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在人的身體上,可以說各大器官都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而大腦算是支配人的一個「中樞」,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它都是在不斷的運行之中。白天就不用說了,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會因為「大腦」的分配而發生變化,在夜晚的時候,雖然我們感覺是實際性的處於「休息」狀態了,但是這個休息並非「真的休息」,大腦依然是處於正常活動狀態,但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休息比「工作」狀態之下還緊張一些,因為我們在夜晚大多數的時候,都會「做夢」,什麼亂七八糟的夢都有,當然做夢是有好有壞的,一般上來說,噩夢是相對較多。
不過根據學術期刊《人腦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雜誌研究報告指出,也許做「噩夢」並非是一個壞事情,這解釋可能會讓不少的人會覺得,科學又在騙人了,為何說「噩夢」就不是壞事了,夜晚做夢第二天基本上是「精疲力盡」,精神狀態極差,所以說我們可以直接的否定科學家的答案,那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為何就好了,難道還有不一樣的發生?首先我們確實需要說明的是,做夢是大腦的一個活動情況,而在這個做夢的階段,大腦是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在一定階段下是有利的,這裡的研究確實也是以「噩夢」為基礎做得,我們來看看情況。
科學家通過對做夢人的分析,他們發現在夢中經歷了「恐懼時」(也就是做噩夢時),大腦中部分區域被激活後才會產生這種狀態,實驗過程的結論是,夢中的「恐懼越強烈」,在醒著的時候感受到的焦慮就越少。所以科學研究的結果與我們正常想法完全是不一樣的,出乎意料,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身心疲憊」,然而實驗的結果卻是「非常美好」,並且還能夠在生活之中,對危險做好潛在準備,也就是說,這使得我們能夠進行提前「危險」時期的一個準備訓練,這卻是算一個好事情,至少在面對這樣危險的事情時候,不會那麼「恐懼」。
多年來,神經科學一直「對夢」產生興趣,並且專注於我們「夢中活躍」的大腦區域,時常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之中,科學家也採用了高密度腦電圖(EEG)進行分析,該技術使用位於顱骨上的多個電極來測量大腦活動。他們最近發現,大腦的某些區域「負責夢的形成」,而某些其他區域的激活取決於夢中的特定內容(例如感知,思想和情感)。然後通過根據參與者的反應來分析大腦活動,我們確定了與夢中經歷的「恐懼」誘發有關的兩個大腦區域,第一個就是絕緣體,第二個扣帶皮層。
根據科學家Perogamvros解釋稱,絕緣體在清醒時也參與評估情緒,當有人感到恐懼時會自動激活。扣帶皮層在我們做噩夢的時候,也就是反應出一個「威脅」狀態的核實後,就會相應地給出運動和行為反應,在一個活動狀態之下「準備」發揮作用,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在做夢時發現的「恐懼神經相關」的研究,並觀察到當在睡眠和清醒狀態下都經歷恐懼時,類似的區域都會被激活,所以說這兩個引發「噩夢」的區域,完全是與我們睡覺或者不睡覺的狀態沒有關係,都是同時發生的,兩者都會獨立發生與轉變。
當然噩夢的好處都被科學家們說完了,但是不好的也有部分時候會發生,就是「極度恐懼」的夢,這就是不是好事情了,這必然會引發一些不自在的狀態。因為噩夢在「恐懼過度」的水平下,確實也會影響睡眠。並且,如果在夢中超過恐懼的「某個閾值」,它將失去其作為「情緒調節器」的有益作用。
最為典型的噩夢其實就如這種,在路上被人追,再跑都無法逃脫別人的「手掌心」一樣,看到某個氣氛的事情,與某男某女約會,產生極度興奮的夢等等,都可能出現「超負荷」狀態的夢,這雖然看上去是好夢,但是已經過度消耗了「情緒調節器」的有益作用,結果到了第二天必然會「身心疲憊」,有時間還會覺得自己的眼圈,眼袋很重,而這就不是「實際性」的累而造成的,反而是在過夢中大腦消耗過度導致。這就不是有利而是有害,大概的說明就這些。
採納資料:《人腦圖譜》、《人類大腦映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