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餐廚垃圾處理廠
自2013年寧波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我市將世界銀行合作項目作為平臺,以制度創新為筆,以條例法規為硯,精耕細作、聚力同行,在整個「十三五」建設時期收穫了累累碩果。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全市城鎮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100%,資源化利用率88.6%,無害化處置率100%,城鄉生活垃圾總量增長率為-2.82%,持續實現負增長。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也與日俱增:至2020年底,全大市近2500個小區的150餘萬戶家庭參與垃圾分類,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學校垃圾分類覆蓋率均達到100%。
2018年以來,寧波市在全國46個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城市的多次季度考核中,名次均位列前三,並被省政府評為「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優秀設區市」。根據市統計局於近期組織開展的垃圾分類滿意度調查,全市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從35.7%提高至98.9%,垃圾分類滿意率達到94.3%。
-全民參與共同締造
垃圾分類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並非孤軍奮戰就能實現。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各區縣(市)政府以及35個市直主要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並組織了市分類辦進行「實體化集中辦公」。
按照設計部署,市、區、街道三級政府部門或單位各有側重、各司其職,形成了以寧波市分類辦為載體,生活垃圾分類指導中心為中樞,各街道、社區、督導員為活動主體,社區、小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完整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
全市各級政府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分類」的原則,加強聯動、共同締造,在制止餐飲浪費、減少過度包裝、限塑禁速等領域發揮巨大作用;街道、社區通過網格化管理的治理模式,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到每一戶居民,實現了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這樣一種由政府主導、各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的模式,全面且系統地整合了資源,最大限度調動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譜寫出了一首動人的垃圾分類「協奏曲」。
「垃圾去哪兒了」公益環保考察活動
-全程分類設施爭速
利用世界銀行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理念,我市率先引入了循環經濟概念,對寧波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收集轉運、終端分類處置等每一環節進行了科學的、完整的、體系化的設計,一次性形成了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分類垃圾桶及垃圾袋發放、四分類體系建設、垃圾收集車輛配置、垃圾分類轉運站建設、分類處置等在內的一套完整體系,基本實現了垃圾分類、循環利用的完整閉環。
「十三五」期間,我市啟動中心城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建設兩年行動,改造垃圾桶分類投放點位9600多個,新改建垃圾房800多座。同時,中心城區6座中大型分類轉運站加速建設並如期投運,取代了曾經22座小型轉運站,讓生活垃圾轉運更為流暢、環保。
在建設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方面,我市已形成以焚燒處理為主、生化處理為輔、衛生填埋為應急、就地處置為補充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截至目前,各區縣(市)均已建成兩種及以上生活垃圾處置設施。據預計,到2020年底,我市將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屆時全寧波將擁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共14座,其中焚燒廠8座、餐廚(廚餘)廠6座,分散式就地處置設施(餐廚、廚餘垃圾就地處理機、陽光堆肥房)共計250餘處,總處理能力可達470噸/日。
-制度引路條例護航
作為率先提出「以法治引領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城市之一,寧波利用世行項目開展垃圾收費機制研究,一套垃圾處理全成本覆蓋、計量收費的機制初見雛形,為我市下階段制定垃圾分類收費機制提供了基礎。2019年10月,《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同樣為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為垃圾分類收費和垃圾分類獎懲提供了法律依據。
伴隨著條例的起草與制定,政府及相關部門同步研究條例配套制度,著力打造垃圾分類「1+X」政策標準體系,先後出臺了18項配套政策。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和需求,發布了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設施配置和維護等標準規範和技術指南,基本涵蓋了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過程,紮實推進了長效管理機制,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實際效果。
海曙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數字賦能技術增效
物聯網、大數據、「網際網路+」時常成為產業發展新風口的種種新技術,同樣也是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新「引擎」。在寧波,分類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浪潮正在加速推進。
垃圾溯源既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難點,也是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展方向。眼下,寧波已通過網際網路、手機掃碼等手段,實現了垃圾分類質量的源頭追溯,有效推動居民生活垃圾精準分類。
在檢查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質量時,工作人員將結合網上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利用手機掃描廚餘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對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質量進行追溯。通過對質量不達標的居民進行上門指導,能有效拔除社區、小區內的分類「釘子戶」,並提升入戶指導的針對性和精準度。未來,這一思路也將繼續在寧波世行生活垃圾分類二期項目中得到延續、改善和加強。
另一方面,我市依託「搭把手」回收平臺,解決垃圾回收的「最後一公裡」難題,切實提高居民垃圾回收利用效率。通過智慧城市管理系統與「搭把手」平臺的合作,我市建立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兩網融合」的「寧波模式」,不僅打通了線上線下全品類回收行業生態圈,更實現了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兜底回收,讓垃圾真正發揮它的價值。
此外,我市積極推動PPP模式與世行貸款相結合,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更上一層樓。其中,寧波市廚餘垃圾處理廠項目就是PPP模式與世行貸款合作的成果,其兩階段設計招標均為國內PPP模式應用的首創,被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二批PPP示範項目,並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認可。
-源頭提質因地制宜
撤桶並點、桶邊督導、「三桶」行動、貼桶行動、四色榜單這些如今甬城市民們都耳熟能詳的詞彙,其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促成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
我市創新建立四色榜單考核機制。通過對鄉鎮(街道)及黨政機關、農貿市場、商場(超市)等公共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將其垃圾分類成效用綠、藍、黃、紅四種顏色排序,並將排名結果向市民公示。
同時,我市積極開展生活垃圾源頭提質專項行動。「貼桶」行動中,工作人員將對居民小區分類質量低於70%的廚餘垃圾桶張貼「紅色告知單」,按其他垃圾收運,並將該小區列入不合格小區名單。截至11月底,我市廚餘垃圾分類質量合格小區佔比,已從年初的30%提升至90%,有機物含量從36%提高至80%以上。中心城區「確桶淨桶消桶」三桶行動開展以來,我市已完成中心城區1000多條道路的「消桶」工作,沿街店鋪垃圾桶精準分類上升至95.6%。
此外,我市還以垃圾分類雙百示範創建工作為契機,以街道為單位,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類別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全覆蓋等要求,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活動。目前,我市已累計創成省級高標準垃圾分類示範小區540個、示範片區22個、定時定點商業街50條、定時定點居住小區510個,創建市級示範小區1200個,示範單位(學校)1200餘家。
志願者開展桶邊督導工作
-執法介入嚴抓落實
為做好《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施行工作,我市全面加大專項執法力度,積極探索垃圾分類「非接觸性執法」,完善執法聯動機制,深入推進執法進小區。
屬地行政執法中隊的執法隊員與社區進行結對聯繫,先由社區列舉源頭分類質量較差的小區,進而鎖定至居民個人,再由執法隊員針對性地開展執法處罰,逐步形成「管理舉證、執法介入」的模式。
據統計,《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一年來,我市累計開展各類執法檢查19.1萬次,教育勸導14.2萬次,書面整改近13000起,處罰個人3000多起、單位1400多起,處罰金額近80萬元。
此外,我市堅持以強化信用建設為導向,進一步提高了違法成本在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後,行政處罰信息將被推送至信用平臺,作為物業服務業、生活垃圾清運單位的考核扣分依據和以後招投標的扣分項。對於在職黨員、公職人員,行政處罰信息將被通報至其所在單位,一般居民則通過社區公示欄予以曝光批評。
為鼓勵市民主動投身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我市形成了一套以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社會服務代替處罰的體系,違法當事人將深入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共同開展桶邊督導,在社會服務中體會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多屏宣傳全齡參與
利用報紙、電視、電臺、新媒體等「大屏小屏」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編制垃圾分類幼兒讀本、小學讀本、初高中讀本;推進環保教育展廳建設,創建中小學研學基地,打造精品線路;成立一個集垃圾分類教育培訓、宣傳策劃、理論研究等於一體的垃圾分類學院我市的諸多舉措,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貢獻了「寧波智慧」。
五年來累計開展各類培訓8000多場,受眾超過60餘萬人次。其中,專門成立寧波垃圾分類學院,採用訪學、研學、講師團下基層宣講等多種形式,給不同群體提供多層次、多方位、多樣化的教育培訓服務。據統計,截至目前,垃圾分類學院共舉辦線下專業培訓140餘場,累計培訓2.5萬人次,線上培訓人群超過2萬人次。
同時,我市還設立了全國首個垃圾分類公益基金,用於垃圾分類項目持續穩定開展,目前募集資金總額已累計達400多萬元。今年,我市啟動了首屆垃圾分類公益基金項目創投,30個項目覆蓋10個區縣(市),讓更多貼合當地的優秀做法擁有成長的空間。
各類品牌活動深入人心。「全民行動日」通過全城聯動、全民狂歡、全域覆蓋等元素,將垃圾分類映入城市記憶;「阿拉來分類」挑戰賽每年吸引不同行業的不同群體前來參與,寓教於樂;「垃圾去哪兒了」公益環保考察獲得2017年全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小寶貝大行動」垃圾分類幼兒教學模式獲得2018年國際固協頒發的溝通宣傳大獎。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中,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生活垃圾分類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通過建設餐廚或廚餘垃圾處理廠,一方面可避免直接填埋或焚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回收、提純有機質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製取天然氣,從而推動部分溫室氣體的「再利用」。按照寧波市廚餘垃圾處理廠一期項目的碳減排評估能力折算,我市每年可通過廚餘垃圾處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23萬噸。
此外,居民通過生活垃圾分類,帶動可回收物循環利用,同樣能夠減少因垃圾焚燒而產生的碳排放。按照每焚燒處理一噸生活垃圾,將產生約0.15噸二氧化碳的標準測算,僅城鎮範圍內每年因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萬噸。
張凱凱張路文/圖
來源:中國寧波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