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會失敗絕非趙括一人之過

2020-09-09 風顏feng

前260年(一說前262-前260又說前261-260)在上黨地區戰國老牌強國秦國與新興強國趙國間爆發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此戰以秦國50萬大軍傷亡過半為代價殲滅趙國精銳約45萬人獲得勝利。此戰過後東方六國中唯一能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六國幾乎已成定局。

趙國在長平戰敗表面上是趙國將領趙括指揮失誤、盲目冒進導致兵敗但長平之戰還有很多更為深層的原因。

一、趙國變法改革不徹底

趙國在戰國前期國力並不強大,甚至被魏國兵圍國都。自從趙武靈王即位後不顧眾臣和王室等守舊勢力的反對推行胡服騎射。即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身著利於騎射窄袖短衣,仿效胡族建立騎兵部隊。

趙國通過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使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提高。自此,趙國開始對外徵戰,北攻胡族、西御秦國、南鎮楚魏、東滅中山。一改當初的弱國形象成為了當時舉足輕重的新興大國。

但當時趙國的改革主要限於軍事方面,對於經濟、政治沒有向秦國那樣進行全面改革。這也造成了趙國的國力發展很不均衡。

二、趙國國土面積以及富饒程度遠不如秦國

通過戰國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出秦國的國土面積是趙國的兩倍左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國土面積都是國防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古代國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國家百姓數量以及糧食的產量。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便開始對外徵戰使秦國的國土面積迅速增長且不少都是富饒之地。例如河西之地、巴蜀之地等。

趙國地處北方,雖然胡服騎射後也開始對外徵戰但是趙國的崛起時間太晚了,對外所攻佔的土地數目遠不如秦國再加上趙國地處北方多山地不利於耕種。因此,趙國的戰爭潛力遠不如秦國。

三、趙國抗秦決心不堅定

在長平之戰開始後,趙國初戰失利,趙國高層方面便派出鄭朱與秦國議和。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而其餘諸國見狀便放棄了援救趙國,趙國被其餘山東五國所孤立。

四、山東六國彼此之間仇怨很深。

山東六國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在每個國家強大時都曾經進攻過對方。例如,桂陵之戰、五國伐齊、三晉內鬥等等。就連長平之戰的主將廉頗就是靠攻打齊國才名震列國的。山東六國之間積怨很深甚至不亞於對秦國的仇恨只不過被秦國實力強勁所掩蓋。因此秦趙長平之戰中其餘國家都袖手旁觀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只是在趙國長平之戰慘敗後列國才開始救援趙國。

五、趙國低估秦國國力,制定了錯誤的戰略

在長平之戰初戰失利後,主將廉頗便採取堅守的策略,想憑藉秦軍遠道而來糧食補給困難來拖垮秦軍然後在尋找有利時機再出擊。可是廉頗低估了秦國的戰爭潛力,秦國雖遠道而來但糧食產量以及運輸能力卻遠超趙國的預計。最後秦國沒被拖垮反而趙國的國力卻消耗殆盡。

因此,趙國以趙括取代廉頗雖然有秦國離間計的影響但很重要的一點則是趙國對於這場戰爭已經撐不下去了。

而趙括取代廉頗則是趙國的戰略方針已經轉為主動進攻儘快結束這場消耗戰。

但是趙國方面沒想到秦軍也已暗中換將白起取代王齕成為秦軍主將(畢竟殺神白起的威懾力太大了如果趙國知道了估計又要死守不出了)。

趙括這位新手指揮官面對白起這位地獄級BOSS的結局可想而知,只有被虐的份。當白起得知趙軍主力進攻後,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問虛實,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最後趙國40萬軍隊被秦軍包圍。

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最後,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殘餘士兵向秦軍投降。最後全被秦軍坑殺只留下240名年紀尚小的士卒回趙國報信。

六、補充

長平之戰是其慘烈程度、參戰人數之多在整個古代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極為罕見的。此戰過後再無國家能夠單獨對抗秦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趙國的一流人才還有很多,例如廉頗、龐暖、趙勝、樂乘以及後來趙國著名的軍事家李牧等等。同時長平之戰後在廉頗等人的努力下趙國的軍力已經恢復大半。在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中,趙國依然對秦國造成了極大的阻撓甚至多次大敗秦軍。

注: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換帥趙括不是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的根本原因
    導語:想必大家皆知"紙上談兵"一詞起源於以為戰國"名將"——趙括。趙括之所以得此"美譽"皆因其敗了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但是在筆者看來,將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的過錯推往趙括一人之上是毫不理智的,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而不簡簡單單是一人之過。
  • 長平之戰,趙括被釘在恥辱柱上兩千多年,失敗只是趙括之過嗎?
    但虞卿此言果然一語成讖,後來長平之戰,趙國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在長平之戰前期,廉頗以逸待勞時,秦昭襄王已然有所行動。秦國召集了百萬青壯,來疏通渠道,以便秦國從水路運糧。更為諷刺的是,秦國的運糧速度甚至快於趙國。然而此時的趙國卻對戰爭形勢根本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想到這會是持久戰,由於準備不足而糧草匱乏。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01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取得的唯一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由於出身將門之家,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法,喜歡談兵論戰,認為天底下的人,沒有一個能超過他。論起兵事,他經常把父親駁得無言可對,但趙奢並不認可他。為什麼呢?
  • 長平之戰慘敗,真的應該讓趙括背鍋?趙國上層目光短淺、決策混亂
    相較而言,曾經強盛的楚、齊兩國在爭霸過程中接連受挫,國力大為衰退,唯有北方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力量大增,成為唯一能與強秦匹敵的國家。然而,長平之戰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講述長平之戰的經過就不能不提及紙上談兵的典故。
  • 戰國時期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都是趙括的錯誤嗎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韓國使了一個禍水東流之計,那就是:把上黨送給對其早已垂涎已久的趙國。藉此,讓秦趙兩國鷸蚌相爭,那麼,他們就可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這一戰使得趙國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加快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那麼說到這場戰役的失敗,就真的是趙括一個人的過錯嗎?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期改變兩國國運的大戰,一直頗受人們的關注,因為在這場戰鬥讓一個典故「紙上談兵」成名,所以很多人都先入為主覺得是趙括直接導致這場戰爭失敗,但是實際上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這樣簡單,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用人之短,毛遂之死說起毛遂不得不提一下往事。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圍趙都邯鄲,趙國面臨危難之際,平原君門客毛遂,自發成為去楚國求救兵的人選,並在「楚庭」上申之利害,辨其因果,甚至以性命威脅楚王,不卑不亢,有力地維護趙國尊嚴,請得援軍,毛遂因功被奉為上賓。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不換廉頗,也必失敗
    在父親成名的"閼於之戰"中,趙括亦有出謀劃策之功。在趙國攻打齊國的"麥丘之戰"中,趙括獻"攻心計",優待齊軍俘虜時,還將糧草投放到麥丘城,動搖齊軍軍心。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失敗真不應該全怪他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公元前260年局勢圖如此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其實是不可避免的。當時趙王為什麼一定要把廉頗換下來?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而秦國派遣了驍勇善戰的白起帶領秦國軍隊,相比之下單看兩軍將領的經驗與能力就可以預料最後的結果。長平之戰的失敗更大程度上是趙國領導者的指揮錯誤。
  • 趙括的悲劇:就國力而言,長平之戰,趙國不換廉頗,也必失敗
    作者:李大奎趙括因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精銳被其實,趙括的戰略意圖也是迫於無奈。畢竟趙孝成王不願長期拖下去,趙國經受不了&34;的代價。說穿了,趙國的綜合實力要弱得多。就在趙孝成王&34;的僥倖心理下,熱血的趙括只得親率四十多萬趙軍精銳,雲集於上黨地區的長平,打算一舉擊殺秦軍。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長平之戰,如果李牧換趙括,趙國能否贏秦國?
    長平之敗有諸多原因,趙軍主將趙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換趙括,趙國還能贏秦國嗎? 長平之戰,如果李牧是趙軍主將,他的作戰方法會和廉頗一樣,堅守不出,然後被趙孝成王撤掉,換上趙括。 李牧為什麼會和廉頗一樣堅守不出?因為兩人都是名將,知道什麼時候能打,什麼時候不能打,這便是英雄所見略同。 趙孝成王為什麼撤掉廉頗?
  • 千古悲歌說趙括,長平之戰,錯豈在一人?
    提到長平之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血淋淋的戰場,四十多萬趙軍被殺,無一生還。提到長平之戰,人們想到的是趙國軍事實力大衰,秦國加速統一進程。提到長平之戰,人們想到的是「尚能飯否」的老將軍廉頗被換掉。提到長平之戰,人們「呵呵大笑」,譁然一片,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
  • 長平之戰戰敗只是因為趙括嗎?不,實敗在趙國朝堂
    長平之戰的失敗直接導致東方六國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秦國統一已經只是時間問題,然而現在回頭來看,將戰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趙括也不對,畢竟趙國在長平開局即死局。秦趙兩個長平之戰開端就是因為爭奪韓國上黨郡的歸屬,這塊地本身韓國已經割讓給了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和上黨老百姓不樂意,認為秦國暴虐,不願意歸秦,於是就整出了自獻上黨給趙國。但要注意的是,馮亭這樣做的目的可不是真心想歸屬趙國,而是為了將秦國這股禍水引向趙國,以此來保住上黨和韓國。
  • 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趙國的悲哀強加到趙括身上,替趙括翻案
    編輯:李小白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一個是公認的戰神白起,一個是最大「背鍋俠」趙括,可能大家會說趙括哪能擔當「戰神」的稱號,在我看來趙括當之無愧的大才和少年英雄(至少對趙國來說是),並不是那個紙上談天的「睿智」少年。今天從長平之戰起因、雙方國力、戰略、戰術以及勝負原因做深入的探討,順帶為趙括洗刷洗刷冤情。
  • 長平之戰為何趙國一敗塗地?趙國竟然做了這麼多失敗的決策!
    戰國時期傷亡最慘烈的戰役就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趙國損失45萬軍隊,秦國損失20萬軍隊。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統一天下的道路再也沒有誰可以阻擋。那麼,為何趙國在長平之戰一敗塗地?因為他做了這麼多錯誤的決策!
  • 長平之戰中,趙國還有其他將領可用,為何選中趙括?
    長平之戰是我們歷史上打的比較慘烈的戰役,雙方都是投入了幾十萬的兵馬作戰,規模之大是空前,這場戰爭的消耗也是難以想像的,最後的結果是以秦國勝利結束,這一站秦國損失了大半人馬,趙國也是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人,兩邊都是損失慘重,小編認為導致趙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是趙王換了一個沒有上陣打過仗的人趙括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將,從防守轉為進攻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