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2020-11-19 人民網

原標題: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農村,父親種著二十多畝地,身為農家子弟,他深知農民的不易與艱辛。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仍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後農業大國。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擺脫完全依靠人力勞作的束縛和艱辛,毛澤東殫精竭慮,積極謀劃。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認為,集體化加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水利、農具、肥料、耕作法,這些可以靠互助合作來發展,但是,「將來進一步搞社會主義,就要靠機器(拖拉機)。」這就是說,畜力農具或可滿足互助合作的小規模經營,而集體勞作的大規模生產,則需要大型農業機械的支持。而且,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機械化大生產的實現,成為毛澤東構想整個國家和社會「脫胎換骨」的條件與基礎。

  在隨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業問題的毛澤東總結概括出農作物八項增產措施,即著名的「八字憲法」: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種(培育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蟲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間管理)。「八字憲法」要求深耕細作。1958年11月,在河南新鄉視察時毛澤東補充說:「深耕細作,可能這是一條出路,加上機械化。」即農業「八字憲法」必須要和機械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作負擔。為此,1959年4月,毛澤東在給省、地、縣、社、隊、小隊六級幹部所寫的黨內通信中強調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一指示,為新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

  改造個體小農,鞏固工農聯盟

  在舊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在農具、技術等方面長期沿用傳統生產要素,維持著小規模、簡單再生產的小農經濟。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強調,「要把一切黨外農民,提高到無產階級的水平」「將來我們要搞機械化,要搞集體化,那就是提高他們」。也就是說,將來要把農民組織起來,用機器武裝,以此克服農民的分散、小生產的局限和不足,使其逐漸「工人化」。

  新中國土地改革結束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展開,毛澤東的這一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集體化從組織結構入手,推動農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機械化從技術角度切入,促使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通過集體化、機械化兩個互為整體的發展步驟,從而完成對個體小農的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雙重改造。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放到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他早在1937年《矛盾論》中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1959年12月,毛澤東在實踐的基礎上又分析指出,「我們的工農聯盟,已經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第二階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礎上」「而沒有機械化,工農聯盟還是不能鞏固的。」農業機器依託工業生產,用於農業發展,在毛澤東看來,它已成為聯繫工農之間的紐帶,通過發展機械化,可以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從而團結最可靠的同盟軍,建立牢固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聯盟。這一思想很有啟發意義。

  「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

  蘇聯農業發展的路徑和經驗,是先推行機械化再實行農業集體化。毛澤東認為,這一經驗和做法並不適合中國。早在1943年,毛澤東就指出,在生產工具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把勞動力都集中到集體互助的勞動組織之中,進行生產關係上的改革,生產力也會有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農業機械化也基本零起步。在這種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長時間段的發展。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毛澤東指出:「靠在農業中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是工業發展以後的遠景,在最近幾年之內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農業合作化,在合作化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各種可能的技術改革。」在我國的條件下,「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拖拉機等其他農業機器,「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在毛澤東看來,集體化擺脫了個體分散無力的狀況,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能為機械化的推行奠定人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基礎。這是他基於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發展的實際而作出的新探索,是一條與蘇聯農業發展不同的路徑。

  農業機械化需要搞好配套和協作

  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不能好高騖遠,脫離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提醒要注意「現代化機械與改良農具的對立統一」,指出改良農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由此可進一步機械化。為更好的開展農具改良,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加強研究工作,建議各省市自治區設立農具研究所,專門負責研究各種改良農具和中小型機械農具,要同農具製造廠密切聯繫,研究好了就交付製造。按照這一要求,全國上下從省到縣相繼成立了農機研究機構,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持。與此同時,為搞好多部門協作,共同促進並領導好全國農業機械化事業,毛澤東親自提議設立農業機械部,甚至自己可以來兼任部長。他說:「要把農業機械分出來,搞一個小組,由總理專管,總理管不了我來管。把農業機械和其他機械放到一起,就把農業機械擠掉了。」他表示,可以「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來管農業機械,搞農業機械設計院」。在毛澤東的督促和關懷下,1959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部的決定,陳正人被任命為部長。毛澤東高興地指出:「今年已經成立了農業機械部,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看來為期不遠了。」農業機械部的設立,使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相關焦點

  • 農業部召開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60年座談會
    在全國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重要時刻,9月28日,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在京召開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60年座談會。來自農機化管理、科研、教育、推廣、鑑定、生產、流通等領域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顧總結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光輝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號召農機化系統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推動新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
  • 大力發展農業小型機械化是中國農業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從建立之初的一片廢墟上發展到如今的強盛與偉大首先依靠的是農業,而且能夠以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首先依靠的是農民,迄今為止,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依然離不開廣大的農民工。日本農業由於地域面積和地勢形態限制,永遠無法與美國相比去實行大型機械化生產,但小型機械化程度和高科技農業設施堪與以色列媲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1954年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農業」這個概念。
  • 毛澤東與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
    直到新中國成立,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化這一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目標,終於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得以實現,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這一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化表明,毛澤東是20世紀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的偉人!他的名字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及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的政策措施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張桃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 農業機械化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
    點擊播放 GIF 0.2M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統的農耕方式已逐漸被機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農業現代化步入新進程,農業機械化在替代人力、節本增效、推進規模經營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昌吉市大力推廣和引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使越來越多技術先進、操作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出現在田間地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昌吉市三工鎮新戽村金榮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的3000畝番茄地裡,6臺番茄採收機正開足馬力工作著。而地裡除了農機手,看不到幾個勞作的農民。
  • 毛澤東論新中國制度建設
    原標題:毛澤東論新中國制度建設 當歷史的腳步走到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已是指日可待。在這個重大轉折關頭,中共中央於1月6日至8日召開政治局會議,著重討論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指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號召全黨將革命進行到底。在會上作結論時,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完成了全國革命的任務,這是鏟地基,花了三十年。
  •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回顧和研究毛澤東探索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歷史,對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歷程 舊中國的經濟本來就極其落後,連年的戰爭更是雪上加霜。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到新中國建立時,經濟發展水平甚至遠遠不及戰前。
  • 非洲農業踏上機械化之路
    在非洲很多地方,中國農業專家培訓當地農民使用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中國的農業機械在非洲開墾萬頃良田,展示了非洲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巨大潛力。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非洲聯盟聯合發布《可持續農業機械化:非洲框架文件》(以下簡稱「框架文件」),提出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目標。根據非盟計劃,非洲將在2025年實現「零飢餓」目標,到2030年前基本實現糧食安全。
  •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反貧困的思考和努力
    在毛澤東主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經反覆討論修改,於1950年6月28日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 農業機械化助推四平市農業發展 - 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當前,四平市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階段。特別是隨著鄉鎮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各個方面對農業再認識的提高,農業各領域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廣大農民對農機裝備的依賴越來越明顯。
  • 1957年毛澤東關於農業生產的講話
    毛澤東說:你們這個計劃好,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到了那個時候,湖北省的面貌就要根本改變了。匯報說:到一九六七年,全省糧食畝產可達到八百七十斤,超過了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毛澤東說:這個好啊,中央提出一九六七年搞八百斤,就是有這個意義,逼你們想辦法。
  • 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繆友銀)7月16日至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我省就《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今天晚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巴音朝魯,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在長春會見了武維華一行。
  • 農業機械化 邁出新步伐
    為深入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範工程,進一步破解農業相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我縣積極創建浙江省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範縣,立足區域農業產業實際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基礎,通過普及農機裝備應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機行業管理等途徑,加快「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的應用覆蓋率、滲透力和適用性、通用性、共用性,促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
  • 「鐵牛」代耕牛黑土變糧倉 我省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出全國平均30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農業機械化走過崢嶸歲月,以不懈的耕耘在黑土地上繪就壯美詩篇。目前,我省農村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6.8%,比40年前提高57.9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30個百分點;大型農機裝備擁有量全國第一,農機利用率全國第一。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排頭兵,我省當之無愧。
  • 毛澤東主席親切稱讚他:「一個小麥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毛澤東主席親切稱讚他:「一個小麥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1956年1月29日,趙洪璋到中南海參加毛澤東主席主持的討論農業發展會議,周恩來總理介紹了南水北調工程。接著大家發言。毛澤東聽說趙洪璋也在會上,站起來用手指著他說:「講一講,講一講」。趙洪璋作了簡短發言。他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沒有幹不成的事業。毛澤東主席親切稱讚他:「一個小麥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 毛澤東時期的農業生產集體化是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嗎?
    現在,一提起毛澤東時期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有人就說是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一說起農業生產集體化的好處,就有人質疑:「你是想搞倒退啊?」事實果真如此嗎?老漢我年齡不算太大,今年也70歲啦!但你得這樣想啊,那時我們新中國剛誕生不久,國民黨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基礎十分落後,在農業上,那時沒有機械,化肥、農藥也很少,也沒有優良品種,基本上仍然是刀耕火種,再加上農田基本設施落後,抵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飯,所以產量低。產量低,再加上人口多,不夠吃是自然的。這種現象也只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前,建國後至集體化的頭幾年,以後情況就逐年得到了改善。
  • 駐馬店市正陽縣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籤訂...
    近日,駐馬店市正陽縣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舉行合作籤約儀式。這是在駐馬店市開展「迎盛會、大招商」之時,正陽縣籤約的又一個項目。  駐馬店市正陽縣把「迎盛會、大招商」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縣委書記、縣長輪流外出招商,洽談項目,一份份合同籤訂,一個個項目落地。
  • 農業機械化成糧食生產「主心骨」
    近年來,隨著農機推廣應用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機補貼幅度不斷增強,許多農民購置了農機具,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極大的提高了收穫效率。秋收以來,全縣共有各型收割機2000餘臺投入秋收工作,共收穫水稻面積110餘萬畝,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再也不需要那麼多壯勞力下地勞作了。據統計,2009年至2014年,全縣農機總動力從70.26萬千瓦發展到109.25萬千瓦,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達6.3萬人。
  • 新中國初期的毛澤東與黃炎培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與黃炎培的交往,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1945 年7 月黃炎培訪問延安時,兩人在延安窯洞中關於周期率的對話了。當時黃炎培看到中國共產黨人朝氣蓬勃,作風面貌與國民黨完全不同,對中國共產黨人的事業充滿了期待,就對毛澤東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朝歷代都不能跳出這一周期率的支配,中國共產黨有什麼辦法嗎?
  • 數說新中國70年農業農村巨變
    (經濟觀察)數說新中國70年農業農村巨變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數說新中國70年農業農村巨變作者 王慶凱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畜產品供應總體不足,但至2018年,肉類總量增加到8625萬噸,蛋類產量增至3128萬噸,牛奶增加到3075萬噸,肉蛋的人均佔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水果、蔬菜產量也已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一,水果總產量較1949年增長213.1倍。中國農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豐衣足食、從絕對貧困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