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我們歷史上打的比較慘烈的戰役,雙方都是投入了幾十萬的兵馬作戰,規模之大是空前,這場戰爭的消耗也是難以想像的,最後的結果是以秦國勝利結束,這一站秦國損失了大半人馬,趙國也是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人,兩邊都是損失慘重,小編認為導致趙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是趙王換了一個沒有上陣打過仗的人趙括,長平之後前期是老將廉頗為帥,雖然沒有確定什麼勝利,但是也把敵軍給抵禦住了,但是趙括一上場卻敗了。相信大家也是很奇怪趙國的名將那麼多為何偏偏選了趙括?
我們先來看看趙王為什麼要臨時換將領,當時趙軍的主將是廉頗,秦軍的主將是王齕,戰爭剛一開始的時候趙軍失利,但是老將廉頗憑著戰鬥經驗看出這場戰爭只能堅守不出來拖垮敵人,不能硬拼,但是趙王卻一直的催促廉頗出戰,小編認為因為趙國現在是非常的空虛,已經快要經不起這樣的消耗了,只有速戰速決才行,但是廉頗不同意,趙王也就把他換了下去。當時趙國還有田單、樂毅等名將,趙王為何不用,而用了趙括。
趙括在趙國裡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父親是名將趙奢,趙王也是比較的信任他們,趙括從小也是非常愛讀兵書的,趙括的名聲還是不錯的,我們後世的人知道趙括不行,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結果了,但是在當時的話都覺得趙括前途無量的。小編認為主要的是趙王的觀點和趙括的觀點是一樣的,都是想儘快的解決戰鬥,而當時田單、樂毅這些名將應該還是比較贊同廉頗的做法,即使讓他們去他們做的可能還是和廉頗一樣,這也是選用趙括的理由之一。
還有就是小編覺得當時的趙孝成王繼位的時間並不是很長,擔心自己能不能壓制住這些老臣,而且廉頗還開了個先例,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絕了趙孝成王的進攻策略,所以才想下定決心去發掘年輕的將領,培育一批自己的人,這時第一個人想到的就是趙括,名將之後,熟讀兵法。可能有人會說當時的李牧也比較年輕為什麼不用李牧,因為李牧當時在防禦邊疆,邊疆也是同樣重要的抽不開身。李牧常年在外,和朝內的人並不是很熟悉,有能力也沒有人去推薦,而趙括不一樣他就喜歡和人談論兵法,在加上父親很厲害,給人一種虎父無犬子的感覺。
趙國的田單、樂毅雖然是名將,但是小編認為他們是從別的國家過來的,始終只是客將,不是自己人,現在戰場上的四十萬軍隊是現在趙國大部分的軍隊,把這麼多的軍隊交給外人身上,誰能放心,萬一在領兵逃跑或者反叛,對趙國是一個雙重打擊,但是趙括不一樣,趙括是地地道道的自己人,所以趙王也是比較相信趙括的,在古代打仗不是軍事能力好就可以的,還要讓主公去相信的你,只有主公相信你才會給你兵權,否則你再會打仗,主公也不會用你的。
這幾個理由小編覺得是趙王為何不用其他名將,而選擇趙括的理由,不過要是仔細觀察的話趙括在這場戰爭中也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當時趙軍的的後路被截,糧道被斷,將近四十多天沒有糧食的,但是趙括的幾次突圍還是讓秦軍損失慘重的,不要忘了當時秦軍的主將已經不是王齕了,而是大名鼎鼎的白起了,而且在趙國投降的時候還有四十多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部隊還有不少,可惜被白起坑殺了。如果在趙括突圍的時候不親自上陣的話,就不會被亂箭射死,長平之戰也不可能結束那麼快,趙括一直喜歡和別人喜歡討論兵法,到最後竟然忘了為將者又是可以懦弱一下,但是千萬不能逞勇猛,主帥陣亡,部隊就會成一盤散沙的。本期的話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請大家多多的支持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