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來有為前代修史的傳統,但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遲遲沒有一部完整的正史面向世人。
民國時期編修的《清史稿》又只是史稿,且其中有大量地名、人名等錯誤,以及美化清朝、歪曲一些史實,因此一直被詬病,也不納入正史範疇。
新中國成立後,《清史》的編撰籌備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直到2004年才正式開始。但為什麼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未見到《清史》的問世呢?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封建王朝的修史工作,多是對前朝史料的整理彙編。而清史工程並非只有修《清史》,更是對現存清代史料的保護和收集以及對歷史問題的研究。
同時,清史工程下有大量的子項目,如清朝時期的詩文整理、地圖變化的記錄、社會生活的變遷和藝術醫藥的成就等。
這些研究一方面是為了為《清史》的編撰提供佐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展現出清朝二百多年的整體變化。
雖然正史本體還未能問世,圍繞於《清史》展開的子項目中已經有不少有了重要成果。比如說《清史地圖集》、《清代詩文彙編》等已經公之於眾。
清史工程下的重要項目《清代詩文彙編》
宋代以來,距今越近,史料留存就越多。眾多史料帶來的不只是大量詳盡的記載,也增加了對不同史料記載的核實難度。
就拿《宋史》來說吧。元滅宋後,脫脫、阿魯圖只用了兩年半就完成了《宋史》的編撰工作。
但這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官修史書,大多直接採用宋代國史記載,不少甚至直接抄襲沒有經過篩選,這直接導致了《宋史》錯誤百出。
《宋史》部分內容
與之相對的例子是清代修撰的《明史》。
《明史》的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編撰前後歷時近百年,採用的史料也較為可靠,在二十四史中獲得的評價也較高。
而《清史》的編撰同樣面臨大量史料需人工甄別的問題。雖然前前後後已有上千名史學界的工作人員參與其中,但對於史料的採用仍需小心求證,層層確認,這給《清史》的完成帶來了不少困難。
前面提到,史書的編寫需要大量的史料支持。但由於晚清的混亂局面、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和外國掠奪等原因,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史料丟失或分散各地。比如羅振玉的&34;清朝檔案輾轉至新中國成立時就只剩下一千七百袋。
羅振玉搜集的「八千麻袋」清朝檔案
隨著蔣家敗退臺灣,大量的清代史料被帶到了臺灣,比如軍機處檔折件、內閣大庫檔案等就現存於臺灣。
對於這些關鍵檔案的需要,不少學者需要往返多地和申請才能查閱對照史料,對《清史》的編撰工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以往封建王朝修史,重心主要放在國內歷史上,對與外國的來往等事宜上介紹較簡單,但《清史》不同。
清朝中後期,歐洲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在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已有兩件多年封建歷史的中國未有的情況。
晚清漫畫《時局圖》展示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外國的侵略讓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管外交的總理衙門甚至凌駕於六部之上,這讓外交成為了晚清歷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正史的撰寫工作也要注意到這部分情況。晚清時面臨複雜的國際環境,如何客觀真實的展現出當時的社會,也是歷史工作者們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面臨著種種困難,但目前《清史》的編纂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正在進行最後的審閱工作。我也希望這部建國以來最大的史學工程能夠早日完工,成果面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