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60年(一說前262-前260又說前261-260)在上黨地區戰國老牌強國秦國與新興強國趙國間爆發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此戰以秦國50萬大軍傷亡過半為代價殲滅趙國精銳約45萬人獲得勝利。此戰過後東方六國中唯一能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六國幾乎已成定局。
趙國在長平戰敗表面上是趙國將領趙括指揮失誤、盲目冒進導致兵敗但長平之戰還有很多更為深層的原因。
一、趙國變法改革不徹底
趙國在戰國前期國力並不強大,甚至被魏國兵圍國都。自從趙武靈王即位後不顧眾臣和王室等守舊勢力的反對推行胡服騎射。即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身著利於騎射窄袖短衣,仿效胡族建立騎兵部隊。
趙國通過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使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提高。自此,趙國開始對外徵戰,北攻胡族、西御秦國、南鎮楚魏、東滅中山。一改當初的弱國形象成為了當時舉足輕重的新興大國。
但當時趙國的改革主要限於軍事方面,對於經濟、政治沒有向秦國那樣進行全面改革。這也造成了趙國的國力發展很不均衡。
二、趙國國土面積以及富饒程度遠不如秦國
通過戰國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出秦國的國土面積是趙國的兩倍左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國土面積都是國防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古代國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國家百姓數量以及糧食的產量。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便開始對外徵戰使秦國的國土面積迅速增長且不少都是富饒之地。例如河西之地、巴蜀之地等。
趙國地處北方,雖然胡服騎射後也開始對外徵戰但是趙國的崛起時間太晚了,對外所攻佔的土地數目遠不如秦國再加上趙國地處北方多山地不利於耕種。因此,趙國的戰爭潛力遠不如秦國。
三、趙國抗秦決心不堅定
在長平之戰開始後,趙國初戰失利,趙國高層方面便派出鄭朱與秦國議和。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而其餘諸國見狀便放棄了援救趙國,趙國被其餘山東五國所孤立。
四、山東六國彼此之間仇怨很深。
山東六國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在每個國家強大時都曾經進攻過對方。例如,桂陵之戰、五國伐齊、三晉內鬥等等。就連長平之戰的主將廉頗就是靠攻打齊國才名震列國的。山東六國之間積怨很深甚至不亞於對秦國的仇恨只不過被秦國實力強勁所掩蓋。因此秦趙長平之戰中其餘國家都袖手旁觀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只是在趙國長平之戰慘敗後列國才開始救援趙國。
五、趙國低估秦國國力,制定了錯誤的戰略
在長平之戰初戰失利後,主將廉頗便採取堅守的策略,想憑藉秦軍遠道而來糧食補給困難來拖垮秦軍然後在尋找有利時機再出擊。可是廉頗低估了秦國的戰爭潛力,秦國雖遠道而來但糧食產量以及運輸能力卻遠超趙國的預計。最後秦國沒被拖垮反而趙國的國力卻消耗殆盡。
因此,趙國以趙括取代廉頗雖然有秦國離間計的影響但很重要的一點則是趙國對於這場戰爭已經撐不下去了。
而趙括取代廉頗則是趙國的戰略方針已經轉為主動進攻儘快結束這場消耗戰。
但是趙國方面沒想到秦軍也已暗中換將白起取代王齕成為秦軍主將(畢竟殺神白起的威懾力太大了如果趙國知道了估計又要死守不出了)。
趙括這位新手指揮官面對白起這位地獄級BOSS的結局可想而知,只有被虐的份。當白起得知趙軍主力進攻後,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問虛實,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最後趙國40萬軍隊被秦軍包圍。
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最後,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殘餘士兵向秦軍投降。最後全被秦軍坑殺只留下240名年紀尚小的士卒回趙國報信。
六、補充
長平之戰是其慘烈程度、參戰人數之多在整個古代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極為罕見的。此戰過後再無國家能夠單獨對抗秦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趙國的一流人才還有很多,例如廉頗、龐暖、趙勝、樂乘以及後來趙國著名的軍事家李牧等等。同時長平之戰後在廉頗等人的努力下趙國的軍力已經恢復大半。在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中,趙國依然對秦國造成了極大的阻撓甚至多次大敗秦軍。
注: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