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要加強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王珂

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袁思陶、邢賀揚) 5月25日,參加2020年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王珂接受新華網專訪,就加強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提出建議。

王珂表示,在中華民族語言大家庭當中,大量地方方言體現著中華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記載傳承了眾多的歷史文化信息。但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普通話的普及,許多地方方言面臨著衰落和消亡的風險。大部分地區老年人以說方言為主,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話都會,少年兒童以說普通話為主。不可否認,方言作為珍貴的文化資源正在逐漸消失。因此,發掘、保護方言,意義深刻。

「方言保存了歷史文化傳統。方言生生不息、一脈相傳,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信息。研究和保護方言,即是對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傳統進行搶救性保護。」王珂舉例,「在山東濰坊,有一群熱心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濰縣方言,從這些方言當中了解歷史、文化、經濟、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王珂認為,方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渠道,尤其在研究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流變史過程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方言中自古延續至今依然使用的詞彙,其來源和用法反映了社會歷史狀況和人們的生活面貌,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許多地上和地下文物的鑑別研究,需要依靠當地方言才能進行。方言本質上是文化,對方言進行保護傳承,是繼承傳統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同時,王珂強調:「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行不悖,甚至可以相互映照,體現普通話的多樣性。方言、普通話各有其用:普通話便於交流,方言重在地方文化傳承發展,兩相結合,方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

王珂建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各地開展方言保護和研究。一、國家實施地方方言保護研究專項工程。以課題形式實施,每年投入資金,每年對方言語系科研項目給予支持。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實現對有代表性的重點地區方言進行基礎整理和研究。對於已經有研究基礎的設立重點項目給予重點傾斜。同時建立政府職能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社會機構的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在項目申報方式上進行創新,打破壁壘,允許民間組織和個人進行申報,把全體有志於此項工作的組織和個人全部納入到研究體系中來。二、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編撰地方方言詞典。支持有研究基礎、條件具備的機構和個人開展方言詞典的編撰工作。

相關焦點

  • 陳至立:推廣普通話同時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方言
    其中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誌和文明成果,為創造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是我國的語言種類多,漢語內部方言的分歧嚴重,書面語和口頭語長期脫節,漢字字數多、一字多形等等給學習應用造成了一定困難,也給交際造成不便。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當時方言眾多造成了社會交易的嚴重障礙,制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政令暢通。
  • 語言資源保護丨曹志耘: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行不悖」
    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約有6700種語言,但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各民族之間聯繫的加強,其中40%的世界語言面臨消亡或正處於消亡的邊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何使各語言、各方言多元互補?政府、學校與社會又當如何形成保護方言的合力?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現場,曹志耘接受紅網時刻記者的採訪。
  • 陳小春倡議保護粵語推廣普通話與保護使用方言並不矛盾
    陳小春 2月6日凌晨,陳小春寫長文倡議保護粵語粵語的語音和語彙傳承了大量的古代漢語,陳小春以唐詩宋詞中的一些粵語詞彙,和粵語中傳承的古代漢語四聲八調等為例,力證粵語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陳小春表示推廣普通話與保護使用方言並不矛盾。
  • 推廣普通話不是不許講方言 保護方言並不是消滅方言
    我們的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今後社會能關注國家語言資源,注意保護民族語言和漢語裡的各種方言,使它們不至於像物種一樣很快滅絕,因為我們知道,世界的多樣性是人類非常寶貴的東西,而現在全世界,據估計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 大力推廣普通話,科學保護上海話
    由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制定的《上海市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日前公布,其中提到:「進一步提升普通話、規範漢字和漢語拼音普及水平,瞄準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實施『精準提升』」;同時也提到:「加強上海地方語言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繼續開展上海方言保護性調查研究。」
  • 方言要不要保護,如何保護?
    在急遽變化的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如果方言與故鄉的過往一併凋零,鄉愁也就成了無根的浮萍。無論是出於情感傳承,還是從文化傳承等角度考慮,方言都應當受到保護。  需要明確的是,關於方言的使用、普及、推廣的場合、範圍以及覆蓋人群等相關的規範與要求或可探討,但保護、傳承好方言,讓這一承載著群體鄉愁的文化記憶不致在時間的衝刷中消失、堙沒,應當成為一種共識。
  • 中國普通話普及率即將達到80%,推廣普通話會導致方言消失嗎?
    目前中國的大城市普通話的普及率已經超過90%,很多農村地區卻只有50%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過二三十年絕大部分人都會說普通話。普通話的迅速普及,給我們的交流帶來巨大的便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也加強了民族的團結。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方言逐漸削弱,有些甚至消失了。
  • 普通話與方言如何相得益彰
    靖遠縣作為白銀市的貧困縣,在狠抓幼兒推普工作的同時,在各村鎮組織農民學校和家長學校向當地青壯年推廣普通話。 「2016年開始推廣普通話至今,已幫助200多名青壯年學會普通話,使他們能夠熟練運用普通話找工作、做買賣,實現了脫貧致富。」永新鄉教育管理中心語言文字管理負責人陳文勝告訴記者。
  • 教育部官員:並非推廣普通話就不會說方言了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賀迎春)推廣普通話是否會造成「方言消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日前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說普通話和說方言並不矛盾,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一方面又要科學保護方言。
  • 城鎮化加速推進下,如何保護和傳承日漸式微的方言?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指出: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並不矛盾。當前,在中國城鎮化加速推進之下,社會人口及文化的流動愈發頻繁,更是加速促進普通話的推廣和使用,而方言及方言文化日漸式微,很多方言正在遠去。如何在城鎮化發展的同時很好地保護和傳承方言及方言文化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 保護傳承 吳儂軟語 方言文化傳承能不能「嗨」起來?
    隨著蘇州話應用場景的日漸狹窄,建立在蘇州話基礎上的地方傳統文化,諸如崑曲、蘇州評彈、蘇劇等,也正面臨著傳承危機。去年,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中國長沙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19年為「國際本土語言年」。在此背景下,「饒舌版」吳儂軟語,或許能為蘇州話以及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探索出一條「網際網路+」與「方言+」相結合的新路徑。
  • 推廣普通話黑板報: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一個是方言區特別是重方言區,縣鄉級小城鎮,貧困邊遠地區的普通話仍然沒有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廣大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的任務依然繁重。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加大推廣普通話的力度,國務院批准,從1998年開始,每年九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今年的推普周的主題是:「大力推廣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各地將舉行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 大力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語言文字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的全國通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體字、簡化字和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 二、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推廣普通話與使用方言並行不悖
    推廣普通話與使用方言並行不悖 2015年09月30日 06: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傑 字號 內容摘要:對於普通話已推行多年,但仍有這麼多人還不能用普通話交流的狀況,有觀點認為是「地域差別和方言眾多導致普通話推廣困難
  • 普通話知識:推廣普通話知識
    1.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2.推廣普通話的基本要求3.推廣普通話要努力做好四個重點領域的工作:第一: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城鎮學校和幼兒園要實現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要把普及普通話的要求納入培養目標,納入管理常規,納入教師基本功訓練,滲透到德智體美和社會實踐等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這對於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而言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使許多優秀的方言文化消失殆盡。尤其是在我國教育系統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 包括初高中、小學以及幼兒園在內的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形成了這樣一種現狀, 那就是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但卻不會說本地方言。更甚至在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 還出現了一些消滅方言的聲音, 意圖藉助普通話的推廣、學習來消滅方言, 在我國形成一種統一的語言環境。
  • 說方言,還是普通話?
    而在關於廣州電視臺是否應該取消粵語播音而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支持完全普通話的20%,支持粵語的80%。甚至有一直說粵語的本地市民喊出:「沒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恥的!」「廣州在粵語在!」等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全國推廣普通話。自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被定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
  • 普通話使用率要達80% 宿遷人方言還要說嗎?
    中國江蘇網9月14日訊 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周是普通話推廣周,今年也是第20個推普周,20年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使用率越來越高,大家在社交時更加方便和流暢,但是不少人也質疑,普通話的推廣會不會讓方言逐漸萎縮呢?
  • 普通話還是鄉音,不是單選題
    因此,我國語言文字工作應適時、適地、適情,採用差別化語言政策,處理好「推廣普通話」與「保護語言資源」之間的關係,既要在漢語方言、民族語言複雜的老少邊窮地區大力開展語言扶貧、推廣普通話,完成脫貧攻堅的偉大使命;又要在普通話高度普及、方言衰落的經濟發達地區保護語言資源,留住鄉音鄉愁。
  • 推廣普通話丨普通話的「成長史」
    那麼普通話是如何發展的呢?普通話究竟是什麼話?為什麼我們要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追尋普通話的「成長史」。01普通話的起源:雅言 普通話起源於雅言。雅言,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論語》。《論語•述而》篇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