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京市的城市標誌性建築,長江二橋在南京市民心目中佔有特殊的位置。市民們對其經營權轉讓唏噓不已的同時,更希望轉讓能使通行量不足的二橋真正發揮作用。 |
市民認為長江二橋經營權轉讓是因過橋費偏高經營虧損所致,政府稱二橋經營狀況理想,轉讓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
□採寫:本報特派記者王海燕
每天傍晚,南京春蕾木器廠56歲的廠長胡益道都要開著他那輛黑色的帕薩特,繞出長
江上四面環水的小島八卦洲,駛上長江二橋,只消30分鐘,就能回到位於長江以南的南京城內的家中。這幾天,每當駛上這座像一把豎琴一樣騎在滾滾長江上的南京市第二座跨江大橋,他心裡都念叨著一件事情————「二橋」要「賣」了。這座在南京人心目中堪稱城市標誌性建築的斜拉索橋,可能從6月19日後,就換了東家,不再由政府而是由某個企業經營。
南京「二橋」要「賣」了!6月1日,南京市政府召開了一個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於6月17日到19日召開「2003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推出85個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工業類、服務業類及農業類項目,公開向社會招標。在這些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標價38億元的長江二橋經營權轉讓。
二橋:南京的新標誌
它為南京向外延伸開闢了另一條重要交通通道,二橋總投資相當於每個南京人投入了460元
生活在沿江城市,橋始終在像胡益道這樣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心目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在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親自過問和關心下建設的南京長江大橋(在二橋建成後,南京人習慣稱之為「一橋」)就成了南京的標誌。30多年後,長江二橋繼承了「一橋」的地位,它不僅為南京向外延伸開闢了另一條重要交通通道,同時也是南京人心目中的驕傲。
南京長江二橋位於「一橋」下遊11公裡處,橫穿江心小島八卦洲,勾連江北江南,工程包括4座互通立交、4座特大橋和6座大橋,全長21·337公裡,於1997年開工建設,2001年3月正式通車。
讓南京人感到自豪的是,二橋是南京人有史以來自己投資建設的最大的一項工程。數據顯示,二橋項目總投資35·79億元,分到每個南京人頭上,相當於每人投下了460元。它全線高速設計,有著眾多引以為榮的第一————主體工程南汊大橋為鋼箱梁斜拉橋,橋長2938米,主跨為628米,該跨徑目前仍居同類橋型中「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全線設有先進的監控、通訊、收費、照明、動靜態稱重等系統,堪稱國際第一流。江澤民為二橋題寫了橋名。
二橋也是一個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一位南京市民曾經撰文如此讚美二橋:「晝。兩座倒『Y』型的橋塔,直指藍天,根根斜索,與橋塔交織在一起,仿佛4座巨大的『豎琴',白雲在『琴』上翩躚,你似乎能聽到那舒緩美妙的旋律。夜。泛光燈下,二橋如一枚通體透亮的鑽戒,扣在波光粼粼的江上,銀亮的倒影激起你連綿的遐想。"
如此「精美」、「先進」的建築,幾乎讓每一個南京人在二橋身上都傾注了主人公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橋成了21世紀新南京的標誌。」南京一位媒體人士如是說。
然而,這座被國家交通部評價為「在中國橋梁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的南京市標誌性建築,如今卻被當作盤活國有資產的典型即將「出嫁」。
市民的二橋情結
南京市民對二橋轉讓經營權不乏失落感,同時也希望轉讓能使過橋費降下來
要「賣」二橋的消息傳出後,在南京市民中引起軒然大波。
6月7日,星期六,這是自4月底全國戒備抗擊SARS以來,江蘇省包括南京市旅遊市場重新啟動的第二天。長江二橋的配套工程二橋公園裡,67歲的退休工人彭老伯帶著孫女在閒逛悠。他是幾天前從報紙上得知二橋即將轉讓的消息的,這一天,他沒有像其他南京市民一樣去中山陵、總統府,而是趁著非典解禁的機會,特意帶著孫女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參觀二橋。乘觀光電梯來到平整寬闊的橋面上,置身一根根直入雲天的鋼索之下,彭老伯不禁感慨起來:「現在,我為二橋感到自豪,因為我覺得我是二橋的主人;可是這一『賣』掉,總覺得心裡疙疙瘩瘩,好像它成為別人家的東西了,以後再來這裡,感覺也就不同了。」
雖然在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民間資本介入基礎設施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普通市民容易接受。但是在南京,也許二橋激發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像彭老伯這樣對二橋的轉讓懷著失落情緒的不乏其人。
二橋公園就建在二橋南岸腳下,是「瞻仰」二橋的最佳角度。據公園有關負責人介紹,二橋開通以來,公園共接待遊客達60萬人次,以南京本地人居多,他們一般先到橋梁展示館了解二橋的建設細節和歷史,然後乘坐觀光電梯上到二橋上親身感受一番。「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嘆,我們南京能建這麼漂亮的橋啊!」二橋解說員小周對記者說,「但是,二橋『賣』掉以後,我想可能大家很難再有這種主人公的感情了。」
更多的南京人在嘆息的同時,期待著二橋轉讓給企業之後迎來經營上的轉機。他們這種複雜的感情基於這樣的事實:由於過橋費居高不下,是一橋的兩到三倍多,兩年來二橋通車量嚴重不足,沒有充分發揮作為一個重大交通設施應有的功能。
「現在的二橋與其說是一條交通通道,不如說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景點。」在八卦洲上經營一家木器廠、而家卻安在南京市區的胡益道說,他對二橋的情感經歷了3個階段,從開工建設時的滿懷希望,到二橋通車以來的灰心失望,如今他是惋惜加期望。
胡益道在八卦洲開廠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每天在家和工廠之間往返,必須過江。「以前只能走汽渡,下午五六點就停船,麻煩得很。」所以1992年胡得知二橋即將立項的消息,他立即跑去捐款1000元。在二橋建設期間,他精心收藏每一篇關於工程進展的報導,並拍攝了數百張二橋的照片。在二橋開通之前兩個月,他特意買一輛黑色的帕薩特轎車,並在八卦洲買下了60畝土地準備蓋旅遊度假村。然而等到二橋開通之後,他才發現二橋收費太高,從這裡過江的車輛寥寥無幾,而八卦洲也並未像他預想的那樣「熱」起來。
「說實話,二橋的確先進,走起來也方便快捷,可惜的是政府沒有經營好。」胡益道說。
兩年前二橋通車之時,江蘇省八屆、九屆人大代表,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內科主任邵力生行走在二橋上,也曾經像千千萬萬人一樣由衷地感嘆這一雄偉的工程。兩年後聽到二橋即將轉讓的消息,他沉吟了一會兒,對記者說:「『賣』給企業是好事,這麼先進的一座橋不能浪費了,應該讓它發揮作用。」
而對於必須經由二橋行車的司機們,他們考慮最多的是二橋轉讓之後,過橋費能否有所降低。
南京市中北交通公司的計程車司機孔師傅,每次載客過長江二橋後,都要為往返20塊錢的過橋費誰出的問題與乘客爭執一番。他幾乎肯定地認為,出於通行量的考慮,二橋的新「東家」一定會降過橋費,「這樣也省得每次跟乘客吵來吵去,對我們形象也不好。」
「貨車過二橋的費用是大橋的3倍還多,哪個司機願意來這裡圖瀟灑?」開貨車跑揚州的江師傅,同樣期待著二橋轉讓後會帶來過橋費的降低。「如果二橋降低過橋費用,我當然願意走二橋了。從二橋去揚州只要40分鐘,比過汽渡或者一橋要省一半的時間。」他現在常常繞道十幾公裡從汽渡過江。
「娘家是下了狠心了,一定要給二橋找個好婆家,不能再讓這個好閨女餓著了!」南京交通系統一位人士這樣說。
經營不善二橋被賣?
二橋日均通車量約1萬輛,這個數字僅為其設計日通車量6萬輛的17%,而長江大橋日均車流量達4萬輛
南京民間推測,二橋轉讓緣於經營不善。作為南京與外界溝通的第二條重要通道,南京長江二橋北與寧揚(南京—揚州)一級公路相連,南與南京繞城公路相接,貫通104、205、328、312等4條國道和通往連雲港、徐州、鹽城、南通等地的5條省道。根據建設之初的設想,南京二橋為一條過境通道,主要功能是解決蘇南、蘇北車輛在南京過江和蘇北車輛到皖南和南京東部的交通,同時構建一條蘇、皖、魯、鄂各省與滬、浙等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快速通道」。
然而,二橋經營兩年來的情況表明,當初設想的功能並未完全發揮。根據二橋管理局向記者提供的數字,從2001年3月26日至今年4月份,二橋日均通車量約1萬輛,這個數字僅為其設計日通車量6萬輛的17%。而與二橋門可羅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不遠處的一橋日均車流量達4萬輛,在每天的尖峰時間,實際車流輛已經超過其設計的車流量,致使大橋經常發生長時間的堵塞現象,橋面也因不堪重負被壓得坑窪不平,近年來已經過數次大修。
「一橋累得嘆氣,二橋閒得嘆息,這完全是價格因素造成的。」計程車司機孔師傅分析起來頭頭是道。同樣的車型,二橋過橋費往往是一橋的兩到三倍多,如小轎車一橋10元、二橋20元;5噸貨車一橋15元、二橋50元;10噸貨車一橋30元、二橋100元,這種懸殊的價格差對通行量的影響可想而知。
「我們曾經提議逆向調整一橋、二橋收費標準,就是上調一橋收費,下調二橋收費。但是一橋是國家建的,二橋是南京市建的,兩座橋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不同的投資體制,這一提議最後成了一紙空議。」南京市建委一位專家稱,二橋如果將現行收費標準下調30%的話,車流量有望比現在提高4至5倍。
2001年8月,二橋通行費曾有過一次下調,不過那只是針對南京籍計程車的,減半收費,即10元/輛次,另外本市公交車及本市江北地區企業或私人車輛可購買月票,對二橋的大頭顧客——外籍車輛則是毫無優惠。
曾經在二橋收費站工作過半年、現任二橋公園解說員的小周說起二橋的管理,似乎有點情緒:「政府的東西,誰操心它車多車少?我們有工資發就行了。況且即使打個報告上去,各方的利益牽扯在一起,不也是沒人理?」
東南大學的一位高級精算師替二橋算了一筆帳:南京長江二橋總投資近36億元,建設工期近3年半,收費還貸期限30年。按目前最優惠的30年期個人購房貸款為例,收回36億元本息每月須還款2000多萬元。而在今年5月1日交通管制之前,二橋的月通車量在31萬輛左右,以通行的小車、大車各半計算,每月收費在1100萬元左右,這完全是個虧本買賣。
據此,有人認為,「21世紀新南京的標誌性建築」二橋實際上已經成為南京市政府的一個沉重的包袱。
推測歸推測,作為目前二橋的資產擁有者和經營者————南京市政府,此次轉讓二橋經營權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直屬南京市政府的二橋管理局一位負責人,否認了「甩包袱」的說法。他解釋,南京二橋設計通行能力為6萬輛,這是根據預測增長比例,到2020年的交通量,而不是目前的交通量。此外,由於南京二橋是六車道高速公路,車輛行駛速度快,密度小,因此,日通行一兩萬輛的交通量顯得很少,給人感覺是寥寥無幾。他說,事實上,自從今年5月1日實行交通管制,全天禁止所有外籍貨車通過一橋以來,二橋通車量在成倍上升,平均一天為1·8萬—2萬輛,最高的一天甚至達到2·7萬輛。「目前的經營情況是理想的,不存在什麼甩包袱。」
而南京市代市長蔣宏坤6月4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則先糾正媒體「流行語」,「『賣』二橋之說,不盡準確。」他表示,南京此次包括二橋在內的大規模項目招商,是國有資產的有序進退,是南京轉變政府職能,改變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的重大舉措。他認為,並非這些設施現在經營得都不好,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讓國有資產抽身出來,投入回報周期長,社會資本做不了或不願做,而又是社會少不了的項目中,如教育、環保、衛生,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政府:以新思路換財路
專家認為南京轉讓二橋經營權表明只要能市場化的資產,就應該把它市場化
據稱,為了迎接2005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行,從去年起,南京大搞城市建設,4年需投入1000個億,光今年就要投351個億,而政府財政每年只能承擔很小的一部分,必須要用新思路換財路,把尋求資金的目光向市場拓展。「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正是由此而出爐的。而二橋只不過是八十幾個招商或轉讓項目中的一個。
「南京轉讓二橋的經營權,其意義絕不能就二橋論二橋。南京市政府最近做的事情,讓我們讚賞。只要能市場化的資產,我們就應該把他市場化。」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寧對記者說。他將二橋經營權轉讓評價為南京市政府改變政府職能的「標誌性事件」。
姜寧認為,政府不是企業,不是資本運營商,他的目的不是賺錢營利,不是「與民爭利」,而是儘可能改善一個地方的軟環境和硬環境,搞好基礎設施。而搞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角色不應該是自己拿錢,而是儘量多地組織資金,不僅僅是沒有建設的項目需要引資,已經建成的項目也要滾動起來。「比如說二橋這個項目,當初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政府感到有必要做,於是就做了,現在感到有把它轉讓出去的可能,那麼就來招商,這是政府應該做的。更何況,如果有民資、外資願意接手,政府何樂而不為呢?"
東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仇向洋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得更直截了當:盤活存量,形成增量,就是要建橋賣橋、建路賣路,甚至把想投入還沒有投入的項目,如過江隧道和繞城公路都拿出來引資,目的是形成投資的良性循環。
在南京市民心目中,二橋畢竟不僅僅是一座橋,而是牽繫了無數人「主人公」情感的城市標誌性建築,所以才會有對二橋經營權轉讓的眾說紛紜。
對此,南京市代市長蔣宏坤說,剛開始將長江二橋列入轉讓清單,有些人確實有顧慮,但最終統一了認識:城市建設,也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這些項目都還在南京,項目的功能不會變,變的只是投資方式、管理模式。而姜寧副教授認為,市場經濟下的社會是很現實的社會,對於普通市民來說,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念轉變。「不能因為對二橋懷有深厚感情就不接受將它轉讓給企業的嘗試。政府經營也好企業經營也好,對二橋來說,關鍵是要把它經營好,經營好了,它才不愧為南京的標誌性建築。"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