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期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以月之圓寓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古往今來,在浩瀚的詩詞文化中寫中秋月的詩詞不在少數。下面甄選了幾首經典的詩詞以供欣賞。
第一首 《水調歌頭》(宋代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今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作者將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為佳句。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盼兄弟團聚。公元1074年(熙寧7年)蘇軾差知密州,到達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望著一輪明月,趁著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第二首 《綺懷》 (清 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詩人幼年成孤,一生悽苦。所寫詩篇多為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全詩籠罩著一種哀傷情緒,書寫作者與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愛而不得的繾綣心傷。整首詩「似次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句最為經典。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溼了自已的衣裳。這種明知思念無望確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最為絕望,最為深情。
第三首 《木蘭花慢》 (宋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寫過不少中秋題材的詞,但這首尤為特別。既不敘悲歡離合,也不寫懷古,思鄉思親之情。而是通過自己對浩瀚長空的觀察,結合有關月亮的種種神話,提出了對月亮的一系列科學幻想。八百年前的辛棄疾隱約猜到了月亮繞地球的自然現象。王國維在《人間此話》中評價辛棄疾:「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第四首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第五首 《中秋月》(宋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詩寫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字子由)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感慨。
以上詩詞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