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玉宏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申維祖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要深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扎紮實實推進民族地區發展。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方位,找準自己的定位,與時俱進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和把握,客觀地看待我們的優勢,辯證地對待我們的劣勢,正確地認識我們的差距。只有立足省情、認識省情、把握省情,才能更好地推動發展。」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說。
建設國家公園省
在日前閉幕的青海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家公園省建設」「深化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近兩年來,青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義不容辭的責任,舉全省之力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明體系。青海提出,要在全國率先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啟動實施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
深入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以「五大生態板塊」為重點,著眼於系統保護和修復,紮實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努力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區域生態功能。2019年,青海省計劃完成國土綠化營造林430萬畝。
增加生態環保工作考核指標,提高西寧、海東、海西地區生態指標權重……積極推動構建目標責任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推進國家公園省建設,當好綠色發展的『看門人』,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王曉信心滿懷。他說,2016年西寧市就確立了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目標。為推動決策落實,西寧市委在全國率先單獨成立綠色發展委員會,充分體現了生態脆弱欠發達地區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和信心。
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率先在全國建成「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制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實行三江源國家公園分區管控……青海省積極推動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強化了生態保護制度保障。
堅持久久為功,讓青海藍、河湖清、山川綠永駐高原大地,造福全人類。青海省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全面加強,湟水河出省斷面保持IV類水質;青海省主要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80%以上。
兌現脫貧軍令狀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民生情懷始終讓習近平總書記牽掛青藏高原的農牧民群眾。
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的129戶群眾沒有忘記,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腳踏雨靴,冒雨看望搬出大山的鄉親們的情景——貧困群眾,是他最牽掛的人。
「深入實施脫貧攻堅3年行動計劃,確保剩餘的1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7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完成4年集中攻堅任務,如期兌現軍令狀。」青海省省長劉寧在今年全省兩會上關於實施絕對貧困人口「清零」的發言擲地有聲。
截至2018年,青海省實現526個貧困村退出、17.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底的8.1%下降到2.5%。當年,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4億元,累計扶持44.35萬貧困人口發展產業,對18萬名農牧民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
為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青海省先後出臺了《關於做好青海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堅持應保盡保、兜底救助、統籌銜接、正確引導的原則,優化政策供給,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保障性扶貧措施。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0.86萬人,供養人員1.92萬人,做到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持續4年提高了農村低保標準和特困供養標準,農村低保標準已達到4300元/年,特困供養基本供養金達到870元/月,各類救助保障標準增長幅度均達到10%以上,資金投入穩步提升。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政策銜接,統籌扶貧和救助資源,綜合施策,形成低保保障基本生活,扶貧促進發展的良性格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全國兩會召開,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廳副廳長韓永東告訴記者。
綠色發展正當時
「充分理解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他更深的期望是通過實施對三江源的生態保護,讓經濟社會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小松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領軍人物,對如何在保護中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和領悟。
地處偏遠地區的青海省,堅持以「小財政撐起大民生」,辦成了一批打基礎、補短板、利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了與國家林草局共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引黃濟寧」列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綠電9日」連續供電再創世界紀錄,「青電入豫」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抓住「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加快構建「兩核一軸一高地」區域發展新格局,穩步實施藏區「十三五」規劃和平安與振興工程,持續推進高原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全省文化旅遊進一步深度融合,「智慧旅遊」建設持續推進,文化旅遊總收入不斷增長;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走在全國前列。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通信服務青海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鄧曉輝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來,青海省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三江源生態恢復明顯。有統計顯示,三江源年水量提高了10%至15%。」
牽住了生態保護優先的「牛鼻子」,民族地區發展瓶頸也迎刃而解。鄧曉輝認為,三江源地區的農牧民群眾雖然為生態保護作出了犧牲,但同時也是政策的受益者。通過退牧還草、生態搬遷、護林、護草等生態補償及享受國家惠民政策,農牧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5000元左右,到2018年末超過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