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走進三峽博物館一探其中奧秘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三峽博物館全景

 

    6月18日,重慶直轄8周年紀念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正式開館。這座我國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國」二字冠名的國家級博物館究竟珍藏了些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它的看點在哪裡?6月15日,博物館開館前夕,在三峽博物館籌備組負責人、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的指導下,記者走進三峽博物館一探其中奧秘。

 

    博物館外型的歷史文化解讀

 

    三峽博物館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之一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為6.5億元人民幣。在普通人看來,它不過是與重慶人民大禮堂相當的一座氣勢恢弘的建築而已。而在歷史文化學者的王川平的眼中,這座建築物外型本身,就承載了許多歷史與文化的寓意。

 

    三峽博物館整體呈一個大弧線形狀,王川平說,這是一個傳統的水壩形狀。博物館依山而建,站在人民廣場仰望,博物館就像雄偉的長江三峽大壩。正是有了三峽大壩工程,才有了三峽文物的搶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峽博物館的最初由頭。博物館正是三峽文物的一個家。

 

    三峽博物館外形最顯眼的是大面積的弧形藍色玻璃幕牆和古樸方正的砂巖外牆。王川平說,藍色玻璃象徵著水,砂巖外牆則代表著山,它體現了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館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頂,從建築學角度說,它滿足了大堂採光的需要,而在王川平看來,這個漏鬥型的圓形穹頂,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洩而下,與人民廣場相連,體現了三峽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

 

    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這個印章所散發出的古老氣息和磅礴氣勢足以讓人暗暗稱奇。王川平說,這是三峽博物館的特殊標識,依他的想法,在晚間這個印章要閃閃發亮,成為重慶夜空的一道絢麗景致。

 

 

 

讓人身臨其境的「壯麗三峽」壁畫

 

    四大陳列之亮點點擊

 

    三峽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3225平方米,整個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4個基本陳列分別是:反映三峽歷史、三峽文化和三峽精神的《壯麗三峽》;反映重慶地方歷史文化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20世紀重慶城市變遷的《重慶·城市之路》;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

 

《壯麗三峽》展廳位於三峽博物館一樓右側,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展品約800件,由「序廳」、「造化三峽」、「山水之間」、「三峽風流」和「永遠的三峽」5部分組成。《壯麗三峽》展廳是三峽博物館的招牌展廳,也是布置得最為精心和考究的展廳。走進序廳,參觀者就仿佛來到了壯美的瞿塘峽。迎面是一幅長9米、高6米的三峽壁畫,它與擺放有致的各種三峽石一起,構成了雄偉的夔門、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參觀者的腳下,正踩在一條用玻璃隔水方式營造的長江水上。江水拍岸的聲音,川江號子的聲音,以及長江三峽特有的猿啼聲,構成了一個真實壯麗的三峽。

 

 

 

《壯麗三峽》展廳中縴夫的雕塑,左下為從三峽切割而來的縴夫石。

 

    展廳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天然三峽石的進入。瞿塘峽口切割來的瀑石,瞿塘峽中段的黑石,巫峽切割來的縴夫石、縴夫路,以及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題刻,也被部分切割搬進展廳。目前在全國的博物館中,還沒有放如此大規模大型天然石頭的先例。

 

    對於這些石頭的價值,三峽博物館籌備負責人王川平說,隨著三峽工程的進展,目前切割這些石頭的地方已經被淹沒,如果博物館不切割回這些石頭,它們將永沉江底。因此,這些石頭都是無價之寶。

 

    與《壯麗三峽》展廳內大量自然景觀帶來的恢弘、大氣和明快相比,《遠古巴渝》展廳則顯得古樸而厚重。《遠古巴渝》展廳位於三峽博物館二樓左側,展廳面積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這是三峽博物館內唯一以明確時間順序來布展的展廳,分「序廳」、「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秦滅巴蜀」5個單元。

 

    這是三峽博物館文物最豐富的一個展廳,裡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來重慶三峽考古的新發現,這次是首度公之於眾,比如巫山龍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齒和下頜骨化石、興隆洞遺址發現的劍齒象牙石刻、奉節魚腹浦發現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鳥形尊等。「沒有太多的場景復原,沒有太多的高科技,這個展廳主要靠文物來說話,它要展示遠古巴渝文化的客觀存在和無窮魅力。」王川平說。

 

 

 

《抗戰歲月》展廳中重慶大轟炸群雕之「生死之門」

 

    《重慶·城市之路》是重慶在100年的時空中走向近代化的真實紀錄。「城市漫步」的環節是懷舊的情調,可以看到重慶昔日的亭臺樓閣,最早的兵工機器,還有擦皮鞋、做買賣的場景真實再現;而「城市英雄」則是增強重慶人民自豪感的環節,《革命軍》作者鄒容、江竹筠等優秀兒女事跡陳列於此。王川平說,其中鄒容的家書真跡、江姐的遺書真跡,都屬於近現代一級文物。

 

《抗戰歲月》展廳位於博物館三樓左側,有1300餘平方米,由序廳、「抗戰歲月」、戰時重慶場景、大轟炸半景畫、大隧道慘案復原等5部分組成。它用一系列照片和圖畫,真實再現了60多年前重慶抗戰歲月中的血火洗禮。

 

 

 

重慶大轟炸半景畫

 

    展廳的核心部分是重慶大轟炸半景畫展覽廳。展廳由兩幅畫構成,一邊是未遭轟炸前寧靜的重慶夜色,另一邊則是重慶大轟炸之後19條街道被毀,41條街道燒成火海的悲慘場景。坐在展覽廳內的動感座椅上,悽厲的警報聲會如實地響起,只見警報燈籠升起,人群開始奔逃。日機的轟鳴聲,航空炸彈的劇烈爆炸聲隨之而來,安裝了低頻振動器的動感座椅,能夠精確地隨飛機、轟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燒等場景同步震動,觀眾在座椅上將同步感受到大地震動和氣浪衝擊。王川平介紹說,這是中國博物館展覽中,首次將半景畫搬入展廳。

 

半景畫之後是一個狹窄的隧道,隧道裡主要陳列的是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選昌教授歷時一年半創作的重慶大轟炸藝術群雕,它再現了1941年6月5日,在較場口大隧道發生的驚世大慘案。該雕塑作品集圓雕、深浮雕、淺浮雕於一體,25米長、2.9米高,共有210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在這組雕塑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被稱為「生死之門」的部分,一扇木製的柵欄門,無數的人頭欲從中掙扎而出。那些扭曲的身體、絕望的眼神、掙扎的姿態,撕裂人心。

 

 

 

陳列於博物館大廳的國寶——漢代烏陽闕。人民網記者 餘繼軍攝

 

    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三峽博物館中陳列的上萬種文物之中,哪些可以稱作「鎮館之寶」?

 

    王川平說,博物館將在正式開館後將舉辦一個評選「鎮館之寶」的活動,先由文史專家提出一個20件文物的侯選名單,再由參觀者投票選出。不過,他還是介紹了在他心目中有較重份量的文物,他說起碼是博物館的重要看點。

 

    一個是陳列在三峽博物館大廳內的全館最重展品——烏楊漢闋,重達10噸。它2001年夏在忠縣烏楊鎮發現,是中國當今保存最完整的漢闕。它是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主闕高5.4米,子闕高2.6米。闕體雕刻豐富,主要內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圖卷、靈禽異獸和神話傳說。王川平說,漢闕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地面建築物,其雕刻所表現的漢代人物、故事、圖案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一般而言,所發現的每一處漢闕都是國寶級文物。(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開眼探寶 之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策劃/袁思陶 整理/邢賀揚)  新華網書畫頻道推出系列欄目《開眼探寶》,帶網友走進文化藝術的璀璨殿堂——博物館和美術館。它們作為典藏、陳列、研究藝術作品的場所,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等功能。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為承擔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大量珍貴文物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而設立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三峽博物館、重慶人民大禮堂
    吃完飯,繼續去往三峽博物館,重慶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旁邊就緊鄰著人民政府(重慶)。門口拍拍照,然後準備進入三峽博物館參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
  • 重慶三峽博物館
    參觀重慶博物館正趕上西南地區重磅青銅器臨時展覽,匯集了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各地的經典青銅器,有些三星堆文物臨時搬到此處展出,若是去成都倒是要撲空了。   壯麗三峽   此地名為重慶三峽博物館,自然少不了三峽歷史、人文、物產的介紹了。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了解不一樣的歷史!
    到任何一座城市我總是喜歡去走走當地的博物館,例如陝西的歷史博物館,北京的故宮等等,在我眼裡想了解這座城市的古與今,那裡有著詳細的解讀,甚至有的東西是我們從未聽過,課本上也沒有學到的。博物館是一座活著的歷史教科書,或許是圖片,或許是視頻,或許只是一段段文字,但只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才能明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於重慶市中心,它與人民廣場,重慶人民大禮堂於一體。這座博物館成立在1951年,那個時候還不是現在對外的名稱,被稱為西南博物館,在2000年的時候,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正式命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
    八年,他埋頭長江三峽,將千餘三峽石刻串連成了一部壯闊悠長的「詩」,致力讓長江三峽獨有的系統水文石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年,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重慶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國處於上遊水平,會讓越來越多的文博人才願意來到這座最年輕的直轄市。」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規模宏大氣勢輝煌,被震撼到了!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依地勢而建,又名重慶博物館,與人民廣場和人民大禮堂三位一體,館內珍藏有大量歷代瓷器、書畫和錢幣等文物。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共分四層,主要由360度環幕電影、4個基本陳列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和6個專題陳列。
  • 重慶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承載著人類的記憶,是歷史的積澱和文明的見證!走進博物館,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重慶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區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為承擔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大量珍貴文物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設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 重慶三峽博物館「抗戰歲月」展廳重新開放
    重慶三峽博物館「抗戰歲月」展廳重新開放 (59/65) "← →"翻頁
  • 走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
    《山水十二條屏》部分畫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其中就有一套極為難得的稀世珍寶。它就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說到齊白石的畫,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蝦,或者花鳥畫。但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品部保管組組長江潔介紹,齊白石本人其實更偏愛於自己的山水畫。齊白石創作的山水畫不多,卻極珍貴。特別是在他40歲後的一段時期,山水畫更是成為了他創作的中心內容,他「六出六歸」的遠遊經歷、創作心路都集中體現在山水畫中。
  • 三峽博物館-曾家巖,一條充滿重慶特色的風景線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差不多是每一個到重慶旅遊的人必去的地方,位於重慶渝中區,是我國首批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綜合性博物館。雖然經常逛歷史博物館的人都會覺得這些差不多都一樣,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清楚地感受到「巴」是「巴」,「蜀」是「蜀」。在這裡,小編推薦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看的館,「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示了重慶博物館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徵集的部分西南少數民族物品。其中包括少數民族服裝,少數民族藝術品、生活用品,甚至還包括了藏傳佛教的一些法器。
  • 「靈鼠迎新」成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20開年首展
    12月31日,靈鼠迎新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正式開展,30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了開幕導覽活動並介紹了本次展覽的相關內容。▲「小老鼠偷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20年是農曆庚子鼠年,預示著一個新輪迴的開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新春系列展:靈鼠迎新」將在一年新舊交替之時,為廣大市民獻上以生肖之鼠為主題的新春展覽。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掛牌成立
    重慶綦江網消息(記者 廖靜 包俊)12月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籤約授牌儀式舉行,標誌著綦江博物館正式加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體系的「大家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程武彥,綦江區政協主席母明江,重慶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重慶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潘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市移民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川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出席授牌儀式。現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綦江博物館籤約並向綦江博物館授牌。
  • 揚州古琴非遺傳承人三年前與重慶結緣 曾贈琴給三峽博物館
    近日,三峽博物館舉行了主題為「踏雪尋梅」的古琴清賞會,260名古琴愛好者來到現場聆聽演奏,《歸去來兮辭》、《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經典曲目紛紛上演,觀眾們大飽耳福,更感知到中國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 揚州市漢風古琴博物館館長馬維衡,專程帶弟子從揚州赴重慶參加這次演出,現場獨奏的一曲《神人暢》,蒼古雄健,大氣磅礴,讓人回味不窮。
  • 重慶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你見過幾件?
    在重慶,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簡稱三峽博物館),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超過28萬件(單件)。咱們重慶人自己擺自己的歷史故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你不能不知道!01商代三羊尊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英文名稱是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劉興亮:
    11月14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劉興亮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將學術成果轉化成接地氣的展覽、繪本、鄉土教材,讓大眾知道、理解、助力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遺之路才能行穩致遠。來渝8年,歷史學博士劉興亮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峽地區古代石刻整理研究」,已出版多部學術著作,在梳理以白鶴梁題刻為代表的三峽石刻文化傳承方面成績斐然。
  • 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聯合QQ音樂,共同發布「古琴新聲」專輯。即日起,觀眾可在QQ音樂平臺搜索「古琴新聲」,免費聆聽藝術家用三峽博物館館藏古琴演奏的《醉漁唱晚》等16首曲目。「松石間意」琴據了解,三峽博物館目前共收藏古琴48張,自唐以下年代序列完整、精品迭出、彌足珍貴。在全國博物館界,三峽博物館收藏的古琴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位列前茅。「古琴新聲」專輯特精選出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唐代「襄」琴、北宋「鳳鳴」琴、北宋「松石間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進行專輯錄製。這幾張名琴無論從音質、形制還是歷史價值,皆是歷代琴器中的頂級至寶。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欲賣展廳及門票冠名權
    重慶光華拍賣公司日前發布公告稱,三峽博物館委託該公司拍賣館內各展廳及門票冠名權,目前開出的參考總價為450萬元。據介紹,三峽博物館擬拍賣冠名權的項目為:一樓的壯麗三峽廳、環幕電影放映廳、臨時展廳,二樓的重慶城市之路廳、遠古巴渝廳、臨時展廳,三樓的抗戰歲月廳、漢代雕塑藝術廳、歷代錢幣廳、西南民族民俗文物廳,四樓的歷代瓷器廳、歷代書畫廳、臨時展廳,以及門票的正面和背面。
  • 重慶新鮮事:三峽博物館國慶延遲閉館,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計劃
    三峽博物館國慶延遲閉館 大家肯定看過不少博物館,但是你見過晚上開放的博物館嗎? 為了帶給參觀者更多不同的體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發布公告,將會在2020年9月26日-10月9日期間延遲閉館(9月28日周一閉館),開放時間9:00-21:00,20:00參觀者停止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