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點團隊原創
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但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大部分的獲獎者都是移民。如果只算在本國接受教育的,那麼美國有24名諾貝爾獲得者,而日本也有18名獲得者。縱觀全球,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的「種子選手」!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訝,為什麼這個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的世界級獎項,日本人就能輕而易舉呢?
2001年日本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大半,日本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真的是他們更聰明嗎,還是政府有什麼秘密武器?
透過日本獲諾貝爾獎這件事,我們或許能從中學習一二。
一:社會精神的體現
頻頻獲獎的日本人,除了是因為科學家文學家等的勤奮工作,十年如一日的專研之外,整個日本社會對於科學文化也是非常重視的。
經常去日本旅遊的遊客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紙幣上面的圖案?
裡面都是一些人物頭像,很多國家的紙幣,一般都是印著開國之父或功臣或者國家的著名景點。但是日本就很不一樣。
野口英世——1000元
野口英世是日本著名的生物學家。他的碑文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源氏物語》的繪卷——2000元
《源氏物語》作者為女作家紫式部,是日本最著名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樋口一葉——5000元
她是十九世紀日本著名的平民作家,是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更是日本捍衛女權的先驅。以女性人物做紙幣頭像的人物,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有的。
福澤渝吉-一萬元
福澤諭吉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明治三傑之一。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應慶大學的創辦者。
紙幣上的人物圖像,每日都在過敏的日常生活中流轉,這意味著最隆重,最高的崇敬。日本人對於文化科技知識是敬畏而敬重的。
不僅如此,日本的科研投入甚至比美國都高!
2001,日本就明確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
2016年,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日本政府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佔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發投資佔GDP的比例達到1%(日本政府5年研發投資約合1.45萬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也決決不止有足夠的科研經費這麼簡單。
二:獨立自由、有尊嚴的科研環境
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大學的老師除了是老師,同時也是研究員,科學家。屬於研究型大學,以科研帶動教學,而不是教學型學校,所以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來自不同的大學。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即使高校老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也不會因此降級或者丟了工作之類的。政府更是給予很高的自由度,不會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評價,更是不會干擾科研的進程。獨立自主和不受幹擾的環境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重要。
科學家們可以安心的進行科研,文學家也可以長期潛心從事文學創作。
同時,日本的大學老師的職業社會評價和工資待遇都非常高,足以讓他們專心教學和研究。
日本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日本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的職業威望僅次於法官、律師,位居第二位,更是遠遠高於企業高管、公務員和演員。
而在收入上,根據以往的調查,2008年日本教授的平均工資約1122萬日元(折合人民幣90萬元),遠遠超過了公務員的薪資663萬日元。
二、國民教育的成果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談及自己為何走上科學之路時,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科學研究需要持續不斷的好奇心,而培養這種好奇心的最佳時期就是在孩童時期。
仔細觀察日本的幼兒教育,我們會看到大量的與大自然相關的課程設計,充分的因地制宜。日本的國民教育強調兒童親近自然,課程設計和當地地理環境相呼應。所以日本的中小學老師有極大的自由度。
「日本理論界傾向於強調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實際上教師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開展課程設計和教學探究的空間也較大。」
教育出了學校之外,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和國內不一樣的是,中國的家庭會更加側重孩子的物質需求,而缺乏對孩子精神需求上的重視。
在生活上,國內家長習慣包辦一切,孩子逐漸成長便失去了獨立性,而在日本則側重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日本的學生考上大學之後,如果生活費還需要向父母要,就會遭到同學的恥笑。所以每一位大學生都要去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諾貝爾獲得者小柴昌俊考上東京大學後,第一學期物理全班級倒數第一,就是過度做家教的結果。
三、極致的民族性格
國家社會的支持、科研環境、國民教育等種種因素,將日本的科研推向了世界數一數二的地位,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帶著這種民族性格的個體。
最近國內一直在討論「晶片」技術,這個高新科技產業涉及的十大設備生產商中,日本企業佔了一半,而美國也不過只有4家。
其實日本一直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體系,但是他們同時又保持著無敵謙虛的態度,認為自己做到還不夠,依舊需要向世界學習。
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日本人才能不斷的推陳出新。再加上日本科學家始終如一的工匠精神,是他們能在很多領域迅速追趕歐美發達國家甚至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源於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故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對此,我們越焦躁,估計越不會有好的結果。 整天喊口號,那樣肯定再神武的領導也叫不來一個諾貝爾獎的!
因此,還是好好紮實做科研吧,要不然真的會被甩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