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辦事從「找警種」到「找警察」轉變
上海公安派出所實施一線綜合執法模式
今後,
不管交通還是社區,
派出所民警都能管!
根據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要求和智慧公安建設戰略部署,今年1月起,上海市公安局在全市400個派出所全面實施一線綜合執法勤務,最大限度實現基層警力的統籌使用、警務資源的高效運作,強化派出所民警平安建設組織者定位,進一步深入融入社區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
「淡化警種意識,強化警察意識,不但使警務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達到最優分布和集約使用,更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一線綜合執法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進智慧公安建設的現實需要,將有助於解決基層一線警力不足、分工過細等問題,使公安派出所更好地承擔起保一方平安的職責使命。
堅持「屬地主戰」
打造綜合性戰鬥實體
「原來發生碰擦交通事故,巡警到場後要等交警來處理,現在不用多等,現場派出所警察就能幫我把事故責任定了」 這是一線綜合執法勤務模式給寶山市民李先生帶來的最直觀感受。
不同於以往,原本交通管理都是由屬地交警支隊管理,現如今,轄區內的一般道路交通管理職責都由派出所一線綜合執法民警承擔。
「屬地主戰就是要將我們派出所打造成一個綜合性戰鬥實體。」寶山分局顧村派出所所長張華介紹說。「這樣的模式讓基層派出所勤務更自主、更科學。」派出所可按照社區、樓宇(單位)、街面、窗口、辦案等勤務需要,因地制宜設定勤務模式、優化警力配置,實現基層警務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最優分布,全面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和效能。
「一線綜合執法徹底打破以往基層民警『一人一崗一分工』的職責細分,將社區民警、交警等一線執法力量有效整合」張華表示,老百姓有事找警察就可以了,不用考慮警種分工,極大地改善群眾的體驗度。
遇到一線綜合執法民警無法完成處置的任務,怎麼辦?目前本市公安機關執法勤務民警被統一划分為一線綜合執法、後臺專業執法兩大類。警情將第一時間就近推送給一線綜合執法民警處置,依據緊迫性和複雜度不同,由後臺專業執法民警梯次遞進支援,解決現場執法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症。去年,這種遞進執法模式已在6個分局試點,運作效果逐步顯現,試點地區派出所警力平均增加12.3%、交通類110警情現場處置效率同比提升18%。
一線綜合執法民警不僅僅承擔著交通、巡邏等職能,更是社區平安建設的組織者。全市公安機關將進一步強化一線綜合執法民警平安建設組織者定位,深化派出所民警兼任居(村)黨組織副書記、綜治工作站副站長機制,進一步融入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
經初步統計,一線綜合執法後,全市共計1800餘名民警、4600餘名輔警根據「人隨事轉」的原則下沉派出所。目前,全市早晚高峰崗位數達到1393個,街面見警率、民警管事率明顯提升,全市交通類、治安類110警情同比分別下降35.4%、42.6%,轄區治安秩序、道路交通秩序總體向好,取得了「1+1>2」的效果。
打造「智慧警務」
協同治理模式紮根落地
「疫情期間,子女親人不便探訪,獨居老人生活就是我們社區關注的重點」黃浦半淞園派出所所長王毅剛表示。黃浦分局半淞園轄區安裝882套智能「煙感」裝置,實時掌握獨居老人家中的煙霧環境。一旦發生情況,綜合指揮室會立即響應,民警、樓組長、志願者會第一時間收到相關預警信息,並及時保障獨居老人的健康安全。
目前,全市8600餘個封閉式小區、1800餘個開放式社區、2800餘個樓宇(單位)已建成智能安防設施,對各類風險,實現了「感知、研判、指揮、處置」四個環節的閉合運行,構建形成研判多維、精準指揮智能指揮調度模式。
「哪裡最擁堵,哪裡有隱患,一線綜合執法民警出現在哪裡」王毅剛介紹。派出所綜合指揮室都能以「可視化、智能化、實時化」呈現,同步實現了警情實時撒點、警力精準定位、就近推送處置、在線提供支撐,並按照處置預案體系,按需調動專業執法民警梯次遞進支援。據統計,一線綜合執法全域推開,警情到場時間平均縮短20%,警情處置時間平均縮短35%。
智慧警務還將進一步推動部門協同治理模式。
「建築工地上的噪音擾民情況,光是警察出動『治標不治本』,需要多個部門協同治理才有效果!」據悉,上海全年110報警呼入量約1200萬,其中60%是非警務類信息,公安機關對大量非警務信息沒有法定管理職責,不去處理群眾就會不滿意,去了又解決不了問題。
而現在,綜合指揮室同步對接政府部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智能感知後將市民報警求助(110、12345)等不同渠道獲取的風險隱患信息匯聚到一起,精準研判、分類推送,推動城管執法、市場監管、綠化市容等執法隊伍整合,努力實現「7×24」小時值守響應,各部門依責響應、通力協作,及時解決群眾訴求。
建設「綜合窗口」
政務服務更優質、更便民
「居然家門口的派出所就能辦理出入境業務,真的好方便。」寶山顧村居民吳先生表示。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近辦理公安業務,上海公安機關積極探索「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專業支撐、業務深度融合、數據網上流轉」工作模式,在全市268家派出所建設「綜合窗口」,實現戶政、治安、出入境、交警等高頻業務的「跨警種」綜合性辦理功能,實現群眾辦事從「找警種」到「找警察」的轉變。據悉,今年全市400家派出所將全面建成「綜合窗口」。
此外,閔行分局全域派出所已將公安「綜合窗口」進駐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徐匯、長寧分局所屬派出所正加快進駐步伐,實現「進政府一扇門,辦群眾大小事」。比如,群眾可以在辦理居住證、社保卡後,「一站式」辦理身份證、交通違法處理等事務;可在為新生兒辦理出生登記後,同步辦理新生兒醫保卡等事項。
圍繞調整優化辦事流程等問題,上海公安機關累計歸集21類5700多萬張電子證照(約佔全市總量的60%),減少群眾要求提交紙質證明的事項數量,辦事材料平均減少52%,辦理時限平均減少58%。
目前,市公安局已將全部71個審批事項和67個服務事項接入「一網通辦」總門戶,其中戶籍證明開具、出入境記錄查詢等75項實現「零跑動」辦理,其他63項也均實現只跑一次就能辦成。此外,還將172項個人常見業務接入「隨申辦」APP,222項事項接入「隨申辦」小程序,方便群眾隨時、隨手辦理。
一線超大型城市呼喚有一流的治理模式,更需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上海市公安局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目標,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方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一線綜合執法模式,推動全民安防、協同治理和精準警務模式有序銜接,努力把全市公安派出所打造成保一方平安的綜合性戰鬥實體。
全域推開一線綜合執法
讓公安派出所成為平安建設組織者
在家門口派出所就能辦理交通違法業務;給社區「一網通辦」機器「三分鐘」,居住證立等可取;進社區服務中心 「一站式」辦理新生兒戶籍、醫保等事項;「足不出戶」在網際網路上開具戶籍證明,並快遞到家……5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召開了上海公安派出所工作會議,目前上海全市400個公安派出所已全域推開一線綜合執法,最大限度實現基層警力的統籌使用、警務資源的高效運作,充分發揮平安建設組織者作用,更好地承擔起守護一方平安、服務市民群眾的職責使命。
近年來,上海公安機關以智慧城市、智慧公安建設為引領,全面加強派出所工作和隊伍建設,通過打造智能安防體系、推進警務流程再造、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努力實現由警務活動執行者向平安建設組織者的職能轉變,使安全有序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金名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萬餘個居民小區完成智能安防建設,並基本實現可防性案件「零發案」,助力全市刑事案件斷崖式下降、破案打擊效能「爆發式」增長;一線綜合執法全域推開以來,警情到場時間平均縮短20%,警情處置時間平均縮短35%,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
下階段,上海公安機關將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主動融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深化社區警務戰略,多遠化解矛盾糾紛,當好平安建設組織者,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推進科技含量提升,深化派出所智能化建設應用,為派出所工作注入新動能;縱深推進警務流程再造,優化派出所打防關係,建強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深化「綜合窗口」建設,最大限度釋放派出所工作新潛能。
近日要覽
脫貧攻堅中的這些問題,習近平再敲「法槌」
習近平談巡視巡察
習近平談防災減災救災
習近平談「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談健康生活方式
眾志成城!14億人寫就的動人故事
趙克志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