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博物館全景
6月18日,重慶直轄8周年紀念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正式開館。這座我國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國」二字冠名的國家級博物館究竟珍藏了些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它的看點在哪裡?6月15日,博物館開館前夕,在三峽博物館籌備組負責人、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的指導下,記者走進三峽博物館一探其中奧秘。
博物館外型的歷史文化解讀
三峽博物館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之一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為6.5億元人民幣。在普通人看來,它不過是與重慶人民大禮堂相當的一座氣勢恢弘的建築而已。而在歷史文化學者的王川平的眼中,這座建築物外型本身,就承載了許多歷史與文化的寓意。
三峽博物館整體呈一個大弧線形狀,王川平說,這是一個傳統的水壩形狀。博物館依山而建,站在人民廣場仰望,博物館就像雄偉的長江三峽大壩。正是有了三峽大壩工程,才有了三峽文物的搶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峽博物館的最初由頭。博物館正是三峽文物的一個家。
三峽博物館外形最顯眼的是大面積的弧形藍色玻璃幕牆和古樸方正的砂巖外牆。王川平說,藍色玻璃象徵著水,砂巖外牆則代表著山,它體現了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館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頂,從建築學角度說,它滿足了大堂採光的需要,而在王川平看來,這個漏鬥型的圓形穹頂,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洩而下,與人民廣場相連,體現了三峽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
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這個印章所散發出的古老氣息和磅礴氣勢足以讓人暗暗稱奇。王川平說,這是三峽博物館的特殊標識,依他的想法,在晚間這個印章要閃閃發亮,成為重慶夜空的一道絢麗景致。
讓人身臨其境的「壯麗三峽」壁畫
四大陳列之亮點點擊
三峽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3225平方米,整個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4個基本陳列分別是:反映三峽歷史、三峽文化和三峽精神的《壯麗三峽》;反映重慶地方歷史文化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20世紀重慶城市變遷的《重慶·城市之路》;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
《壯麗三峽》展廳位於三峽博物館一樓右側,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展品約800件,由「序廳」、「造化三峽」、「山水之間」、「三峽風流」和「永遠的三峽」5部分組成。《壯麗三峽》展廳是三峽博物館的招牌展廳,也是布置得最為精心和考究的展廳。走進序廳,參觀者就仿佛來到了壯美的瞿塘峽。迎面是一幅長9米、高6米的三峽壁畫,它與擺放有致的各種三峽石一起,構成了雄偉的夔門、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參觀者的腳下,正踩在一條用玻璃隔水方式營造的長江水上。江水拍岸的聲音,川江號子的聲音,以及長江三峽特有的猿啼聲,構成了一個真實壯麗的三峽。
《壯麗三峽》展廳中縴夫的雕塑,左下為從三峽切割而來的縴夫石。
展廳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天然三峽石的進入。瞿塘峽口切割來的瀑石,瞿塘峽中段的黑石,巫峽切割來的縴夫石、縴夫路,以及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題刻,也被部分切割搬進展廳。目前在全國的博物館中,還沒有放如此大規模大型天然石頭的先例。
對於這些石頭的價值,三峽博物館籌備負責人王川平說,隨著三峽工程的進展,目前切割這些石頭的地方已經被淹沒,如果博物館不切割回這些石頭,它們將永沉江底。因此,這些石頭都是無價之寶。
與《壯麗三峽》展廳內大量自然景觀帶來的恢弘、大氣和明快相比,《遠古巴渝》展廳則顯得古樸而厚重。《遠古巴渝》展廳位於三峽博物館二樓左側,展廳面積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這是三峽博物館內唯一以明確時間順序來布展的展廳,分「序廳」、「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秦滅巴蜀」5個單元。
這是三峽博物館文物最豐富的一個展廳,裡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來重慶三峽考古的新發現,這次是首度公之於眾,比如巫山龍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齒和下頜骨化石、興隆洞遺址發現的劍齒象牙石刻、奉節魚腹浦發現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鳥形尊等。「沒有太多的場景復原,沒有太多的高科技,這個展廳主要靠文物來說話,它要展示遠古巴渝文化的客觀存在和無窮魅力。」王川平說。
《抗戰歲月》展廳中重慶大轟炸群雕之「生死之門」
《重慶·城市之路》是重慶在100年的時空中走向近代化的真實紀錄。「城市漫步」的環節是懷舊的情調,可以看到重慶昔日的亭臺樓閣,最早的兵工機器,還有擦皮鞋、做買賣的場景真實再現;而「城市英雄」則是增強重慶人民自豪感的環節,《革命軍》作者鄒容、江竹筠等優秀兒女事跡陳列於此。王川平說,其中鄒容的家書真跡、江姐的遺書真跡,都屬於近現代一級文物。
《抗戰歲月》展廳位於博物館三樓左側,有1300餘平方米,由序廳、「抗戰歲月」、戰時重慶場景、大轟炸半景畫、大隧道慘案復原等5部分組成。它用一系列照片和圖畫,真實再現了60多年前重慶抗戰歲月中的血火洗禮。
重慶大轟炸半景畫
展廳的核心部分是重慶大轟炸半景畫展覽廳。展廳由兩幅畫構成,一邊是未遭轟炸前寧靜的重慶夜色,另一邊則是重慶大轟炸之後19條街道被毀,41條街道燒成火海的悲慘場景。坐在展覽廳內的動感座椅上,悽厲的警報聲會如實地響起,只見警報燈籠升起,人群開始奔逃。日機的轟鳴聲,航空炸彈的劇烈爆炸聲隨之而來,安裝了低頻振動器的動感座椅,能夠精確地隨飛機、轟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燒等場景同步震動,觀眾在座椅上將同步感受到大地震動和氣浪衝擊。王川平介紹說,這是中國博物館展覽中,首次將半景畫搬入展廳。
半景畫之後是一個狹窄的隧道,隧道裡主要陳列的是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選昌教授歷時一年半創作的重慶大轟炸藝術群雕,它再現了1941年6月5日,在較場口大隧道發生的驚世大慘案。該雕塑作品集圓雕、深浮雕、淺浮雕於一體,25米長、2.9米高,共有210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在這組雕塑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被稱為「生死之門」的部分,一扇木製的柵欄門,無數的人頭欲從中掙扎而出。那些扭曲的身體、絕望的眼神、掙扎的姿態,撕裂人心。
陳列於博物館大廳的國寶——漢代烏陽闕。人民網記者 餘繼軍攝
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三峽博物館中陳列的上萬種文物之中,哪些可以稱作「鎮館之寶」?
王川平說,博物館將在正式開館後將舉辦一個評選「鎮館之寶」的活動,先由文史專家提出一個20件文物的侯選名單,再由參觀者投票選出。不過,他還是介紹了在他心目中有較重份量的文物,他說起碼是博物館的重要看點。
一個是陳列在三峽博物館大廳內的全館最重展品——烏楊漢闋,重達10噸。它2001年夏在忠縣烏楊鎮發現,是中國當今保存最完整的漢闕。它是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主闕高5.4米,子闕高2.6米。闕體雕刻豐富,主要內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圖卷、靈禽異獸和神話傳說。王川平說,漢闕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地面建築物,其雕刻所表現的漢代人物、故事、圖案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一般而言,所發現的每一處漢闕都是國寶級文物。(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