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20-12-05 虎嗅APP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


一、諾獎井噴的秘密


日本在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


可以說,這是諾貝爾獎領域獨特的「日本現象」。


日本取得諾獎情況


日本這麼頻繁拿獎,也各有解讀。


比如,有人說,日本科研人員能專心學術,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哪怕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實驗室,也能踏踏實實研究好一個課題,而不被社會誘惑所侵擾。


日本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在獲獎後,外界都以為他會各地做巡迴演講,搞講座,掙快錢的時候。


他卻留下一句「leave me alone」,繼續回到實驗室潛心做實驗。



有人說:日本人重視學前教育,從學齡前就教育孩子對大自然和周圍的一切保持好奇心,很多新奇的想法從小就紮根在了少年的心中。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曾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最愛自己動手製作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等;夏天則跑到樹林裡捉螢火蟲,去河裡撈魚,親身去感受四季的變遷,也就在此時對研究大自然有了興趣。



現實情況是,現代科學研究是件耗時、燒錢的事情。


日本諾獎井噴,更像是幾十年前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餘暉。


「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80年代日本國民收入倍增,相應的在教育科研等項目的經費投入也大幅提升。


在這個時代做學術的年輕人,接受了高質量的教育,不必為生計擔憂,重要科研成果的誕生也在情理之中。


但輝煌的背後,早已埋下巨大的危機。


二、「研究者就跟業務員一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歷著泡沫經濟的最鼎盛時期。


巨大的泡沫也外溢到科研領域:科研經費以每年10%~20%的增幅迅速增長。


可隨著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增長陷入長期停滯,研發投入也再無明顯增長。



2018年日本政府科研預算投入,只比2000年時增長了1.15倍。


而中國從2000年到2017年,增長10倍。


哪怕同樣是發達經濟體,美國增長1.8倍,韓國5倍。


在主要經濟體中,日本對於科研的預算投入最少,幾乎停滯不前。


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就對日本科研環境表達了不滿,「在日本,研究者就跟業務員一樣,根本沒有學術自由。」


無獨有偶,大隅良典也表示:在以前,日本大學有完善的講座經費制度,大家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課題,不被生計所困擾,現在的大學卻走進了效率優先的死胡同。


「有用」被迫成為科研人最為關心的事情,越是壓縮經費,就越不能自由選擇課題,沒有自由的想法,科學將不會取得進步。


但誰又能保證現在看似「沒用」的研究,在未來不會派上大用場呢?



三、願意讀博的人,越來越少


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日本,本來年輕人就少,留給年輕人專心做學術的崗位更是鳳毛麟角。


從日本大學教師的年齡來看,在1986年時,25歲~39歲的教師佔比有40%,而到了2016年卻下滑到只剩23.3%。隨著年輕教師減少,60歲以上的教師比例提高到了19%。


在新技術不斷誕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年輕人正處於體力、腦力的黃金時期,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此前多位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正是在他們30歲~40歲的黃金年齡獲得的。比如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就是在1985年他38歲時研製了「第一個可商用的鋰離子電池」。


更為悲觀的是,目前日本立志成為研究者的人數正在減少,日本文部科學省一項數據顯示,2003年時進入研究生院攻讀博士課程的學生超過1.8萬人,而在2018年降到不足1.5萬人。



日本國家電視臺NHK也公布了一項數據,對比了日、美、德、韓四國每100萬人的博士人數,日本排名倒數第一!


2008年時每100萬人有131人,而到了2017年僅有119人。


而在這10年間,日本人口總數減少了94萬人,也就是實際上博士人數減少了近10%。


為何主流發達國家的博士比例都在穩步上升,唯獨日本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


原因還是和博士生面臨的大環境迅速惡化有關。


1990年時,日本政府為了提高博士生人數,提出了培養1萬博士後的計劃,目的就是培養專業的高等人才。


但隨著經濟的衰落,日本大學等機構留給專業做學術的職位正在不斷減少。


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曾分享過自己在日本讀博的經歷。


他在博士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在系裡擔任助教,免全額學費,而且還能領到一份普通助教的工資,像他這樣幸運的人並沒有很多。


同屆學生幾十人,能免學費就很不錯了。



大部分人雖然是博士,但是還要繳納高昂的學費,生活費也靠家裡資助。


可想而知,讀博是多麼大的一個負擔。


四、還要看日本政府臉色


自安倍執政後,一門心思搞「安倍經濟學」,大幅壓縮科研投入。


2012年開始,科研預算經費削減了5%以上,並且近10年,大學的預算每年減少1%。


菅義偉上臺,這位此前被看作「過渡政府」的新首相第一板斧就砍向學術界。


菅義偉因拒絕任命日本學術會議所提名的6位推薦會員而引發外界爭議,被稱為「學術門」。


政府鐵腕幹預學術界,也引發了整個日本社會的不滿。


日本學術會議成立於1949年1月20日,主要目的就是為政府建言獻策,雖然是政府的智囊團,但一直保持著學術的獨立性,包括不再和日本軍國主義合作,民間稱其為「學者的國會」。


日本學術會議的門檻極高,210位會員都是來自日本文理工各個專業的領軍人物。以往入會資格由學會內部決定人選,再由政府做形式上的任命,也就是說政府並不幹預學術界的人事安排。


而新首相菅義偉卻不這樣認為,此次未被通過的6位會員,大都與菅義偉在很多觀點上不合。或是對自民黨修改憲法持有意見,亦或是在衝繩美軍基地問題上對政府不滿。


菅義偉此舉是1945年戰後日本首次出現首相干預學術界人事任免,可見如今的日本學術界已經失去了獨立發展的自主性。


一旦失去了獨立的研究精神,沒有了政府提供的經濟資助,日本諾獎得主口中的危機,也許即將會變成現實!


說到底,科學技術鑽研一方面需要人,一方面需要錢。


在錢的方面,歐美國家青年科研人員在研究具體項目時都能得到一筆可觀的啟動資金。


而根據日本國立大學法人的能力,除了極少數學校外,其他都無法獲得充足的啟動基金支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僅僅依靠基礎研究經費,根本無法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


比如在研究DNA序列方面,需要利用新一代測序儀進行全方位解析,這些高端的光學儀器需要研究所花大錢購買,造成研究經費大幅提升。


為節約支出,日本許多實驗室正在排除這些高端研究。


日本人口老齡化已成事實,這直接導致了年輕科研人員數量的急劇下降,也導致日本研究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惡化。


在國內某論壇,一位在日本北海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他所在的博士研究所,共有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博士生若干名,而這些博士生一個來自孟加拉國,一個來自阿富汗,一個來自中國,而日本的博士生一名也沒有。


他樓下的一個研究所因為教授突發疾病去世,手下又沒有副教授或講師,在處理完教授的葬禮之後,這個研究所只能賣掉設備,閉門謝客了。


當然,日本已經發生的,並不代表只有日本才會經歷。


更多國家需要引以為鑑。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日本人又得諾貝爾獎了,奇怪嗎?
    至此,包括Tasuku Honjo在內,已經有26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其中,自2000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6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不含日裔美籍科學家)。 18年,16人。這個數字著實驚人。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日本人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呢?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又到了一年一次的諾貝爾獎季,幾乎所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關注有哪些人獲得,哪些國家的人獲得,哪個大學或者研究所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和文學獎有太多的政治因素,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是認為比較權威的,所以特別受到關注。
  • 日本人再次獲得諾貝爾獎!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沒錯,又是日本人獲諾貝爾獎。 從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28人,共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為什麼日本人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有兩個徐靜波,都是中日問題專家,都住上海,祖籍都是浙江,一個是復旦大學教授,主編有知名的「巖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全十卷)。另一個是亞洲通訊社社長,日本電視臺、東京電視臺、鳳凰衛視等的著名時政評論員,著有《日本人的活法》《日本人的做法》。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量子力學之稱的潘建偉院士可能得諾貝爾獎嗎?
    大家認為量子力學之父潘建偉院士兩年之內會得諾貝爾獎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是潘建偉並不能稱之為「量子力學之父"或者"量子之父"!如果非得要給他加上一個的話,或許"量子加密應用之父"倒是名副其實!二、潘院士兩年之內能得諾貝爾獎嗎?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諾貝爾獎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兩個類別中,前者獲獎概率相對比較高一些,但並不是說應用科學領域就不會得獎!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獎,以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據日本媒體報導,本庶佑系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現年76歲的本庶佑為治療癌症造新藥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得知了自己獲獎的消息。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另一位是根岸英一,2010年化學獎得主,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他是日本人。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當時長春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的所謂「首都」,被稱為「新京」。這兩位在世界上當然不會被認作中國科學家,只有很關注細節的人才會注意到他們出生於中國。綜上所述,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3人,以其他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有6人,合計是9個人。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為人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獎項,19年前,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就在昨天(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制的貢獻,探客和普通網友一樣,對這種成就的直觀認識只有一個——攻克癌症。截止目前,已有25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2名美籍日裔獲獎),基本與美歐以色列四足鼎力。日本當之無愧是亞洲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承認這個事實畢竟比較苦澀,儘管莫言和屠呦呦的獲獎讓中國大陸實現「從無到有」,但與日本相比,還是沒法相比啊。
  • 盤點諾貝爾獎的歷史,為何鄰國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比我們多呢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 如何打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03 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出現,諾獎的年齡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呢? 因為這個產品後面還隱藏著一個規律: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這個三角就是:新理論+顛覆性+被驗證。 大部分時候,諾貝爾獎的頒發對象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
  • 世界頂尖科學家將聚上海,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比起日本更看好中國
    論壇將邀請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其中包括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此次論壇集結人類最強大腦組合和思想領袖戰隊,將縱論科學發展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係,探討科技的巔峰與未來的極限。與會科學家還包括兩位今年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 日本屢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2000年以來,日本共有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獲獎總數居世界第二。對此,國內有觀點認為,這得益於日本政府2001年出臺的「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但從成果的產出時間看,有16人在21世紀前就已經完成了獲獎的成果,在時間上和該計劃沒有直接關係。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當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獎後,有一些人才意識到屠呦呦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業內人士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