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了近二十年的《清史》,為何遲遲未能問世?

2020-08-14 肖北之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來有為前代修史的傳統,但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遲遲沒有一部完整的正史面向世人。


民國時期編修的《清史稿》又只是史稿,且其中有大量地名、人名等錯誤,以及美化清朝、歪曲一些史實,因此一直被詬病,也不納入正史範疇。


新中國成立後,《清史》的編撰籌備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直到2004年才正式開始。但為什麼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未見到《清史》的問世呢?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清史》編撰需要大量輔助研究,涵蓋眾多子項目


封建王朝的修史工作,多是對前朝史料的整理彙編。而清史工程並非只有修《清史》,更是對現存清代史料的保護和收集以及對歷史問題的研究。


同時,清史工程下有大量的子項目,如清朝時期的詩文整理、地圖變化的記錄、社會生活的變遷和藝術醫藥的成就等。


這些研究一方面是為了為《清史》的編撰提供佐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展現出清朝二百多年的整體變化。


雖然正史本體還未能問世,圍繞於《清史》展開的子項目中已經有不少有了重要成果。比如說《清史地圖集》、《清代詩文彙編》等已經公之於眾。


清史工程下的重要項目《清代詩文彙編》


清代距今時間跨度較小,史料眾多


宋代以來,距今越近,史料留存就越多。眾多史料帶來的不只是大量詳盡的記載,也增加了對不同史料記載的核實難度。


就拿《宋史》來說吧。元滅宋後,脫脫、阿魯圖只用了兩年半就完成了《宋史》的編撰工作。


但這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官修史書,大多直接採用宋代國史記載,不少甚至直接抄襲沒有經過篩選,這直接導致了《宋史》錯誤百出。

《宋史》部分內容


與之相對的例子是清代修撰的《明史》。


《明史》的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編撰前後歷時近百年,採用的史料也較為可靠,在二十四史中獲得的評價也較高。


而《清史》的編撰同樣面臨大量史料需人工甄別的問題。雖然前前後後已有上千名史學界的工作人員參與其中,但對於史料的採用仍需小心求證,層層確認,這給《清史》的完成帶來了不少困難。


史料分隔在各地,收集困難


前面提到,史書的編寫需要大量的史料支持。但由於晚清的混亂局面、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和外國掠奪等原因,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史料丟失或分散各地。比如羅振玉的&34;清朝檔案輾轉至新中國成立時就只剩下一千七百袋。


羅振玉搜集的「八千麻袋」清朝檔案


隨著蔣家敗退臺灣,大量的清代史料被帶到了臺灣,比如軍機處檔折件、內閣大庫檔案等就現存於臺灣。


對於這些關鍵檔案的需要,不少學者需要往返多地和申請才能查閱對照史料,對《清史》的編撰工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清朝特殊的國際環境


以往封建王朝修史,重心主要放在國內歷史上,對與外國的來往等事宜上介紹較簡單,但《清史》不同。


清朝中後期,歐洲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在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已有兩件多年封建歷史的中國未有的情況。

晚清漫畫《時局圖》展示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外國的侵略讓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管外交的總理衙門甚至凌駕於六部之上,這讓外交成為了晚清歷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正史的撰寫工作也要注意到這部分情況。晚清時面臨複雜的國際環境,如何客觀真實的展現出當時的社會,也是歷史工作者們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面臨著種種困難,但目前《清史》的編纂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正在進行最後的審閱工作。我也希望這部建國以來最大的史學工程能夠早日完工,成果面向世人。

相關焦點

  • 官修《清史》為何遲遲未能塵埃落定?大清亡了100多年了呀
    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朝代更迭不斷,官修史書未曾斷絕,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詔歷代官修史書,合稱《二十四史》,編入《四庫全書》史部。民國初,史學家柯劭忞筆耕三十年作《新元史》,大總統徐世昌將其定為正史,於是有人稱《二十五史》。
  • 耗資9億的《清史》或將問世!因用白話文編寫遭熱議
    《清史》的編撰是我國研究歷史的一項大工程,這對於我們現在,以及未來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用什麼體例編撰,用什麼文字編撰就成為了一件有爭議的問題。 為什麼要修清史? 既然有《清史稿》,為何還要重新修撰《清史》呢?
  • 耗資9億的《清史》或將問世!因用白話文編寫遭熱議
    既然有《清史稿》,為何還要重新修撰《清史》呢?要知道,《清史稿》是滿清的遺老們修撰的。到了1950年左右,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了編撰清史的計劃,中央任命專家吳晗來擔任此項工作的負責人,而著名的歷史學家戴逸就是其中年紀最小的一名編委。而後,就在要進行相關的編撰工作時,新中國面臨著困難時期,有關清史的編修工作也被迫中止。
  • 袁世凱稱帝就為清朝修史,百年過去了,為何《清史》杳無音訊?
    為何歷史上沒有《清史》?我們都知道,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屬於清朝。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中國並沒有一部被世人公認的具備參考價值的清史。一般我們的史書都是由新朝給舊朝撰寫的,正如明朝的《明史》,就是由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才始命官員撰寫。
  • 難產的《清史》:清朝倒臺已經一百多年,為何《清史》仍未面世
    古代正統王朝中,每一個朝代都有官修正史,惟獨沒有《清史》,只有《清史稿》。 可清朝滅亡已經108年了,為何《清史》遲遲不能面世?難產原因何在? 趙爾巽在晚清歷任江西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對清廷忠心耿耿,對《清史》編纂工作自然竭盡全力,他出任館長時已是古稀之年,晚年精力幾乎全部投入到《清史》編纂中,經過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到1927年終於編成了規模宏大的《清史稿》。 《清史稿》為何不能稱《清史》?
  • 清朝已經滅亡百餘年,為何新中國到現在《清史》還沒修訂完成?
    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朝代更迭不斷,官修史書未曾斷絕,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詔歷代官修史書,合稱《二十四史》,編入《四庫全書》史部。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餘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與前幾朝相比,清史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修編過程,為何最終沒能定稿呢?
  • 難產的《清史》:清朝倒臺已經一百多年,為何《清史》仍未面世
    古代正統王朝中,每一個朝代都有官修正史,惟獨沒有《清史》,只有《清史稿》。可清朝滅亡已經108年了,為何《清史》遲遲不能面世?難產原因何在?《清史稿》為何不能稱《清史》?主要是因為未經總閱修訂就匆匆出版,相當於未經出廠檢驗的「半成品」,不是完全「成品」,故曰「史稿」。
  •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邀請溥儀編撰清史,溥儀卻冷冷甩給他一句話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對於歷朝歷代的史書都做了修繕,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編撰清朝歷史。 郭沫若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是當時的學術領頭人之一。當時編撰清史有兩大難點,一是很多清朝古籍是用滿文書寫,精通滿文者實在少之又少;二是一些古籍在戰火中損毀,清史出現了部分空白。
  • 清朝已經倒臺108年了,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
    大清朝享國276年,前後共有12位皇帝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大清十二帝,雖然清朝滅亡已經108年了,但是修清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且為了保證所修的清史能夠讓大眾信服、可靠,工作人員需要大量的輔助研究作為理論支撐,還延伸出了無數的子項目,所以儘管清朝滅亡108年,但是因為史料的龐大,清史編纂工程是十分浩大的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清朝下線之後,北洋政府還是開展了相關工作,於1914年設立了「清史館」,花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於1927年未經總閱審定便匆忙推出《清史稿》。主編趙爾巽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本書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並非視為成書。為什麼匆忙推出呢?因為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年。
  • 6億元重修清史引發的爭議
    近600年來,國家修史只有4次,第一次是洪武元年朱元漳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順治二年福臨下令修明史,經康熙至乾隆才得以完成;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14年修了一部《清史稿》;第四次就是2002年8月啟動的纂修清史工程,可謂百年不遇的盛舉。
  • 重磅|清史不再只有稿,新清史預計今年出版,總字數達3千萬.
    原標題:新修《清史》已進入稿件通讀階段,預計今年出版問世  備受國內史學界關注的國家清史修纂工程近期取得新進展。
  • 《清史》:一部即將面世的正史
    為何會這樣子呢?   國可亡,史不可斷。朝代更替,文化傳承,皆在於史的傳承。前有二十四史,今有即待完成的《清史》。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尚未存有一部完整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
  • 清朝已經覆滅108年了,《清史》為何還沒編纂完成?
    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1917年,張勳復闢。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了下來。等到1927年時,清史已經編纂了14年,當時的工作人員也從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10多人。
  • 滬歷史學家沈渭濱病逝 曾主持"國家清史工程"編撰
    沈渭濱1937年6月生於上海七寶鎮,1953年入伍,1957年入上海師範學院歷史系學習。1961年畢業後,任教上海市七寶中學。1975年,調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晚清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清史工程」傳記光緒朝(上)的編撰工作。
  • 專家:編撰中
    現在比較讓人們公開認可的就是《二十四史》,從司馬遷編制的《史記》一直到《明史》,所記錄的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代的崇禎皇帝,自公元前2550年至1644年,共約有4000萬字。在建國前的歷朝歷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一個朝代,就是清朝,他也在歷史上輝煌了296年。
  • 專家:編撰中
    1644年,共約有4000萬字。在建國前的歷朝歷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一個朝代,就是清朝,他也在歷史上輝煌了296年。但二十四史中卻沒有清朝,那麼沒有正統的史書,我們現在對清朝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從哪裡得到呢?清朝的史書又為什麼一直沒有編制呢?
  • 歷史大討論,新《清史》到底該不該用白話文?
    民國時期,由趙爾巽主編清史,歷經14年,由於時代紛亂,未能完成最終審稿被迫出版,書名《清史稿》。解放後,國家組織學者對《清史稿》進行了大修正,如今的《清史稿》逐漸趨於完善,有很大的歷史價值。然而,最近有報到說清史所的戴逸教授,主持編撰的新《清史》即將出版,最為爭議的是這本新《清史》雖然和二十五史一樣,是紀傳體通史,但是用的卻是白話文。此消息一傳開,一片譁然,爭論不斷。那麼,新《清史》到底該不該用白話文呢?
  • 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大型文獻整理項目——新版《張謇全集》問世
    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大型文獻整理項目——新版《張謇全集》問世 2013年07月19日 11:55:03 | 來源:南通網
  • 二十四史都有了為啥沒有清史,專家說出了實情,原因在這裡
    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2550年至公元1644年底,來書寫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崇禎十七年的結束。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麼在我們現在的史書中,清史的記載從何而來?  一方面,它來源於清代實錄,即清代實錄。它是對皇帝行為、言行、紀念、神諭、經濟、軍事、政治等的一系列記載。也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縣甚至一座寺廟,如靈隱寺志。還有一些文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