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還有其他將領可用,為何選中趙括?

2020-12-19 隱蘊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我們歷史上打的比較慘烈的戰役,雙方都是投入了幾十萬的兵馬作戰,規模之大是空前,這場戰爭的消耗也是難以想像的,最後的結果是以秦國勝利結束,這一站秦國損失了大半人馬,趙國也是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人,兩邊都是損失慘重,小編認為導致趙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是趙王換了一個沒有上陣打過仗的人趙括,長平之後前期是老將廉頗為帥,雖然沒有確定什麼勝利,但是也把敵軍給抵禦住了,但是趙括一上場卻敗了。相信大家也是很奇怪趙國的名將那麼多為何偏偏選了趙括?

我們先來看看趙王為什麼要臨時換將領,當時趙軍的主將是廉頗,秦軍的主將是王齕,戰爭剛一開始的時候趙軍失利,但是老將廉頗憑著戰鬥經驗看出這場戰爭只能堅守不出來拖垮敵人,不能硬拼,但是趙王卻一直的催促廉頗出戰,小編認為因為趙國現在是非常的空虛,已經快要經不起這樣的消耗了,只有速戰速決才行,但是廉頗不同意,趙王也就把他換了下去。當時趙國還有田單、樂毅等名將,趙王為何不用,而用了趙括。

趙括在趙國裡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父親是名將趙奢,趙王也是比較的信任他們,趙括從小也是非常愛讀兵書的,趙括的名聲還是不錯的,我們後世的人知道趙括不行,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結果了,但是在當時的話都覺得趙括前途無量的。小編認為主要的是趙王的觀點和趙括的觀點是一樣的,都是想儘快的解決戰鬥,而當時田單、樂毅這些名將應該還是比較贊同廉頗的做法,即使讓他們去他們做的可能還是和廉頗一樣,這也是選用趙括的理由之一。

還有就是小編覺得當時的趙孝成王繼位的時間並不是很長,擔心自己能不能壓制住這些老臣,而且廉頗還開了個先例,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絕了趙孝成王的進攻策略,所以才想下定決心去發掘年輕的將領,培育一批自己的人,這時第一個人想到的就是趙括,名將之後,熟讀兵法。可能有人會說當時的李牧也比較年輕為什麼不用李牧,因為李牧當時在防禦邊疆,邊疆也是同樣重要的抽不開身。李牧常年在外,和朝內的人並不是很熟悉,有能力也沒有人去推薦,而趙括不一樣他就喜歡和人談論兵法,在加上父親很厲害,給人一種虎父無犬子的感覺。

趙國的田單、樂毅雖然是名將,但是小編認為他們是從別的國家過來的,始終只是客將,不是自己人,現在戰場上的四十萬軍隊是現在趙國大部分的軍隊,把這麼多的軍隊交給外人身上,誰能放心,萬一在領兵逃跑或者反叛,對趙國是一個雙重打擊,但是趙括不一樣,趙括是地地道道的自己人,所以趙王也是比較相信趙括的,在古代打仗不是軍事能力好就可以的,還要讓主公去相信的你,只有主公相信你才會給你兵權,否則你再會打仗,主公也不會用你的。

這幾個理由小編覺得是趙王為何不用其他名將,而選擇趙括的理由,不過要是仔細觀察的話趙括在這場戰爭中也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當時趙軍的的後路被截,糧道被斷,將近四十多天沒有糧食的,但是趙括的幾次突圍還是讓秦軍損失慘重的,不要忘了當時秦軍的主將已經不是王齕了,而是大名鼎鼎的白起了,而且在趙國投降的時候還有四十多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部隊還有不少,可惜被白起坑殺了。如果在趙括突圍的時候不親自上陣的話,就不會被亂箭射死,長平之戰也不可能結束那麼快,趙括一直喜歡和別人喜歡討論兵法,到最後竟然忘了為將者又是可以懦弱一下,但是千萬不能逞勇猛,主帥陣亡,部隊就會成一盤散沙的。本期的話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請大家多多的支持關注小編!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真的沒有名將可用嗎?
    其實,在長平之戰時,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可用之將真的很少。首先,我們從《史記》等史書中,可以明確可用的將軍只有廉頗。第三,田單雖然復齊並打敗了燕軍,但是不是一位真正有才能的軍事將領還有待考證。此時離長平之戰已經16年。正是在這16年時間,李牧已經從趙國北地代郡和雁門郡的普通將領成長為一位名將。有人說龐煖(xuān,同「煊」)此時也是可以重用的名將。
  • 長平之戰,除了趙括、廉頗,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但是,趙孝成王用趙括來取代廉頗,不僅沒有取得勝利,反而葬送了40多萬趙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除了趙括、廉頗,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首先,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和趙括,確實沒有合適的名將了。對於趙括來說,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
  • 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只是因為趙括的瞎指揮?背後的原因絕不簡單
    紙上談兵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說的是:長平之戰中,趙國年輕將領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成為秦、齊之後的又一強國。長平之戰不可避免,趙國為何敢單挑秦國長平之戰的原因是上黨郡的歸屬問題,簡單說就是秦想佔領上黨這個戰略要地,趙國先佔領了,所以秦進攻趙國。
  • 換帥趙括不是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的根本原因
    導語:想必大家皆知"紙上談兵"一詞起源於以為戰國"名將"——趙括。趙括之所以得此"美譽"皆因其敗了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但是在筆者看來,將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的過錯推往趙括一人之上是毫不理智的,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而不簡簡單單是一人之過。
  • 趙括只是紙上談兵?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綜合國力遠不如秦國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回去整頓都城防務,為可能的長平戰敗做準備,而事實上邯鄲戰役很快就發生了,還真就是廉頗守住了國門,趙括打的就是一場消耗戰,沒準兒去之前就做好必死的準備了。最後是戰略任務完成情況,長平之戰後秦軍馬上組織了邯鄲之戰,但是秦軍銳氣已失,強弩之末,沒能攻破廉頗把守的國門,接著李牧崛起,趙國又堅持了四十年。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01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取得的唯一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由於出身將門之家,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法,喜歡談兵論戰,認為天底下的人,沒有一個能超過他。論起兵事,他經常把父親駁得無言可對,但趙奢並不認可他。為什麼呢?
  • 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趙國的悲哀強加到趙括身上,替趙括翻案
    編輯:李小白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一個是公認的戰神白起,一個是最大「背鍋俠」趙括,可能大家會說趙括哪能擔當「戰神」的稱號,在我看來趙括當之無愧的大才和少年英雄(至少對趙國來說是),並不是那個紙上談天的「睿智」少年。今天從長平之戰起因、雙方國力、戰略、戰術以及勝負原因做深入的探討,順帶為趙括洗刷洗刷冤情。
  •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會失敗絕非趙括一人之過
    此戰過後東方六國中唯一能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六國幾乎已成定局。 趙國在長平戰敗表面上是趙國將領趙括指揮失誤、盲目冒進導致兵敗但長平之戰還有很多更為深層的原因。一、趙國變法改革不徹底 趙國在戰國前期國力並不強大,甚至被魏國兵圍國都。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信任客將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衰,燕國則趁火打劫,發動長達三十年的燕趙戰爭。而趙孝成王不吸取長平之戰用人失敗的教訓,反而更加親任「外國人」,如齊人田單。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 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夕,難道趙國只有廉頗可用嗎?
    第一個問題:「在趙惠王文王晚年至長平之戰前,趙國主要依靠哪位將領與秦國作戰?」我首先來告訴讀者們,肯定不是廉頗,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應該沒有和秦軍對過陣。廉頗是趙國的名將不假,不過他的名氣主要是建立在對燕國和齊國的軍事成績上,有時順帶打下其他山東六國。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幾,拔之。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而秦國派遣了驍勇善戰的白起帶領秦國軍隊,相比之下單看兩軍將領的經驗與能力就可以預料最後的結果。長平之戰的失敗更大程度上是趙國領導者的指揮錯誤。
  • 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圍攻,為何本國的大將無人出手相助?
    而最終導致趙國徹底毀滅的還要說長平之戰。起初這場戰爭是勢均力敵的較量,不過秦國略施小計,趙王的一個昏庸命令讓秦國徹底佔據優勢。原本趙國的主將是廉頗,不過趙王一意孤行,讓趙括代替廉頗,結果自己的軍隊被白起包了餃子。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期改變兩國國運的大戰,一直頗受人們的關注,因為在這場戰鬥讓一個典故「紙上談兵」成名,所以很多人都先入為主覺得是趙括直接導致這場戰爭失敗,但是實際上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這樣簡單,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為何世人都指責趙括而忽視廉頗?
  • 長平之戰,如果李牧換趙括,趙國能否贏秦國?
    長平之敗有諸多原因,趙軍主將趙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換趙括,趙國還能贏秦國嗎?當時大臣虞卿提出,趙國應該先與魏、楚談判,讓秦國以為趙國已經取得了諸侯的支持,放棄與趙國決戰。 但是趙孝成王卻拒絕了虞卿的意見,不僅如此,反而先與秦國和談。各諸侯國看趙國不聯絡他們,單獨與秦國談判,以為秦國提出了讓趙國無法拒絕的條件,所以表示觀望。 與此同時,如果說秦國是「虎」,趙國便是「狼」,虎狼之戰也符合其他諸侯國的利益。
  • 長平之戰有且只有趙括適合做統帥,其他趙國名將出徵只有敗得更慘
    首先,大家一提趙括,就想起的「紙上談兵」這四個字,只是後世司馬遷寫《史記》裡的高度概括、春秋大義罷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說,趙括這個人,談論兵法特別了得,當時無人能及,但在長平之戰中,可惜敗了。就這樣淺顯的意思。有些網友說,趙國長平之戰敗了,證明趙括是廢物,那是完全的誤解。
  •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如何?
    趙括長平之戰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無論是從其規模,還是傷亡的慘烈程度來看,無疑都是空前的。而這場戰爭中,秦軍的將領白起以及趙軍的將領廉頗等人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還有那位最後死於秦軍亂箭之下的趙軍主將趙括。
  • 長平之戰慘敗,真的應該讓趙括背鍋?趙國上層目光短淺、決策混亂
    相較而言,曾經強盛的楚、齊兩國在爭霸過程中接連受挫,國力大為衰退,唯有北方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力量大增,成為唯一能與強秦匹敵的國家。然而,長平之戰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講述長平之戰的經過就不能不提及紙上談兵的典故。
  • 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還有李牧田單樂毅等名將,為何偏用趙括?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讓趙括而不是讓其他優秀的將領來指揮的原因倒不是趙孝成王有多信任趙括。其原因有下。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趙國上將軍廉頗君臣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愣了好一陣。他們知道長平前線的趙軍被分割包圍了,有全軍覆沒的威脅,但是卻萬萬沒想到,白起竟然會將趙軍將士悉數坑殺!趙國主力盡失的消息傳出後,天下震驚。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直接使得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國敢於獨自對抗秦國,秦國一統天下從此只是一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