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什麼蓄意坐西向東,一直指向東方?

2020-09-03 水木彰華

在古代,不管帝王還是將相,在他們登基繼位或人生得志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明裡暗裡地籌備建造自己的陵墓之事,以便死後也還可以繼續永久地享受在世時的權威富貴和輝煌奢華。

而作為攻滅六國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更是如此。

史傳秦始皇在剛做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在為自己的陵墓建造和選址做準備。於是他命令自己的親信以及尋找天下有名的風水大師為自己的以後尋找堪點陵墓龍穴,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卻讓秦始皇自己找到了,位置就在當時的都城鹹陽外的驪山(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南)。

關於秦始皇陵墓的選址點穴到底有沒有或者是不是哪個風水大師天眼欽點?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的,是真的沒有呢還是秦始皇嬴政有什麼目的故意隱瞞事實?這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成了後世人們尋思的千古之謎。以本編的認為,如此一位權貴勢力達到絕對巔峰的雄心勃勃而且剛徵服統一六國的秦皇帝自己親自出宮去尋找自己的墓穴一事不太可能!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從相關史料傳說中只得知 工程主持設計是丞相李斯。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汝南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監工少府令章邯,(章邯,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最多、建造持續時間最久,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陵墓為什麼蓄意坐西向東,一直指向東方?問題可以從以下這些去探究和思考。

首先,東方是日出的地方,太陽升起,東方一片紅。代表朝氣、陽氣、能量、活力、光明、輝煌、吉祥、喜慶、恆久……

古人對陰陽日月的神秘和敬畏而對太陽的敬畏和對東方的崇拜。

一、話說秦始皇的大半生都在為徵服東方六國、統一天下而奮鬥,所以,當初建陵墓時,就已經開始彰顯出徵服東方六國的決心,大有不滅六國不回頭的雄心壯志。統一後,為了在自己死後依然能注視著東方,以防天下動搖犯亂,依然堅持朝向東方,顯示著千古一帝的堅定和恆力。

二、古人以左為東。左就是代表東方。古人還以左為上、以左為尊、以左為重、以左為貴。而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內容有關。在秦始皇時期,尊者就是坐西向東的。根據有關文獻記載,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史記.項羽本紀》在記載鴻門宴時說「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些都是當時主人面向東坐的禮儀實例。這樣看來,秦始皇生前是天下之主,天下唯其獨尊,為了保持「尊位」,死後的陵墓理所當然地也要坐西向東了。

三、有堅持認為秦人起源於中國西部的學者認為,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所以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東,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00多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坐西向東)。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

四、《史記》有說,秦始皇生前為求長生不老,遂派方士徐福尋覓蓬萊仙境,還多次親自巡遊。想起當初滿懷期待志在必得地「遺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向東入海求仙人。」誰知日盼夜盼,望穿秋水望不穿東海浩渺。徐福一去杳無音訊,一去不復返,秦始皇的美好願望破滅。於是很容易也讓人想像到,或許秦始皇生前無法求得長生不老之藥,而徐福東渡情況未卜,好歹沒有一個結果,對長生不老的美好追求於心不服、死不瞑目。只好死後面朝東方,還留有幻想以求得到神仙引渡。

相關焦點

  • 陝西歷史百迷(71):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坐西向東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東5公裡處,南靠驪山,北臨渭水。贏政(即後來的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起,就開始為自己營造陵墓,歷時36年建成,耗費糜甚,創歷代統治者重死厚葬之先河。高聳的丘冢被視為皇權顯赫的象徵。然而,秦始皇的陵墓偏偏坐西向東,這是為什麼呢?史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觀點有三。1.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內容有關。《禮儀·土冠禮》云:「認主人東西(面向東)答拜,乃宿賓」;《史記》之《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些都是主人面向東坐的實例。
  • 【風水課堂】秦始皇陵墓為何坐西向東,而不是坐北向南?
    但是,在陝西驪山,巍峨的秦始皇陵卻是坐西朝東的,與後世帝王大相逕庭,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關於這個問題存在許多猜測。兵馬俑也是向東而立,虎視眈眈第二種說法: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內容有關。
  • 陵墓講究「坐北朝南」, 為什麼秦始皇的陵墓是「坐西朝東」?
    去秦始皇陵墓旅遊過的朋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秦始皇的陵墓是「坐西朝東」。在我國有這樣的一個風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水,我們都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是「坐北朝南」,古代帝王認為南方是「龍氣」所在,坐北朝南是為了巨龍氣。那麼為什麼秦始皇陵一反常態而選擇「坐西朝東」?
  • 古代皇陵的兩個特例:秦始皇陵為何坐西向東?宋陵為何南高北低?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往往選在風水寶地,坐向上也很有講究,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以示生前「南面稱尊」,君臨天下;而從南邊進入陵區後,通常都是越往北走地勢越高,陵臺位於高處,讓人有瞻仰之感。但有兩處皇陵卻偏偏與眾不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園是坐西向東的;而安葬了北宋七位帝王的宋陵,則是南高北低,居於最崇高地位的陵臺卻處在陵區的最低處,絲毫沒有皇帝高高在上之感。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秦始皇是很注意方位的。
  • 古代帝王陵寢都坐北朝南,但秦帝王陵寢為何坐西向東?
    東向南受暖風和暖風,謂之陽風,不傷;西向北受涼風和冷風,謂之負風,應以近例阻之,否則風吹寒骨,主家虛弱。」。除了坐北朝南的房屋外,縱觀古代帝王陵墓,幾乎都是坐北朝南。可以創造封建帝制的秦始皇陵,坐西朝東。為什麼?關於這一點,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是秦漢時,坐西坐東是尊。
  • 秦始皇陵墓的位置和布局
    2、秦始皇陵園的布局結構;網友們對秦始皇陵的了解更多的是什麼「地宮有大量水銀」「兵馬俑」「墓穴裡有流沙」「很多暗器」等等停留於武俠小說或盜墓筆記的水平,而真實的秦始皇陵遠不止這些。秦始皇陵園驪山北麓坐西朝東,由一個長方形狹長的「回」字型城垣組成,西部是陵寢,地上現在是綠化。
  • 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解讀秦始皇陵為何坐西朝東的三大原因?
    驪山秦始皇陵的巨大封土堆屹立了2000多年,秦始皇陵與之前和之後的大多數帝王陵寢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秦始皇陵是坐西朝東,這確實是個歷史謎題。秦始皇生前為得道成仙,長生不老,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曾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信,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因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以償夙願了。
  • 秦始皇陵墓朝向與歷代皇帝陵墓朝向都不同之謎
    歷朝歷代有名的陵墓都是背著北方,朝向南方的,簡稱「坐北朝南」。唯獨秦始皇的陵墓建造不一樣。秦始皇的陵墓不是背著北方,朝向南方的,而是背著西方,朝向東方的。秦始皇陵墓在現在的陝西身境內,是非常有名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南邊靠著山,北邊面臨著水。是背著西方面朝東方的陵墓朝向。
  • 鴻門宴項羽為何東向坐?
    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表明在秦朝是以西為尊。(資料圖片)  中國人建造房子向來有很多講究,不僅儀式多,禁忌也多,部分儀式和禁忌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不衰。尊長在西,卑幼在東,尊長主也,卑幼助也,主少而助多;尊無二上,卑有百下也。西益宅,益主不增助,二上不百下也,於義不善,故謂不祥。」原來,「西益宅」有違「尊無二上,卑有百下」的尊卑秩序,在義理上說不過去。王充又進一步說:所謂「不祥」者,其實是「不宜」,並非「吉兇之忌」。
  • 秦兵馬俑為什麼都面朝東方,導遊這樣告訴你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旅遊的時候,我們已近被兵馬俑的威嚴肅穆所吸引,正當這時,導遊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為什麼兵馬俑是坐西向東嗎?看到我們苦苦思索,她才搖頭一笑,全面的介紹了一下。
  • 秦始皇的神秘,眾說紛紜看過來
    秦始皇陵坐西朝東之謎 中國歷代帝王陵大部分坐北朝南,以示死後也要君臨天下。然而,秦始皇的陵墓偏偏坐西向東,這是為什麼呢?史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觀點有三: 第一,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有關。
  • 神秘而又宏偉的秦始皇陵墓,究竟隱藏著多少未知的事物?
    秦始皇陵墓是我國的超級古墓,是世界上規模宏大、結構奇特、內涵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居陵園東側一隅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 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遺產清單」。課題組經過多方面勘察研究,對過去一度風行的秦陵墓「東向」說提出質疑:首先,陵東的兵馬俑固然是朝東的,但陵東偏南的上焦村37座馬廄坑發掘出的馬頭卻向西,坑內跽坐俑既有東向又有東南向和北向的。陵西發現的兩乘銅車馬也是向西排列的。因此不能由兵馬俑朝東而得出整個陵園是東向的判斷。其次,從地形地貌上分析,陵園外城東部為洪積扇群和黃土溝壑,陵園東門外迄今未發現神道和路土遺蹟。
  • 中國人以北為尊,喜歡面南背北,為啥秦始皇陵會頭朝東、腳朝西?
    皇帝坐在北邊,大臣們面對這個方位叩拜,顯得很神聖。但光有「背」與「面」的問題,似乎還不夠,還得有東西,而古人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這不但延伸了,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詞彙,還派生出了如今我們都極為常用的詞——買東西。
  •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一直不挖掘?何時才能打開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特別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墓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人們的藝術才能。
  • 大巧不工-秦始皇陵的探索
    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卻採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
  • 秦始皇陵為何不能挖?即便技術達到,我們還是不能動
    秦王贏政為了死後能讓自己的靈魂繼續享受生前的無上尊嚴和榮華富貴,即位不久,就令人設計修建陵墓。這座陵墓的修建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從贏政即位到統一六國(前246---前221年)為第一階段,修陵人大多來自秦國本土,主要是關中地區的秦人;從統一六國、稱始皇帝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為第二階段,修陵人大多來自東方大國。
  • 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究竟是什麼樣子?經推斷,上大下小,更像個鬥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琊、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
  • 秦始皇陵墓看起來像「金字塔」?
    遠處觀察陵墓,除卻中心部位,其實是一座高達九級的高臺木構建築。根據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的推測,這座土木結構金字塔底座的是邊長500米的正方形,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的高度是115米。而一直被公認的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的陵墓建築——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底邊長230米、佔地5.29萬平方米,底面邊長還不到它的一半。
  •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繼續挖掘陵墓?專家給出了答案
    秦始皇雕像秦朝實現了偉大的華夏統一,這個王朝的統治者,皇帝頭銜的創始人,始皇帝陵墓一直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最精緻獨特的陵墓之一。秦始皇陵效果圖此前,中國和德國的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墓進行了核磁掃描,他們不僅對墓的結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還發現了埋在地下宮殿中的眾多建築群。
  • 秦始皇為什麼一邊求長生,一邊修陵墓?
    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段清波教授介紹,秦始皇陵和一般的帝王或貴族陵墓有所不同,它的修建理念不僅僅是「大象其生」,而且還是「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模擬寫照」:為皇權專制社會體系裡的天、地、人相互關聯以及天地、陰陽、五行宇宙觀具象化在陵墓中。因此,整個陵墓不僅模擬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還有可供墓主人回到凡間巡視的夯土建築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