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幾段「女孩考上清華後感恩父母」的視頻火了。不過,聞者落淚、聽者點讚的同時,也有人注意到這幾段視頻的蹊蹺之處:考上清華的一直是同一個姑娘,可她爸爸卻一會兒是「工地工人」,一會兒是「撿瓶子的」,一會兒又是「植物人」……如此「神轉折」,令人疑惑。
面對公眾「姑娘,你究竟有幾個好爸爸」的質疑,視頻拍攝者回應道「這只是正能量段子。」
高考,寄託著家庭的希望,也牽動著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寒門學子靠奮鬥改變命運後感恩父母的故事,總能引起輿論強烈共鳴。如今再看視頻裡的這一幀幀,「女孩跪地痛哭感恩」「父親抬起滿是老繭的雙手」,極具衝擊力的畫面配上哀切的背景音樂,著實戳人淚點。誰知淚痕尚在,父慈女孝的感恩故事就被證實純屬杜撰,大伙兒除了倍感荒唐,更有一種被利用的憤怒。
新聞可以反轉,但社會善意經不起這麼折騰和糟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苦情戲」在社交平臺上大行其道。從滿臉滄桑的大爺大媽哭訴果菜滯銷生計艱難,到絕症患者淚眼講述抗癌苦旅,五花八門的故事裡,集齊人生悲歡離合,同情心滿滿的公眾也一再被騙得團團轉。
更令人氣憤的是,悲情泡沫被戳破後,有的當事人還振振有詞「你除了掉眼淚又損失了什麼?」白掉幾滴淚看似沒什麼,但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信任卻被無情透支。一旦發覺受騙,錢財或可追回,信任卻難修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信任缺失的惡性循環,讓人習慣於用懷疑的心態去看待一切不熟悉的人或事。而信任感缺失的陌生人社會,每一個人都將是「受傷者」。
從微博、微信到快手、抖音,有人說我們今天已經到了短視頻娛樂時代。新風口下,「注意力即生產力」的原則愈發赤裸,流量變現的發酵期更加短暫,似乎只要腦洞開得大,短短十來秒便可入帳鬥金。除了作妖搞怪、賣萌賣蠢,有人更突破底線,利用公眾的同情、善良、崇敬等美好情感「流量變現」,似乎任何內容都可以成為炒作的資本。
流量沒有原罪,但一些視頻製作者為了博關注無底線炒作卻不能不管。類似行為在法律層面已經涉嫌欺詐,更會侵蝕新興媒體的發展根基。劇情反轉後,就有網友怒言「教育了一波民眾別把短視頻當新聞。」
將心比心的善意不應被辜負。對待類似消費社會善意的劣行,管理部門必須施以重拳,呵護好社會的價值底線。此外,海量資訊時代,每個人都應擦亮雙眼、提升媒介素養,遇事不妨讓新聞飛一會兒,惡意炒作的空間就能被最大限度壓縮。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雨馨
流程編輯: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