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麵攤吃麵。本報記者 苑鐵力 攝
本報訊 (記者 徐菊)2013年,央視紀錄片《嘿,小面》,把重慶小面推向了全國。作為「敲門磚」的小面名字,卻讓人覺得一個比一個怪。
昨日,首屆重慶小面產業發展暨第二屆標準化論壇舉行,老闆、專家對小面的名字有自己的看法。
現狀:
名字越怪生意越好
「老太婆攤攤面」、「眼鏡面」、「挑挑面」、「花市豌雜醬面」、「拐角面」、「板凳面」……
這些號稱重慶小面五十強的麵館,名字似乎一個比一個怪。
記者發現,這些麵館的名字不是方言就是地名、姓氏,它們也開始出現在全國的重慶小面連鎖店招牌中。
「以前的小麵館,很多是靠家傳的技藝開的店,沒有什麼講究,於是就人名、地名的取了起來。」一家小麵館的老闆說,這些小麵館更多的是強調味道,有的生意真不錯。
「小面名字不好取,現在有很多新生詞,越不容易記,越不容易懂,記的人越多,這也是一種營銷方式。」「紅小子」麵館老闆張潔認為,其實小麵館名字只要簡單易懂、好記就行了,關鍵還是在於味道。
老闆:
小面取名字費腦筋
今年5月,觀音橋一家名叫「古州萬城」的小麵館開業了,開業請來的剪裁嘉賓是明星林志穎。
名字有些拗口的這家小麵館,開業到現在,生意卻出奇的火爆。
老闆胡應超說,他取這個名字花了好一番心思。取名古州,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美味;萬城,很有包容性,而他本人就是萬州人,萬州面全市都有名,它的店名裡反過來就有萬州。
「麵館取名『紅小子』,是因為『小子』代表年輕、活力、陽光,而我的工廠叫辣小子,於是就有了這個姊妹篇。」張潔認為,他取名就是拍腦殼想出來的。
記者發現,也有不少老闆在網上有獎徵集小麵館名字,隨著小面逐步走向全國,面老闆們對「敲門磚」也越來越重視了。
專家:
名字從俗到雅有個過程
「小面本來就是快餐,店小,規模小,有的就是靠在建築物邊上搭建的小攤攤,只要味道好,生意就不錯,搞那麼高大上的名字跟店鋪感覺還不搭調。」
在百度貼吧,不少網民對小麵館名字有著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小面要走出去,要學習中餐和火鍋,名字要取得有格調;而反對派則認為,小麵館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味道,名字只要好記就行。
市巴渝民俗文化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專家林文鬱認為,麵館名字俗,不代表生意不好,雅也不一定代表生意就好。重慶小麵店名從俗到雅,有一個過程。
視頻僅供延伸閱讀,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