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讓我們輕鬆養水,快樂養魚!
一位魚友提出問題,說是我們飼養的金魚或者孔雀魚等品種,到底它們都適合多少高度的水位?
是不是小魚苗如果水位過深的話,水壓會對其身形造成影響,不同品種觀賞魚的亞成魚和成年魚,飼養水位我們又該如何去判斷呢?
大致水位高低還是有個判斷標準的,這個標準,成品魚缸已經早就定出來了
很多新魚友似乎都不明白,我們要根據魚缸的大小來選魚,其實這是個本來就應該考慮到的常識性問題。
20釐米的羅漢魚不可能被飼養在30釐米長的魚缸裡,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
所以說,很多標準水族箱的高度,早就已經為我們設計好了。
所謂的標準魚缸,一定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直角形魚缸,長寬高都是有一定比例的。
比如說我的魚缸,都是80釐米長、40釐米寬、40釐米高的,這樣的魚缸其實是屬於中小型魚缸,並不能算是中大型魚缸,因此比較適合的觀賞魚,應該是些中小型觀賞魚,由於魚缸的過濾也不是很強大,本身也不適合飼養比較兇猛的一些中大型慈鯛科觀賞魚。
虎皮、迷你、雜鯛、孔雀魚,再大一點的七彩和燕魚,在這樣的魚缸裡飼養,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擔心什麼水位高低的問題,這個高度完全合適。
再比如說,比較大型的標準魚缸,你像是一米五長度的,一般的寬度和高度都在五、六十釐米左右,這樣的大型魚缸,就比較適合飼養一些攝食兇猛的大型觀賞魚了,龍魚、魟魚、錦鯉、鴨嘴、鱷雀鱔、地圖、金剛鸚鵡魚之類的了。
而其他的小型魚缸,就是比較適合飼養燈科魚、鬥魚、孔雀魚之類的小型觀賞魚,那個高度絕對會適應它們的,多麼簡單的問題?
不根據魚缸選魚,隨意飼養,很多觀賞魚並不會適應水位高,我們也未必能養好
換而言之,如果把小型魚飼養在高度在七八十的魚缸裡,它們浮到水面遊動或者攝食,就會顯得很吃力,而且魚缸下部比較容易缺氧,大型魚如果放置在小型魚缸裡那就更不用說了。
而一些比例比較失調的魚缸,比如說我經常提到的圓柱形魚缸,長、寬很窄,高度較高的魚缸,不但是我們清理起來非常的麻煩,大部分都會牽扯到一個觀賞魚不能夠正常遊動,或者在魚缸底部大量缺氧的現象。
不用說什麼金魚,即使用上述的魚缸飼養草金魚、錦鯉或者鸚鵡魚,我們經常發現,觀賞魚會不時的聚集到魚缸的水面吞咽空氣,即使是魚缸裡有循環過濾或者氧氣,這個道理我早就說過了,水位越深,不但是壓力越大,而且溶氧量越低。
小魚苗當然不適合較深水位,雖然可能我們並未發現問題
包括了養魚老道前些日子繁殖的蝶尾魚苗還有近期繁殖的孔雀魚苗,它們都是生活在水深接近40釐米的魚缸裡,這是因為我們自家繁殖點玩玩,無所謂什麼品相和畸形,雖然說這些現象並未出現,但是大量繁殖時,還是會有畸形的情況。
我也只能說,在我這裡是碰巧了而已,再者孔雀魚苗和金魚苗還是不太一樣的,它們大部分是在水面活動,而且本身就出生在水位接近40釐米高度的魚缸裡,所以不會有什麼問題。
對於大量繁殖的金魚苗來說,水位的高度最好都不要超過20釐米,飼養的高度不要超過30釐米為好。
這樣的水位,金魚苗無論從攝食、遊動、溶氧量、見光率、水壓等各方面去考慮,都是有益無害的,其他魚苗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在繁殖期和育苗期,魚缸的水位都不易過高,包括了七彩、燕魚等很多觀賞魚品種。
大部分傳統金魚適合的水位就是30釐米左右,尤其是盆養魚
而對於很多傳統金魚來說,最適合的水位高一般都會定在30釐米左右,由於金魚的品種和體型等問題,可能會有所偏差,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金魚的正常巡遊狀態和個體的大小,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真正能夠決定觀賞魚飼養水位高低的其實是觀賞魚自己,還有我們的觀察力。
比如說我飼養的蝶尾和鎏金,很多魚友都在詢問,那個魚缸的水位高是多少,其實總高度是30釐米,目前也就是25釐米左右,按理說,高度應該是絕對合適。
但是,我們要依據不同的季節,觀賞魚的不同姿態和現狀,稍微的予以調整,這些問題不是我們在那裡瞎猜測的,而是需要觀賞魚來告訴你。
觀賞魚在每次攝食完畢後,沒有出現大幅度漂浮水面不能潛水遊動的現象,那麼這就算是水位基本正常。
無論它是什麼原因,只要是大面積的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適度的降低一下水位,否則的話它們就有可能失漂,包括了金魚身形很正的漂浮在水面,也就是說它並沒有出現翻肚或者側躺的現象,但是它們的背鰭或者背部已經明顯高出水面了,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
時間再長一點,它們的背鰭就會紅血絲或者潰爛了,如果陽光夠足,很快這種現象就會出現,那麼,我們就要從投餵量和水位高低上去尋找平衡點了。
水位高低會決定觀賞魚的膽量
再一個就是,即使是平時,觀賞魚不進食、正常巡遊的時候,它們根本就不敢起水遊動,要麼是距離水面太近,容易引起慌張,要麼是距離水面太遠,壓力過大,它們也懶得遊動,即使上到水面攝食,也是偷偷摸摸,比如說龍魚和七彩,正好是一反一正兩個例子。
這樣就會造成觀賞魚的魚鰭,長期拖拉在缸底或者經常觸碰缸壁,什麼痘瘡病紅血絲都會出現,想要治療就不太容易了。
包括了魚缸過窄或者高度過低,比如說,我們把一條20釐米的泰獅金魚,塞在一個高度只有20釐米的魚缸裡,它們根本遊不開。
藍壽金魚也是如此,兩三年以上的藍壽,如果遭遇到失漂的,往下遊動很費勁的,那麼我們就要淺水靜養一段時間,高度和時間長短自行掌握,實在是恢復不了的,只能淘汰。
而對於個體較大的藍壽,虎背熊腰的,狀態和身形都比較正常,即使它趴在魚缸裡,背鰭都要高出水面了,那麼我們傻嗎,不知道去把魚缸水位抬起來嗎,不知道讓自己的觀賞魚有個合理的遊動空間?
所以說,我們是要根據這些觀賞魚的不同反應,和它們在整個魚缸裡的正常巡遊姿態,來對於飼養觀賞魚的水位做以調整的。
我們自己定的標準未必是觀賞魚需要的標準,說句不好聽的話:
每一種觀賞魚,甚至於每一種觀賞魚不同的年齡段,都有它們對於魚缸水位要求的不同標準,這些東西全靠我們主人平時自己認真去觀察,不是靠什麼人云亦云的。
這其中還會牽扯到水流和氧氣量的問題呢,很多魚友飼養的金魚,已經被氧氣和水泵水流衝擊的東倒西歪了,自己還在那裡嚷嚷著:看,我的魚缸水質真好啊,這才是空去魚缸呢。
最後魚都死了,留下一缸好水你喝啊?
真正能夠告訴你魚缸水位、水流是否合適的,不是別人,而是你魚缸裡飼養的那群魚。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