活寶石,對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由於武漢實在太大,沒有固定的中心,在武漢三鎮中,城市的建築風貌和感官各不相同,但是在漢口的江岸區和江漢區,是最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痕跡,雖然在現代商業與古代建築的融合,有點不倫不類,但是來到這裡的感受與其他區域明顯不同,歷史的厚重感最為明顯。
當下,我們的新區不斷湧現,比如長江新城,或者光谷中心城等新城成為新的發展風向,但是老武漢的根還是在漢口和武昌的中心城區,特別是漢口沿江區域,歷史痕跡最為明顯,雖然目前這些區域沒有建成歷史博物館有點可惜,但是未來的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值得期待,期待曾經的古漢口能與時代融合,給人厚重的歷史感。
從某種意義而言,武漢的規劃越來越細緻,武漢的功能區定位更加精準,武漢將江域文化和現代審美相結合,武漢的未來更加值得期待,期待武漢越來越好。
作者/來源:武漢精緻生活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