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2021-01-08 觀點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

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但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大部分的獲獎者都是移民。如果只算在本國接受教育的,那麼美國有24名諾貝爾獲得者,而日本也有18名獲得者。縱觀全球,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的「種子選手」!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訝,為什麼這個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的世界級獎項,日本人就能輕而易舉呢?

2001年日本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大半,日本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真的是他們更聰明嗎,還是政府有什麼秘密武器?

透過日本獲諾貝爾獎這件事,我們或許能從中學習一二。

一:社會精神的體現

頻頻獲獎的日本人,除了是因為科學家文學家等的勤奮工作,十年如一日的專研之外,整個日本社會對於科學文化也是非常重視的。

經常去日本旅遊的遊客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紙幣上面的圖案?

裡面都是一些人物頭像,很多國家的紙幣,一般都是印著開國之父或功臣或者國家的著名景點。但是日本就很不一樣。

野口英世——1000元

野口英世是日本著名的生物學家。他的碑文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源氏物語》的繪卷——2000元

《源氏物語》作者為女作家紫式部,是日本最著名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樋口一葉——5000元

她是十九世紀日本著名的平民作家,是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更是日本捍衛女權的先驅。以女性人物做紙幣頭像的人物,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有的。

福澤渝吉-一萬元

福澤諭吉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明治三傑之一。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應慶大學的創辦者。

紙幣上的人物圖像,每日都在過敏的日常生活中流轉,這意味著最隆重,最高的崇敬。日本人對於文化科技知識是敬畏而敬重的。

不僅如此,日本的科研投入甚至比美國都高!

2001,日本就明確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

2016年,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日本政府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佔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發投資佔GDP的比例達到1%(日本政府5年研發投資約合1.45萬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也決決不止有足夠的科研經費這麼簡單。

二:獨立自由、有尊嚴的科研環境

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大學的老師除了是老師,同時也是研究員,科學家。屬於研究型大學,以科研帶動教學,而不是教學型學校,所以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來自不同的大學。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即使高校老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也不會因此降級或者丟了工作之類的。政府更是給予很高的自由度,不會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評價,更是不會干擾科研的進程。獨立自主和不受幹擾的環境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重要。

科學家們可以安心的進行科研,文學家也可以長期潛心從事文學創作。

同時,日本的大學老師的職業社會評價和工資待遇都非常高,足以讓他們專心教學和研究。

日本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日本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的職業威望僅次於法官、律師,位居第二位,更是遠遠高於企業高管、公務員和演員。

而在收入上,根據以往的調查,2008年日本教授的平均工資約1122萬日元(折合人民幣90萬元),遠遠超過了公務員的薪資663萬日元。

二、國民教育的成果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談及自己為何走上科學之路時,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科學研究需要持續不斷的好奇心,而培養這種好奇心的最佳時期就是在孩童時期。

仔細觀察日本的幼兒教育,我們會看到大量的與大自然相關的課程設計,充分的因地制宜。日本的國民教育強調兒童親近自然,課程設計和當地地理環境相呼應。所以日本的中小學老師有極大的自由度。

「日本理論界傾向於強調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實際上教師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開展課程設計和教學探究的空間也較大。」

教育出了學校之外,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和國內不一樣的是,中國的家庭會更加側重孩子的物質需求,而缺乏對孩子精神需求上的重視。

在生活上,國內家長習慣包辦一切,孩子逐漸成長便失去了獨立性,而在日本則側重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日本的學生考上大學之後,如果生活費還需要向父母要,就會遭到同學的恥笑。所以每一位大學生都要去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諾貝爾獲得者小柴昌俊考上東京大學後,第一學期物理全班級倒數第一,就是過度做家教的結果。

三、極致的民族性格

國家社會的支持、科研環境、國民教育等種種因素,將日本的科研推向了世界數一數二的地位,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帶著這種民族性格的個體。

最近國內一直在討論「晶片」技術,這個高新科技產業涉及的十大設備生產商中,日本企業佔了一半,而美國也不過只有4家。

其實日本一直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體系,但是他們同時又保持著無敵謙虛的態度,認為自己做到還不夠,依舊需要向世界學習。

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日本人才能不斷的推陳出新。再加上日本科學家始終如一的工匠精神,是他們能在很多領域迅速追趕歐美發達國家甚至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源於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故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對此,我們越焦躁,估計越不會有好的結果。 整天喊口號,那樣肯定再神武的領導也叫不來一個諾貝爾獎的!

因此,還是好好紮實做科研吧,要不然真的會被甩得越來越遠。

相關焦點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獎,以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據日本媒體報導,本庶佑系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現年76歲的本庶佑為治療癌症造新藥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得知了自己獲獎的消息。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日本計劃50年奪30個諾貝爾獎,以為是吹牛,結果18年獲18個,為何
    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日本人曾經吹下的一個牛。大家還記得屠呦呦拿諾貝爾獎時,全國人民刷屏的那股狂熱興奮勁兒嗎?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在01的時候全國只有9位諾獎得主,所以當年日本內閣出席了一個政策——「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總結起來一句話: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諾貝爾獎,是如今全球最權威的國際獎項之一,一般是用來獎勵在各個領域對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目前諾貝爾獎有6個領域,分別是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18年18個諾貝爾獎,原來都是因為日本紙幣設計的好?
    「50年內30個諾貝爾獎!」 如今18年過去 日本早已步步為營 輕鬆斬獲18個獎項 到底是什麼催生出這樣的科技文化強國?
  • 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
  • 日本人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截止到2017年日本的研發經費佔比已經高達3.22%,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大陸研發經費規模雖然世界第二,但研發佔比要比日本低得多,只有2.18%。 2001年,日本更是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勢要將日本打造成引領世界的科技強國。 除了研發經費與規劃上的重視,日本對科技、知識的尊重還表現在錢上。 日本的錢幣上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印的不是元首或者開國元勳,而是知識分子。
  • 日本刀!日本18年18諾獎
    十月一日,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獎揭曉,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得醫學獎。可以說,諾貝爾獎項是全球最重要的獎項,用來獎勵對人類有突出貢獻的人,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耀,獲獎者的多少間接地衡量著一個國家科技實力。
  • 日本政府喊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自從日美兩國籤訂《廣場協議》之後,也使日本的經濟一蹶不振,而這也讓許多人覺得日本不行了,已經衰落了,然而日本的衰落一直都是說說而已。2001年日本政府喊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已經拿了19個,而這才是真實的日本。
  • 日本人再次獲得諾貝爾獎!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沒錯,又是日本人獲諾貝爾獎。 從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28人,共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以下,擬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嘗試考察一下導致日本在21 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的可能原因。 討論21世紀初期日本諾獎井噴現象,不得不觸及日本政府提出的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之計劃。如眾所知,1995 年,日本國會通過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法律——《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口號,並將其作為基本國策。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又得諾貝爾獎了,奇怪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穹天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的James P. Allison以及日本的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卓越貢獻。至此,包括Tasuku Honjo在內,已經有26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
  • 日本狂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實現了嗎?
    日本在2001年3月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百年諾貝爾慶典後,日本政府重申了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這一舉動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日本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 19年前,日本曾放出豪言: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了幾個
    引子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很厲害的國家,當初以彈丸之地就敢進攻我們,當然最後結果是他們輸了。雖然對方的擴張之路失敗了,但是在科技方面讓日本還是不能小看的。在19年前,日本甚至還豪氣地說過,要在50年的時間裡面,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那麼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拿到過幾個了呢?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
  • 43歲日本學渣,實驗失誤卻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逆襲了
    但是在日本,就有這樣一位平平無奇的大叔,一覺睡醒,突然之間拿到了一個諾貝爾獎。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就是田中耕一,這一年的田中43歲。出乎意料的獲獎者在日本,有一種奇特的文化,叫做獎金文化。也可以這樣說,當每年諾貝爾獎公布之前,媒體都會列出一份可能的人選名單,並派記者前往這些人家中,一旦公布,立刻開始採訪。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公布,卻讓這些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