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歷史學家沈渭濱病逝 曾主持"國家清史工程"編撰

2020-11-25 東方網

  東方網4月19日消息: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先生因病搶救無效於18日上午7時逝世,終年78歲。

  沈渭濱1937年6月生於上海七寶鎮,1953年入伍,1957年入上海師範學院歷史系學習。1961年畢業後,任教上海市七寶中學。1975年,調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晚清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清史工程」傳記光緒朝(上)的編撰工作。

  沈渭濱早年師從陳旭麓、魏建猷等先生,從辛亥革命史研究起步,在辛亥革命、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軍事史、黨史、區域文化史與社會史、地方史志、民族資產階級及晚清人物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著作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道光十九年》《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導讀》《困厄中的近代化》《晚清女主———細說慈禧》等十餘部,主編有《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近代史卷》《近代中國科學家》等。

相關焦點

  • 歷史學家沈渭濱去世,「文革」時曾在香菸盒大小的草紙上寫書
    沈渭濱 本文圖片均由張劍提供       2015年4月18日7時,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先生,因病搶救無效,於上海市中山醫院去世,享年78歲。       先生1937年6月23日生於上海七寶鎮。
  • 耗資9億的《清史》或將問世!因用白話文編寫遭熱議
    引言 二十四史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研究史料,因為是國家主持編撰 《清史》的編撰是我國研究歷史的一項大工程,這對於我們現在,以及未來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用什麼體例編撰,用什麼文字編撰就成為了一件有爭議的問題。 為什麼要修清史? 既然有《清史稿》,為何還要重新修撰《清史》呢?
  • 耗資9億的《清史》或將問世!因用白話文編寫遭熱議
    >引言二十四史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研究史料,因為是國家主持編撰《清史》的編撰是我國研究歷史的一項大工程,這對於我們現在,以及未來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用什麼體例編撰,用什麼文字編撰就成為了一件有爭議的問題。為什麼要修清史?
  • 編撰了近二十年的《清史》,為何遲遲未能問世?
    新中國成立後,《清史》的編撰籌備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直到2004年才正式開始。但為什麼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未見到《清史》的問世呢?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清史》編撰需要大量輔助研究,涵蓋眾多子項目封建王朝的修史工作,多是對前朝史料的整理彙編。而清史工程並非只有修《清史》,更是對現存清代史料的保護和收集以及對歷史問題的研究。
  • 重磅|清史不再只有稿,新清史預計今年出版,總字數達3千萬.
    原標題:新修《清史》已進入稿件通讀階段,預計今年出版問世  備受國內史學界關注的國家清史修纂工程近期取得新進展。
  •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官網 2016-06-23 10:12 來源:
  • 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最大規模文獻整理項目日前竣工
    8月18日在滬舉行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出版總結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對其學術價值進行了探討,認為《清代詩文集彙編》不僅為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提供了足資參考的原始文獻,而且填補了學術界此前尚無清代斷代詩文總集整理出版的空白,是一部可以經受歷史考驗的高質量著作。
  • 追懷沈渭濱︱周武:一個博通而具鋒芒的歷史學家
    他主持的答辯會,有一種久違的儀式感。有時我也提示他現在不興這一套了,他很不以為然地說:怎麼可以,這是對學生起碼的尊重。2010年沈老師應邀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生論文答辯結束後師生合影。前排左起:張劍、周武、沈先生、袁燮銘。
  • 清朝已經倒臺108年了,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
    編撰清史有多困難我們以《清史地圖集》為例,這項工程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交手華林甫為首席專家,還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其他歷史地理科學專家一同參與其中,作為清史工程的子項目之一,難度十分大,因為它除了要帶有地圖之外,還要有各個省份的地圖解說,還需要闡述選擇各個重要地點的原因等等。
  • 浩哉清史(上篇)
    二月河稱,他並不關注清史工程,因為「那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事情」。   清史工程之「今生」   2001年4月5日,一些清史專家在北京召開了一次清史編纂座談會。次日,與會13位專家的意見形成文字,籤名致函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
  • 浩哉清史(下篇)
    「現在呢,你要想當正史,是人大批,還是國家主席批,還是哪個常委批?」   王戎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專門就修史問題進行了中外比較,他說,放眼當今世界,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是由政府出面組織編纂史書的。相對於此,清史編委會似乎更多地從中國歷史上尋找合法性資源。他們稱,編纂清史是一項艱巨的文化工程,任何個人或單位都難以承擔這一繁複的組織領導工作。中國歷代修史大多是政府主持,以政府首腦領銜。
  • 【重磅】《清史》不再只有「稿」!修史百年終將竣工 字數超3千萬
    清朝滅亡已經超過百年,雖然民國時期曾經組織編寫《清史稿》,但至今仍沒有一部官方認定的「正史」《清史》出版,不過,這一狀況即將終結。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於3月26日發布消息,指新修《清史》送審稿已於2018年11月報送上級部門。 預計年內可以出版。同時,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將於近期親自主持和組織《清史》最後書稿交叉通讀的工作,便能順利出版。
  • 「如果諾貝爾獎設歷史學獎,那非清史工程莫屬」
    這項工程由中央領導親自批示,在2002年立項,2003年正式啟動,國家財政撥款達數億元。國家清史編纂領導小組的成員,來自14個部委。    儘管聲名不如「夏商周斷代工程」那樣顯赫,但低調的清史工程,規模遠超前者,堪稱中國目前最龐大的一項文化工程。    作為主持這項工程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成崇德稱自己「很忙」,不斷地「忙著在外面開會、審稿」。
  • [CCTV4]《國家記憶》:傳薪者——半世清史 戴逸
    【編者按】他為何能被任命為《清史》工程的總負責人?3500萬字的鴻篇巨著,他如何安排編纂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多少清代疑案被破解?傾半生心血成就一部不朽史書,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戴逸。
  • 圖書館承擔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結項
    日前,由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承擔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西文古籍中清代圖像的數位化整理」項目正式結項。圖書館承擔的這個清史項目的子項目是有史以來首次對西文典籍中有關清史圖像的系統整理,是清史纂修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項目組根據項目要求為照片和圖片一一命名,並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校訂了所有人名、地名和建築物名。
  • 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已完成初稿 三年後將正式編成
    目前,他參與的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已完成近百卷清史初稿,預計三年後正式編成。   戴逸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是中國當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後期歷史的清史大家,曾編寫《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卷、《簡明清史》等有影響力的史書。在他呼籲下,我國於2002年8月啟動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十餘年來,老先生一直擔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 歷史學家李學勤逝世,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清華簡研究
    2月24日,清華大學發布訃告,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因病去世。這一天,距離他86歲生日不到一個月。人們稱李學勤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60多年的治學歷程中,李學勤的工作涉及甲骨文、青銅器、戰國文字、簡帛以及中國文明史、中國思想史,並主持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清華簡」的保護、整理工作。
  • 清史纂修工程《清代詩文集彙編》獲專家讚譽
    18日,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最大型文獻項目《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出版總結會在滬舉行。與會學者對《彙編》的史學價值和編纂質量予以高度評價。  與會專家認為,《彙編》選目得當,內容廣博,選本精當,編纂嚴謹。該書的出版,不僅為當前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提供了足資參考的原始文獻,對於保存古代文獻厥功甚偉,而且填補了學術界此前尚無清代斷代詩文總集整理出版的空白。
  • 6億元重修清史引發的爭議
    近600年來,國家修史只有4次,第一次是洪武元年朱元漳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順治二年福臨下令修明史,經康熙至乾隆才得以完成;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14年修了一部《清史稿》;第四次就是2002年8月啟動的纂修清史工程,可謂百年不遇的盛舉。
  • 國家清史工程會議室多媒體會議系統招標
    項目名稱: 國家清史工程會議室多媒體會議系統項目編號: GDC1-200709261400001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受採購單位 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 委託,對下列貨物及服務進行網上電子政府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