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人怎詠中秋月
■桂下漫筆
從唐代開始,我國中秋賞月活動就已盛行,後來更發展到祭月和拜月。古人中秋賞月的詩詞格外多,從氣象學的角度吟詠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首先是詠中秋月色和天氣。如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憑高遠眺,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跡」。趙長卿主要說天氣,「已是天高氣肅,那更清風灑灑,萬裡沒纖雲」。蘇舜欽形容的更是出奇,「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遁魚龍憂。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觸鬥牛」。長空大氣一塵不染,江平波碧,天上明月,水面明月,雙壁交相輝映。月光清澈得幾乎可以看透自身上的筋脈,連水裡的魚龍也害怕被看得一清二楚,無處藏身。此情此景,使詩人忘記了一切,似乎自己已經乘上浮筏,扶搖直上,只恐與鬥、牛星相撞!
東嶽泰山海拔1500多米。清代盛符升有一年中秋登上了山頂,留下了《中秋岱頂即事》:「身入雲端雲下垂,風雷南去日西馳。青霓斷續斜陽外,碧海澄鮮子夜時。天柱獨晴依上界,冰輪乍滿半秋期。茫茫俯視皆塵霧,一片空明對玉池。」簡單說來就是,泰山頂太高了,突出在雲海之上,與天相依。午後雷雨雲逐漸南去,天空還有虹霓出現。到了夜間,天空明月普照,四顧雲海茫茫。他在泰山頂上從下午開始,一直賞月到午夜,看到了地面上看不到的許多中秋奇異天氣現象。
古代詠中秋月詩詞中多有「月光寒」的描寫。例如蘇軾《念奴嬌·中秋》中有,「桂魄(月)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還有「暮雲收盡溢清寒」(蘇軾); 「拂拂漸上寒光流」(蘇舜欽)等。此外,古詩詞中多稱月亮為「冰輪」「廣寒宮」等,也都有「月光寒」的意思。
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中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然而此詩的「歸去」,不是去天上而是去人間的「天庭」——朝廷,才是「高處不勝寒」的真寒意所在。從氣象學上說,月光是不生寒的,寒的是空氣。中秋夜氣溫低有兩個原因。一是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高氣壓控制下中秋夜才會晴朗)。二是晴夜地面(向宇宙空間)輻射失熱十分強烈,地面低溫導致大氣低溫所致。
正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詠無月的中秋夜。例如,清德普的《中秋無月》:「誰道秋雲薄,中宵掩桂輪(月)」。也因常常中秋無月,古人們尤其珍愛重陰後突然出現的中秋月。例如,清代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中說,「長空霾雲莽千裡,雲氣蓬蓬天冒水。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因為下午還是烏雲莽莽,空氣潮溼得似乎要冒水。但不久就雲散天青,藍天倒映湖面。「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就是說日落以前雲開日出,月升起以前就已經晴好了。前述蘇舜欽詩中描繪的中秋月就更可貴了:「可憐節物會人意,十日陰雨此夜收。不惟人間重此月,天亦有意於中秋。」連陰十日,中秋夜放晴,老天真給面子。
不過,即使老天給面子,詩人們還是千叮萬囑要抓緊時間:「勸君莫惜登樓望,雲放嬋娟(月)不久長」(薛瑩)。因為「唯恐雨師風伯意,到時還奪上樓天」(黃滔),即烏雲隨時可掩中秋月。
但是,如果明月到時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怎麼辦?除了無奈,有些詩人很是天真。例如,朱淑真說,「何當撥去閒雲霧,放出光輝萬裡清」;孔紹綬說,「月鎖雲端不放來,擬憑劍氣一衝開。男兒手具回天力,洗盡秋痕(月亮被掩部分)照九垓(九州)!」
中秋不見月,已夠敗興,如果遇上中秋月食更是「晦氣」。可是還偏有人詠,而且詠得饒有哲理:「秋半蟾光徹底清,妖蟆殘夜驀然生。匣開塵土蒙金鏡,盤弄泥丸汙水晶。自滿定知外多侮,處高原忌太分明。廣寒宮闕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燭行」(清餘京《中秋月食》)。其中前四句形容月食說,好比匣中金鏡被蒙了塵,好比水晶(月亮)為泥所汙。第5句說月「滿則虧」(滿月才可能月食),於人則「滿招損」;第6句有位高不宜鋒芒畢露等的意思。詩中想像月食時廣寒宮一片昏黑,估摸嫦娥不得不秉燭而行,也是很有趣的。
唐代有個宰相叫李嶠,他有一首《中秋月》很是「特別」:「圓魄(月)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他指出當地雖明月,別地也許正風雨交加。
此詩是符合科學的。但此詩絕非寫科學。事實上,有詩評家評論說,李嶠在唐朝官場數十年,最高位至宰相,對武則天改唐為周,並非真心擁護,這首詩就是針對武則天的。因為武則天自己改名武「曌」,取「日月當空」之意。因此,用「中秋月」暗指武則天,也是很合理的。第1句中的「寒」其實也有使「天下寒心」的意思;第2句說表面上看四海擁護,其實當時全國起義此起彼伏。這就是「千裡外雨兼風」的真正含義。
有趣的是,就在李嶠之後,一個叫曹松的人,在他的《中秋對月》中卻說,「直到天頭天盡處,(月亮)不曾私照一人家」。那表達的就是另一種政治觀點了。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