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2021-01-08 日本頻道

原標題: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1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左)出席記者會向公眾致歉

近年來日本學術界造假事件不斷,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論文造假已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嚴重損害日本科研信譽。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是日本乃至全世界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機構。根據該研究所1月22日公布的調查結果認定,以助教山水康平為第一作者的研究小組於2017年2月發表在美國《幹細胞報告》雜誌網絡版上的一篇論文,存在17處捏造和篡改圖像數據行為。這是這家重要科研機構首次曝出論文造假醜聞。

京都大學已經申請撤回這一論文,今後將追究包括所長山中伸彌在內的相關人員責任。山中伸彌在22日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對此感到非常後悔,深刻反省,並對日本國民和相關患者表示由衷道歉。但這一造假論文與現在開展或者計劃中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有關臨床研究和治療完全無關。他表示不排除會辭去所長一職。

山中伸彌因在誘導多能幹細胞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具有無限增殖、多向分化潛能等功能,誘導多能幹細胞被視為再生醫療的「萬能細胞」。日本政府更是將再生醫療等尖端醫療技術作為「新經濟成長戰略」的重要支柱。2013年,日本政府曾表示將在今後10年內對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投入約11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10日元)的資金支持。日本媒體認為,這次論文造假醜聞將損害日本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這塊「金字招牌」的信譽。日本大阪大學副教授中村徵樹指出,全社會對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期望值特別高,山水康平等人可能是為了回應這種期待而篡改了數據。

新聞連結

學術造假醜聞頻現 日科研界顏面無存

近年來,日本學術造假醜聞接二連三。2014年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曾震動日本,引發全球關注。「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身敗名裂,她的博士學位也被早稻田大學取消,她的一名導師、幹細胞科學家笹井芳樹自殺身亡。這一事件讓日本學術界的造假現象進入公眾視線。

2014年12月,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33篇論文被曝出存在捏造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2015年3月,熊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又曝出9篇論文造假;2016年筑波大學一名副教授被曝出2篇論文造假;2017年8月,東京大學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的5篇論文被曝造假。

一連串的學術造假醜聞讓日本的科研界顏面無存,相關人員也都受到了嚴厲處分,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誘惑和學術壓力面前,學術造假依然難以根絕。

主攻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產業化的日本ID Pharma公司總經理朱亞峰表示,學術造假是研究人員的道德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僅僅是近年因信息及時公開大家知道得比較快罷了。這次的造假問題與先前的STAP細胞造假事件的實質是相同的,但他認為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本身沒有問題。據新華社

(責編:劉戈、陳建軍)

相關焦點

  • 日本一研究所曝論文造假醜聞,諾貝爾獎得主所長致歉稱或辭職
    日本一研究所曝論文造假醜聞,諾貝爾獎得主所長致歉稱或辭職 據新華社23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22日承認,該所研究人員去年2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存在造假行為。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世界頂尖科學家將聚上海,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比起日本更看好中國
    論壇將邀請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其中包括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此次論壇集結人類最強大腦組合和思想領袖戰隊,將縱論科學發展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係,探討科技的巔峰與未來的極限。與會科學家還包括兩位今年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其實諾貝爾舞臺上,似乎並不缺少華人的身影,自該獎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6位華人獲獎,卻無一人生長於中國。雖然中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但諾貝爾獎似乎才剛剛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非要自砸招牌?向美國提供反華的「彈藥」,法國諾獎得主自取其辱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以來,美國政府便不遺餘力的「甩鍋」給中國。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為首的美國政客,無視醫學常識,多次炒作所謂「病毒來源於武漢實驗室」的陰謀論。當然,美國政客們為反華而信口雌黃並不意外,這是他們的一貫伎倆。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數學 獎女得主 巾幗不讓鬚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迎來首位女性得主
    數學 獎女得主 巾幗不讓鬚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迎來首位女性得主時間:2019-03-20 18:52   來源: 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數學 獎女得主 巾幗不讓鬚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迎來首位女性得主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了女性。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 近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不過,「諾貝爾病」並不是諾貝爾獎得主所獨有的,沒得諾獎的科研人員中也有不少人關注偽科學或者其他不靠譜的領域,只是沒人統計。自幼的無神論的教育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麼相信科學,要麼迷信,科學能夠一站式發揮作用,徹底打破迷信。只要一個人有足夠多的科學認知水平,就能徹底與假知識、假理論絕緣。
  • 日媒:日本京大承認iPS論文造假 諾獎得主公開道歉
    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京都大學22日宣布,該校iPS細胞研究所助理教授山水康平去年2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類期刊上的有關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研究論文存在造假行為。據日本《讀賣新聞》1月23日報導,文中有11個圖表(包括6個主圖表和5個補充圖表)信息存在編造或篡改問題。據悉,山水康平已經承認了自己的不當行為,稱這麼做「是為了讓論文看上去更好看」。京大已經向相關出版社提出了撤掉論文的申請。京大iPS細胞研究所由最早製造出iPS細胞的山中伸彌教授擔任所長,是日本頂尖的iPS細胞研究基地。
  • 盤點那些曾 「抱團」領諾貝爾獎的得主
    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至今,諾貝爾獎和經濟學獎共頒發590次,共有908人(包括多次獲獎者)和27個組織獲得了諾貝爾獎。在諾貝爾獎得主中,共有5對夫妻、6對父子以及1對兄弟先後領受過這個國際大獎。對這些獲獎者而言,問鼎諾貝爾獎似乎已成為家族傳統。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諾貝爾獎得主謝爾登·格拉肖:過早分科不利於人才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謝爾登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 史上十大著名諾貝爾獎得主 12位華人得主無一上榜!
    諾貝爾獎是許多科學家最嚮往的獎項,也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由諾貝爾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開始使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基金,也就是那個發現科學家炸藥的人,主要頒發給在化學、醫學、生理學、物理學、文學和和平等領域表現卓越的個人或組織,以下是史上10位最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和人類生活。
  • 日本71歲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次日平靜上班,獲同事熱烈歡迎
    71歲的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日本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19名日本人,令人驚訝的是,在獲獎後,他任像往常一樣去公司上班,並受到了同事的熱烈歡迎。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是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在得知獲獎消息第二天上午接採訪,表示要向97歲高齡仍堅持科研的共同獲獎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古迪納夫學習,「只要還活著就要繼續研究」。吉野神情愉快地到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公司上班,受到了許多員工的鼓掌歡迎並獲贈花束。他笑著說:「大家的小孩想必都很開心吧。覺得爸爸的公司了不起!
  • 日本屢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為此,有必要對這些獲獎成果產生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重點關注日本高等教育在提升國家科技創新實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並從中汲取經驗。  日本所獲諾貝爾獎的主要特點  自1901年諾貝爾獎頒獎以來,日本共產生了23位自然科學領域的獲得者(含2名美籍日裔學者),是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前十個國家中唯一的亞洲國家。
  • 盤點諾貝爾獎的歷史,為何鄰國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比我們多呢
    由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主持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便建於1991年,耗資約104億日元。可以說,如果沒有這臺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前已述及,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