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金戈鐵馬鎮南關

2020-11-2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晚清抗擊殖民侵略的戰役中,打勝仗的並不算多,抗擊法國侵略的鎮南關大捷是代表性一役。在鎮南關大戰中,清軍將士英勇不屈、浴血奮戰,表現出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這場勝仗中,一位老將打出了守護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英雄本色。他,就是馮子材。

「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這是《清史稿》中對馮子材的一段評價,寥寥數語,讓人感受到他的剛正不阿和家國情懷。

1883年,法軍向清軍發起進攻,挑起中法戰爭。1885年,面對嚴峻形勢,曾任廣西提督的近70歲老將馮子材奉命以幫辦廣西軍務的名義,率兩個兒子及部眾奔赴鎮南關,擔當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

馮子材首先相度地勢,「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備險奧,乃令築長牆,率所部扼守」,在鎮南關前東西兩道山嶺間修築長牆,集中部隊,進行防守。1885年3月23日,當法軍拖著大炮,氣勢洶洶來攻關時,馮子材對將士們振臂高呼:「法軍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在主帥的帶領下,將士的愛國熱情被充分激發,奮不顧身,英勇抗敵,借著新修的關隘,阻擊了法軍第一輪炮火襲擊。次日清晨,法軍再次來襲,馮子材身著短衣,腳穿草鞋,持矛衝出,撲向法軍,身後緊跟著他的兩個兒子,也仗矛衝鋒。在馮子材的感召下,「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鬥。關外遊勇客民亦助戰,斬法將數十人,追至關外二十裡而還」。在這次作戰中,不只是清軍奮勇殺敵,鎮南關百姓也拿起武器,保家衛國。鎮南關之戰取得勝利,法軍倉皇逃走。

隨後,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佔領的諒山等地被陸續奪回,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失敗的消息傳回法國,引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挑起對中國侵略戰爭的茹費裡內閣因此倒臺。

戰場之上,馮子材沉著應戰,指揮有方,在充分發揮軍事才能的同時,還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展現出捨己為國的高尚情操。戰場之外,馮子材清正廉潔,賞罰分明,從嚴治軍,所帶將士眾志成城,令行禁止,如此才能取得鎮南關大捷。在民族危亡之際,馮子材以近70歲高齡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馳赴沙場,精忠報國,其展現出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稱頌。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9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馮子材:金戈鐵馬鎮南關(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
    在晚清抗擊殖民侵略的戰役中,打勝仗的並不算多,抗擊法國侵略的鎮南關大捷是代表性一役。在鎮南關大戰中,清軍將士英勇不屈、浴血奮戰,表現出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這場勝仗中,一位老將打出了守護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英雄本色。他,就是馮子材。  「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
  • 《馮子材》再現鎮南關大捷
    原標題:《馮子材》再現鎮南關大捷   出演這樣一個民族英雄,是我演藝生涯中又一次挑戰。我找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清史專家,從宏觀上了解清朝人、清朝的官吏、武將的生活,然後再一步一步靠近馮子材。   京華時報訊(記者許青紅)電視劇《馮子材》前天在京舉辦啟動發布會,導演丁黑攜眾主演到場。該劇講述了民族英雄馮子材抵禦外辱的故事,並再現「鎮南關大捷」。馬少驊飾演馮子材直言壓力大。 京華時報記者 吳平 攝 (來源:京華時報)
  • 再現「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開機
    (原標題:再現「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開機) 大型愛國主義題材電視劇
  • 風雨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的臨終哀嘆
    ——彭玉麟《羊城軍中有感》在這首詩中,彭玉麟提到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的老將馮子材。馮子材(1818——1903),字南幹,號萃亭,廣西欽州人,自幼父母雙亡,和祖母相依為命。十五歲那年,祖母也離他而去,馮子材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 馮子材與鎮南關大捷:保家衛國 後輩景仰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順彬「百年痛史溼戰衣,千堆忠骨掩萃旗;萬裡危城風飄絮,烽火南關存一息……」10月26日,廣西欽州市群眾藝術館排練廳,館長陳懿正帶領演員排練紀念馮子材的歌曲
  • 老將馮子材為什麼能夠取得鎮南關大捷?
    老將馮子材為什麼能夠取得鎮南關大捷?中國歷史自近代以來就轉折不斷,因為閉關鎖國,被西方列強的槍炮打開國門之後,晚清的政府可謂是備受屈辱。但其實如果大家仔細研讀歷史就會發現,到那時的清政府朝廷中中還是有很多忠臣良將的,例如馮子材。可以說是這些英雄人物才支撐起了清政府最後的輝煌,如果沒有那些民族脊梁,清政府早都支撐不下去了!老將馮子材為什麼能夠取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曾任晚清提督,雖說出身貧寒但非常有風骨。在非常看重出身的清朝滿人軍隊裡,馮子材是一步步從自底層靠著戰功走出來的,可以說是非常不易的。
  • 晚清抗法名將「馮子材」,如何贏得鎮南關大捷?
    大家好,我是歷史老編,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晚清民族英雄、抗法老將馮子材。 馮子材與他的萃軍 經過幾天幾夜的行軍後,馮子材終於趕到了鎮南關前線,可是當時鎮南關早已被法軍攻克
  • 老當益壯馮子材,鎮南關大敗侵略者,盡顯中國軍隊神威
    說到歷史上中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鎮南關大捷卻是載入史冊的。說到鎮南關大捷,卻不能不說老將馮子材。他領導中國軍隊,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國侵略軍,盡顯中國軍隊的神威。他很鬱悶,光緒八年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回歸故裡,馮子材真正顯示愛國英雄、民族英雄本色的是在中法戰爭中,老當益壯,智勇雙全,一戰而取得鎮南關大捷,舉國振奮。
  • 常敗將軍馮子材為何能取得鎮南關大捷?
    1884年,法國將在越南的戰火燒到中國西南邊境,並一度攻破鎮南關,將關口焚毀的同時還立下一塊牌子,上面寫道:「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復存在了」。法國侵略者這種野蠻、罪惡行徑激起了中國軍民的強烈不滿,也堅定國內主戰派對法國作戰的決心。1885年3月,馮子材率領廣西軍民奮勇殺敵,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並一度收復涼山和文淵。
  • 「鎮南關大捷」前,張之洞為何舉薦向來政見不合的馮子材?
    在中法戰爭之初,清兵依然是節節敗退,直到馮子材出現才扭轉了戰局。馮子材締造的「鎮南關大捷」在中法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馮子材的出現,中法戰爭還真指不定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當馮子材率軍到達廣西時,諒山已經失守,他急忙趕到鎮南關進行支援,結果,潘鼎新卻說「戰時不到,守關無需「萃軍」。這是在責備馮子材來的晚。馮子材自討沒趣,只好帶兵返回。可沒想到,離開八天之後鎮南關就失守了,更想不到的是,潘鼎新為了推卸責任,竟然將罪名加到馮子材頭上,他給朝廷的奏報中說「飛催不至,掣肘萬分」。
  • 「鎮南關大捷」前,張之洞為何舉薦向來政見不合的馮子材?
    在中法戰爭之初,清兵依然是節節敗退,直到馮子材出現才扭轉了戰局。馮子材締造的「鎮南關大捷」在中法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馮子材的出現,中法戰爭還真指不定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可是,1881年,因為張佩綸等人的排擠和彈劾,馮子材被迫告病還鄉  馮子材和張之洞並沒有什麼接觸,但是,張之洞在當時和清流派張佩綸、張樹生、徐延旭等人關係十分密切,因此,他也對馮子材多有不滿。
  • ——紀念馮子材統帥的鎮南關大捷130周年
    130年前,晚清一代名將馮子材率軍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前隘,浴血奮戰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一舉殲滅法軍,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馮子材統率的鎮南關大捷是欽州人民的勝利,是欽州人民的榮光,更是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光!
  • 鎮南關大捷:民族英雄馮子材63歲高齡毅然出徵,奪回被侵佔土地!
    中法戰爭的勝利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清末名將、抗法英雄、民族脊梁——馮子材。而這一戰就是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馮子材的童年是苦難的,祖上世居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圩。在清朝乾隆年間,沙頭圩遭受水災,馮子材的祖父便遷到欽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 114年前的今天,為清朝徵戰一生獲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材老死軍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14年前的今天,為清朝徵戰一生,贏得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材老死軍營【因天地會參軍的中年人】1818年,馮子材出生於今廣西欽州,自幼父母雙亡,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孤苦伶仃。30歲時,外出做生意,被天地會劫持。
  • 光緒賜給馮子材一本書,看過之後,馮子材羞愧萬分!
    馮子材,晚晴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在鎮南關一戰中擊敗法蘭西軍隊,為中國贏得近代以來反對西方列強侵略的第一次勝利,揚我中華國威。為了肯定他的偉大功績,大清皇帝光緒賞賜給馮子材一本書,並讓他好好研讀,領會其中之內容。
  •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馮子材與鎮南關大捷:保家...
    「百年痛史溼戰衣,千堆忠骨掩萃旗;萬裡危城風飄絮,烽火南關存一息……」10月26日,廣西欽州市群眾藝術館排練廳,館長陳懿正帶領演員排練紀念馮子材的歌曲《馮子材·南關令》。  1884年,法國侵略軍悍然對廣西鎮南關發動攻擊。早已解甲退隱、年屆七十的馮子材臨危受命,出任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前敵元帥。
  • 馮子材大敗番鬼佬
    他臨時在家鄉招募了僮漢族壯士十營,帶著他的兒子,抬著一副棺材,來到南關要和番鬼佬拼個死活。這天,沿途老百姓看見馮子材抬棺材上陣,沒有不感動得掉淚的。大家拿起斧頭、柴刀,紛紛加入他的隊伍。這個跟馮子材走,那個也跟馮子材走。你跟我也跟,一下子沿途都是人啦,隊伍越拉越長,簡直數不清有多少人囉!
  • 清軍真的很弱嗎,那為何馮子材可以取得鎮南關大捷,問題在哪裡?
    清軍真的很弱嗎,那為何馮子材可以取得鎮南關大捷,問題在哪裡?1885年清軍在馮子材的帶領下,於廣西鎮南關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法國內閣因此而倒臺。這應該是清軍最後的輝煌,用大刀擊敗法軍,事實證明決定勝負的不只是武器。
  • 別再被騙了,常敗將軍馮子材真的是靠白刃戰取得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可以說是逢戰必敗,經常被太平軍追著打,從兩次六合戰敗到兩次江南大營失守,再到小山戰役中所部五千軍隊僅有三百人能逃離戰場,馮子材對太平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此,說他是常敗將軍是再適合不過了。
  • 欽州的馮子材舊居
    馮子材舊居位於廣西欽州市的沙埠鎮白水塘區內,他是建於1875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馮子材舊居呈院落式的布局,坐北朝南,共有3排9座27間房,均為抬梁式磚木結構。劉永福、馮子材舊居均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築群,具有簡樸典雅的藝術特色。馮子材(1818~1903),清末抗法名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人。1885年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在鎮南關(今友誼關)「短衣草履,佩刀督隊」,浴血奮戰,法軍大敗,乘勝追擊至越南文淵、諒山等地,殲法軍1000多人,史稱「鎮南關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