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詠中秋月

2020-12-07 人民網

原標題:古人怎詠中秋月

■桂下漫筆

  從唐代開始,我國中秋賞月活動就已盛行,後來更發展到祭月和拜月。古人中秋賞月的詩詞格外多,從氣象學的角度吟詠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首先是詠中秋月色和天氣。如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憑高遠眺,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跡」。趙長卿主要說天氣,「已是天高氣肅,那更清風灑灑,萬裡沒纖雲」。蘇舜欽形容的更是出奇,「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遁魚龍憂。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觸鬥牛」。長空大氣一塵不染,江平波碧,天上明月,水面明月,雙壁交相輝映。月光清澈得幾乎可以看透自身上的筋脈,連水裡的魚龍也害怕被看得一清二楚,無處藏身。此情此景,使詩人忘記了一切,似乎自己已經乘上浮筏,扶搖直上,只恐與鬥、牛星相撞!

  東嶽泰山海拔1500多米。清代盛符升有一年中秋登上了山頂,留下了《中秋岱頂即事》:「身入雲端雲下垂,風雷南去日西馳。青霓斷續斜陽外,碧海澄鮮子夜時。天柱獨晴依上界,冰輪乍滿半秋期。茫茫俯視皆塵霧,一片空明對玉池。」簡單說來就是,泰山頂太高了,突出在雲海之上,與天相依。午後雷雨雲逐漸南去,天空還有虹霓出現。到了夜間,天空明月普照,四顧雲海茫茫。他在泰山頂上從下午開始,一直賞月到午夜,看到了地面上看不到的許多中秋奇異天氣現象。

  古代詠中秋月詩詞中多有「月光寒」的描寫。例如蘇軾《念奴嬌·中秋》中有,「桂魄(月)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還有「暮雲收盡溢清寒」(蘇軾); 「拂拂漸上寒光流」(蘇舜欽)等。此外,古詩詞中多稱月亮為「冰輪」「廣寒宮」等,也都有「月光寒」的意思。

  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中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然而此詩的「歸去」,不是去天上而是去人間的「天庭」——朝廷,才是「高處不勝寒」的真寒意所在。從氣象學上說,月光是不生寒的,寒的是空氣。中秋夜氣溫低有兩個原因。一是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高氣壓控制下中秋夜才會晴朗)。二是晴夜地面(向宇宙空間)輻射失熱十分強烈,地面低溫導致大氣低溫所致。

  正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詠無月的中秋夜。例如,清德普的《中秋無月》:「誰道秋雲薄,中宵掩桂輪(月)」。也因常常中秋無月,古人們尤其珍愛重陰後突然出現的中秋月。例如,清代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中說,「長空霾雲莽千裡,雲氣蓬蓬天冒水。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因為下午還是烏雲莽莽,空氣潮溼得似乎要冒水。但不久就雲散天青,藍天倒映湖面。「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就是說日落以前雲開日出,月升起以前就已經晴好了。前述蘇舜欽詩中描繪的中秋月就更可貴了:「可憐節物會人意,十日陰雨此夜收。不惟人間重此月,天亦有意於中秋。」連陰十日,中秋夜放晴,老天真給面子。

  不過,即使老天給面子,詩人們還是千叮萬囑要抓緊時間:「勸君莫惜登樓望,雲放嬋娟(月)不久長」(薛瑩)。因為「唯恐雨師風伯意,到時還奪上樓天」(黃滔),即烏雲隨時可掩中秋月。

  但是,如果明月到時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怎麼辦?除了無奈,有些詩人很是天真。例如,朱淑真說,「何當撥去閒雲霧,放出光輝萬裡清」;孔紹綬說,「月鎖雲端不放來,擬憑劍氣一衝開。男兒手具回天力,洗盡秋痕(月亮被掩部分)照九垓(九州)!」

  中秋不見月,已夠敗興,如果遇上中秋月食更是「晦氣」。可是還偏有人詠,而且詠得饒有哲理:「秋半蟾光徹底清,妖蟆殘夜驀然生。匣開塵土蒙金鏡,盤弄泥丸汙水晶。自滿定知外多侮,處高原忌太分明。廣寒宮闕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燭行」(清餘京《中秋月食》)。其中前四句形容月食說,好比匣中金鏡被蒙了塵,好比水晶(月亮)為泥所汙。第5句說月「滿則虧」(滿月才可能月食),於人則「滿招損」;第6句有位高不宜鋒芒畢露等的意思。詩中想像月食時廣寒宮一片昏黑,估摸嫦娥不得不秉燭而行,也是很有趣的。

  唐代有個宰相叫李嶠,他有一首《中秋月》很是「特別」:「圓魄(月)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他指出當地雖明月,別地也許正風雨交加。

  此詩是符合科學的。但此詩絕非寫科學。事實上,有詩評家評論說,李嶠在唐朝官場數十年,最高位至宰相,對武則天改唐為周,並非真心擁護,這首詩就是針對武則天的。因為武則天自己改名武「曌」,取「日月當空」之意。因此,用「中秋月」暗指武則天,也是很合理的。第1句中的「寒」其實也有使「天下寒心」的意思;第2句說表面上看四海擁護,其實當時全國起義此起彼伏。這就是「千裡外雨兼風」的真正含義。

  有趣的是,就在李嶠之後,一個叫曹松的人,在他的《中秋對月》中卻說,「直到天頭天盡處,(月亮)不曾私照一人家」。那表達的就是另一種政治觀點了。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詩詠中秋
    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賞月,聽到一條船上有人在詠詩。他駐聽良久,大加讚賞,便邀來敘談,此人即是窮書生袁宏。 二人身份懸殊,卻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讚譽,從此聲名大振。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牛渚玩月」。 727年秋天,李白途經金陵,在牛渚飲酒賞月,聽說此段佳話,遂作《夜泊牛渚懷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 中秋起源竟和考試有關?古人也有中秋假
    不僅你有中秋假,古人也有,這是怎麼回事? 除了中秋,這個節日還有至少10個小名,你知道幾個? 八月月中,折桂高中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眾說紛紜。 有人指出,中秋節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 古人如何過中秋
    不妨讓我們一起了解中秋節的習俗,看看古人如何過中秋。祭月  中秋節源自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些內容反映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古代,民間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 中秋月裡覓古詩
    中新網9月13日電 我國農曆每季分孟、仲、季三個部分,七、八、九月為秋季,所以農曆八月稱作仲秋。古人發現八月十五的滿月在全年中最圓、最亮,而圓月有團圓之意,於是家家戶戶歡慶團圓,這便有了中秋節。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表示,我國自古有「詩國」之稱,節日詩自然星漢璀璨蔚為大觀。
  • 古人過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會做什麼?
    古人過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會做什麼?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一年中收穫的季節到了,古人們飲酒賦詩,登樓攬月,慶祝豐收的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 詩情畫意中秋月
    遙想祖先,他們發現8月15的滿月在全年最圓、最亮,而圓月象徵著團圓,於是家家戶戶歡聚一堂賞月品茗,於是便有了仲秋節。仲秋節又稱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全以「月」為載體。中秋節於是成了中華民族最富詩情畫意和人文關懷的傳統節日。  中國又是「詩國」,情意纏綿的詠月詩便蔚為大觀了。我發現,歷來的詩人都是「愛月派」。詩仙李太白就寫過許多詠月詩。
  • 中秋擊鼓賦詩 《天道》揭秘古人對月之崇拜
    中國作為一個農耕大國,古人很早就觀察到日月的運轉與四時播種農業息息相關,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傳統,普通百姓家也有中秋祭月的風俗,到了後來,賞月之風開始流行。在古典文集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於月亮有一種幽然的崇拜之情。
  • 中秋佳節吟詩詞,黃鶴樓上演武漢版「經典詠流傳」
    楚天都市報9月24日訊(記者高東起 通訊員武旅)9月24日晚,「黃鶴在此詠經典——2018武漢國際旅遊節暨中秋詩詞歌會」在黃鶴樓公園舉行,從小耳熟能詳的名篇,化作縷縷歌聲,飄揚在中秋之夜的黃鶴樓上空。當晚,節目內涵豐富,大咖上臺。
  • 中秋佳節日,共賞一輪月
    [5]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中秋的起源:來自古代對月的崇拜
    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
  • 《紅樓夢》裡最美的一首詠月詩是誰寫的?
    過了中秋,今晚的月光想來又該令天下人流連忘返了。素有「傳詩之意」著稱的《紅樓夢》裡也有很多詠月絕唱。脂硯齋說:用中秋詩起,用中秋詩收,又用起詩社於秋日。所嘆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鍵。既然《紅樓夢》裡的中秋節是《紅樓夢》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和關鍵時間節點,那麼對中秋節的描寫則是重中之重,其中自然少不了對中秋月的題詠。
  • 八幅古人中秋墨寶,宋徽宗御筆的《潤中秋月》帖,當屬其中佼佼者
    這第一幅《潤中秋月》即為宋徽宗御筆說書,描述的就是當時的中秋時節,而畫中的瘦金體,自體緊湊,中部收斂,而四周舒展,這種自體可謂是文化瑰寶。這兩幅扇面畫,同樣是來自宋朝的絹畫,上圖為《仙女乘鸞圖頁》,下圖為《瑤臺步月圖》,畫面描繪了一幅中秋佳節,仙女乘鳳凰飛象遙望當明月之景,而另一幅則是中秋仕女賞月情景。兩幅畫同時各自搭配有一幅小詩,意境非凡。
  • 古人都是如何過中秋的?古人中秋節也放假嗎?
    中秋起源知多少:「中秋」一詞最早見於上古時期的《周禮》,「中秋迎寒夜」便是古人崇敬月神祭祀典禮的描寫,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國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農曆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居秋季當中,因此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又稱「中秋」。中秋節從唐朝發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有「秋節」、「八月節」、「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女兒節」等諸多名稱。
  • 詩意中秋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詩意中秋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2015-09-25 11:31:06來源:作者:責任編輯:字號:T|T【摘要】  原標題:詩意中秋把酒問月  李 白(唐)  青天有月來幾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
  • 中秋故事匯:詩中月,心中的月
    我在小小的船裡坐,只看到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的純真和閒適,會展現出「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的宏大場景,會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中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落寞愁悵,會流露出「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孤獨無奈,會默念「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誰謂月無情,千裡遠相逐。」
  • 古人有哪些中秋習俗?
    分食月餅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可見,我們最早在中秋節不是吃月餅,而是喝粥。  傳說月餅原稱為「胡餅」,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時,覺得好吃卻不好聽,遂改為「月餅」。
  • 中秋話酒:像古人一樣過中秋,賞月飲酒
    無論在哪個年代,人們對中秋飲酒總是情有獨鍾,仿佛有了幾許醉意方能襯出月的明朗,才能將心中思緒盡皆釋懷,要不怎麼說明月千裡寄相思呢?古人過中秋在古代,富庶的人家每到中秋,都會擺上豐盛的宴席,在琴瑟鏗鏘之中酌酒高歌,即使是身無長物的貧窮人家,也會把家當變賣,換點酒錢,不負中秋佳節的恩澤。早在戰國時期 ,古人就已經有賞月飲酒的習俗了。
  •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在中國的詩壇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的文人墨客對「月」這個意象大多有著羈旅愁思和託物傳情的獨特情感,詩人對月的描繪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 「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的境界,正所謂是「世間安得月,不負如來不負卿」。一生獨愛月的詩仙李白一杯酒腸下肚,一摹所見之景,一吟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卻從未收入中秋載體之中。
  • 中秋節的詩句:中秋月二首其二
    《中秋月二首其二》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字裡行間透露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這首詩的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詩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皎潔的中秋圓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說四海之內都是天氣晴好月光普照。你怎麼知道在千裡之外也會是這樣,說不定那裡是又颳大風又下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