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咱們的牛百歲》,一部在榮成拍攝的膠東農村電影

2020-12-22 膠東故事會

如今的電影圈內,農村題材的電影可謂鳳毛麟角。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情況卻並非如此。

當時,國內有不少導演主攻拍攝農村題材電影,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就是趙煥章。

在那段時間,趙煥章執導的《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在上映之後都大受好評,被稱作他的農村三部曲。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膠東半島,農村一派勃勃生機,因此也多次成為電影拍攝地。趙煥章農村三部曲中的兩部——《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在膠東農村取景。

其中,《咱們的牛百歲》的拍攝地點,主要是在榮成(1983年時拍攝,當時榮成縣還屬於煙臺)。實際上,在電影一開頭當中,就有感謝山東省榮成縣協助拍攝的字幕。

之所以選擇榮成,電影劇本是一個主要因素。對此,上世紀九十年代編撰的《榮成市志》也有相應記載,稱:「198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趙煥章與(榮成籍作家)袁學強合作,將袁學強的中篇小說《莊稼人的腳步》 改編成電影劇本,經七易其稿,於1983年6月在榮成開拍,影片改名為《咱們的牛百歲》。」

袁學強是成山鎮人(當時還叫城廂公社),後來電影也曾在城廂公社取景,還有就是東山公社以及橋頭公社碑魯村,橋頭後來劃到威海市區。當然,除了劇本的因素,榮成農村的淳樸風光也是一個加分項。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就是反映當時農村的生產關係和人際關係。但因為劇本有現實基礎,加上取景都是村莊實地,使得它的內容看起來很有親切感和代入感。

當時看可能感觸還不深,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如果重溫的話,很多朋友或許就會發現,電影當中的老房子、長毛兔、馬車、打麥場甚至院子裡的豬圈,都會勾起濃濃的記憶和鄉愁。現在,老房子還能看到一些,長毛兔、馬車、豬圈基本上都看不到了,在改種果樹為主的村莊,打麥場也大多成了過年過節時的停車場。

與《喜盈門》相似的是,《咱們的牛百歲》在開頭的割麥子鏡頭之後,緊接著是一段清脆悠揚的配樂,思之令人回味。

作為一部緊貼生活的用心之作,《咱們的牛百歲》在上映之後也大獲成功。《榮成市志》載:「是年(1983年)在濟南、煙臺、榮成舉行首演式,後在全國放映。此片獲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和全國第七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時光荏苒,從1983年電影拍攝上映到現在,已經過了37年的時間。當時演員們,如今也大多進入暮年,有的已經辭世。影片中最年輕的演員,也就是牛百歲的兒子,當時看著不到十歲的樣子,現在也年近半百了吧。

這部電影的正片,現在很多網絡平臺都可以看到。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回味一下。本文配圖均為榮成農村的風光。

相關焦點

  • 農村題材電影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咱們的牛百歲》當年做到了
    一部農村題材電影能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在近些年來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在電影業百花齊放的1980年代,就有這樣的事情真實存在,比如1983年的經典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牛百歲是誰呢?梁慶剛在片中扮演牛百歲的演員叫梁慶剛,相比女主演王馥荔,他的名氣倒不算大。這部電影的拍攝方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而梁慶剛就是上海人藝的演員。
  • 王馥荔、丁一,誰是電影《咱們的牛百歲》女主角?
    文:宿夜花看過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的朋友,在被膠東農村熱熱火火的生活圖景感染之餘,自然不會忘記片中的2位女性角色吧。兒時尚未完全看懂這部電影的我,經常會產生一種疑問:誰是電影《咱們的牛百歲》女主角呢?是王馥荔飾演的菊花還是丁一飾演的秋霜?直到現在,再次觀賞這部影片後,才通過菊花與秋霜精彩的臺詞逐漸明白這兩個角色。
  • 《咱們的牛百歲》獲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影劇本」
    日前,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主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影劇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評選揭曉,70部優秀電影劇本和其典型人物形象入選。其中,由威海市著名劇作家袁學強擔任編劇的《咱們的牛百歲》名列其中,《咱們的牛百歲》中的「牛百歲」也獲評典型人物形象。
  • 她在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飾演牛百歲妻子秋霜,有何演藝經歷?
    1983年上映的國產老電影《咱們的牛百歲》和同時期的影片《喜盈門》一樣,都是講述我國農村改革開放後故事的經典影片。時隔多年,影片中的角色還被當時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記得,今天講述的是片中牛百歲的妻子秋霜以及她的飾演者。
  • 猜猜看︱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出現的一位男演員,她是誰?
    猜猜看︱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出現的一位男演員,她是誰?打開記憶的閘門,重溫往日經典。影迷朋友們,讓咱們一起來猜猜看。自從我們開辦了「猜猜看」這個欄目之後,大家都很喜歡,結果很多人紛紛模仿。好吧,我們總是被抄襲和模仿,但卻從未被超越。既然他們喜歡跟風,那便由著他們去。我們只做好領頭羊。咱們先公布一下上一期「猜猜看」的答案。
  • 看圖:芝罘區小沙埠的王家祠堂,電影《牛百歲》曾在此取景
    此前在一篇回顧膠東老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的文章中,提到過外景地主要是威海市橋頭鎮的碑魯村。而有位熱心的朋友看到之後提醒說,碑魯村是拍攝地不假,而煙臺市芝罘區小沙埠村的王家祠堂,也曾在電影中出過鏡。我們聽說之後很感興趣,因此就專門到那裡去參觀了一下。
  • 膠東抗戰老電影《三進山城》,拍攝外景是艾山還是牙山?
    膠東半島是抗戰老區,這一點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尤其是一些黑白老電影裡,其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拍攝上映的《三進山城》,是知名度較高的一部。(圖為電影中的艾山遠景)說到情懷,因為這部戲的背景發生在膠東半島,外景的一部分也在膠東拍攝,再加上編劇作者賽時禮本身就是膠東人,使得膠東的觀眾在看電影視有很強的代入感,尤其是身在外地,再看這部電影,感覺十分親切。那下面,我們就重點介紹一下電影中的膠東元素。
  • 通過老電影《地雷戰》,感受五十年前膠東農村的樣貌
    膠東半島是不少老電影的外景拍攝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上映的《地雷戰》(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距今已經五十多年)就是其中之一。《地雷戰》講述的是,抗戰時期,膠東根據地居民巧妙開展地雷戰與日偽 做鬥爭的故事。其中,煙臺海陽的趙疃,是開展地雷戰最為有名的區域,當地湧現出不少民兵英雄,電影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有現實的原型。對於膠東人來說,《地雷戰》是一部很熟悉很親切的電影,不僅是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就是膠東故事,而且電影的取景拍攝地也是在膠東農村。對於年紀比較大的人來說,看到電影裡的場景,很容易想起自己年少時的家鄉。
  • 帶您看展覽 | 「榮成40年」之文化建設篇
    風範1983年6月6日,袁學強創作的《咱們的牛百歲》在榮成開拍,1984年獲大眾電影百花獎。1983年12月,縣委、縣政府領導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咱們的牛百歲》攝製組合影留念。榮成市電視臺舊址新廣電大樓夜景1991年4月20日,首屆榮成漁民節在石島舉辦,先後舉辦五屆。圖為1997年榮成國際漁民節開幕式。
  • 榮成這部本土電影即將公映!
    榮成這部本土電影即將公映!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榮成石島本土首部人文關懷電影
  • CCTV.com-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
    《咱們的牛百歲》中塑造了「辣而不惡,媚而不邪,俏而不俗」的農村婦女菊花,獲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84年)  在影片《日出》中成功演繹了妓女翠喜一角,獲第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和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1986年)  在電視劇《小樓風景》中扮演桃子,獲第十三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95年)  第一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
  • 百歲老人的年代記憶:那年春節在呂宋看了部華語電影
    晉江新聞網1月31日訊 過年對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烙上的是不同的時代記憶。也許,你還在感慨當下的年沒有「年味」,或者覺得過年的團圓飯沒什麼「新鮮感」,大魚大肉已經吃膩了,但是對於一位百歲老人來說,現在的好日子,就像每天都在過年!
  • 距離韓國最近的地方——山東榮成
    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東總督王士俊以「文登幅員遼闊,殊難管轄」為由,奏請裁衛設縣,次年二月建議認準,雍正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遂稱新設縣為榮成縣,治所為原成山衛城。山東榮成海草房是一個古老的童話。山東榮成的煙墩角村倚山傍海,在歷史上,是一個以打魚為生的小漁村。海草房是漁家人的傳統和記憶,壘石為牆,覆草為頂,古樸的門簷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典型的「建築來源於生活」,寄託著世代與海為伍的漁家人的企盼。
  • 建國七十年農村題材電影創作流變
    關鍵詞:農村題材電影;農民形象;創作流變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2 建國七十年以來,農村題材電影構建了若干可歌可泣的農民映像,起到了承載國家鄉土形象的鏡像傳遞作用。尤其是八十年代的電影作品,其思想的覺醒和對藝術的不懈探索使得農村題材電影異軍突起。
  • 煙臺萊陽水口村走出膠東農村第一位共產黨員
    原標題:萊陽水口村走出膠東農村第一位共產黨員  走進煙臺萊陽市萬第鎮水口村,一座高60米的塔式火炬矗立眼前,其塔身為白色筒式金屬塔體,底座為漢白玉外觀,配上栩栩如生地革命素材浮雕,整座塔雕莊重肅穆,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八十多年前那段崢嶸歲月的革命故事,也在紀念著膠東第一個縣委、第一個中心縣委誕生於此。
  • 榮成記憶丨在榮成,趕集是一種文化
    在農村,有一種鄉村文化叫「趕集」。說起集市,它的身世說不定比村子裡的海草房還要久遠。榮成靠海,舊時嚴守祭祀海神娘娘、海龍王及土地爺的習俗,祭祀活動逐漸形成廟會。大量人員的聚集,吸引小商販將老百姓喜歡的東西帶到廟會上銷售,可以看作是集市的雛形。
  • 80年代中國電影娛樂片風潮
    中國式娛樂電影:武打片娛樂片對中國電影的第一次衝擊是以武打形式發起的。1980年張華勳導演的《神秘的大佛》是國產片中較早的一部武打片,它以尋寶為主題,在其中穿插兇殺搏鬥情節,情節曲折且富於傳奇性,作為開端作品,導演為影片確立了伸張正義、棄惡揚善的文化價值框架。
  • 70後抹不去的記憶:致敬兒時看過的經典影視劇
    出生農村的我,回想兒時看電影的場景,現在都是記憶猶新,尤其是看露天電影,全村幾百人一起歡聚公社禮堂大院,那是多麼熱鬧的事情。這些大師都是真正的本色出演,所以,這部電影幾乎是一個時代的標籤,是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一部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
  • 紅色膠東之英雄兒女丨抗日烈士宋子良
    同年,他介紹宋幹卿、宋執誠、宋子良、宋振國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了北寨子後村黨支部,成為榮成最早建立的七個農村黨支部之一。 入黨後的宋子良等人思想覺悟不斷提高,白天做教員、幹農活,晚上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地下活動的範圍很廣,南到邱家、人和、靖海,北到王連、斥山、石島。他們經常以夜色做掩護,在榮成南部村莊往來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