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故鄉,中國人愛酒,是那種愛到骨子裡的深沉,尤其是當美酒遇上佳節,就更加不吝杯中的瓊漿玉液,只有暢飲幾杯,才能抒發內心的愉悅。
自古以來,人們無論安居深宮,還是羈旅登峰,大都離不開賞月飲酒。賞月是與美酒、音樂、詩詞以至舞蹈伴隨的。
無論在哪個年代,人們對中秋飲酒總是情有獨鍾,仿佛有了幾許醉意方能襯出月的明朗,才能將心中思緒盡皆釋懷,要不怎麼說明月千裡寄相思呢?
古人過中秋
在古代,富庶的人家每到中秋,都會擺上豐盛的宴席,在琴瑟鏗鏘之中酌酒高歌,即使是身無長物的貧窮人家,也會把家當變賣,換點酒錢,不負中秋佳節的恩澤。
早在戰國時期 ,古人就已經有賞月飲酒的習俗了。唐宋時期,此風更盛,每到中秋,很多文人雅士便會對月飲酒,因此中秋促成了許多偉大詩篇的誕生。比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無不是明月美酒下催生出來的曠世奇作,中秋之美境,在於杯中望月,納花月入酒杯,醉眼朦朧間,花添色來月弄影,且歌且醉且中秋。
最瀟灑不羈的宋代文人也喜歡玩月飲酒。他們在桂花樹下醉酒,將月亮攬入杯中,「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他們邀請明月共飲,欲乘風歸去,陪伴月中仙子;他們愛月亮愛到骨子裡,即便明月不曾露面,即便當日下雨,也會相約飲酒賦詩,「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據《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記載,北宋開封府的中秋是這樣的:「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中秋節前,各家店鋪,會出售新啟封的佳釀,大街小巷都會用彩色布匹裝扮一新,市民們從白天喝到晚上,不醉不歸。王孫公子或者有錢的大戶人家,一般會選擇登高樓賞月,並且大開筵席,席間「琴瑟鏗鏘,酌酒高歌」。
清朝 中秋節飲桂花酒變成既定習俗,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記勝》就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時至今日,酒,依舊是中秋賞月必備,又是一年中秋至,不妨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效仿古人,約三五好友,賞月飲酒,對詩談天。在這個時候,葡萄酒就該登場了。
啜取一小口含在嘴裡,輕吸一口氣,讓酒香充溢口腔,稍微屏氣,最後讓酒液輕輕滑入喉嚨,品其餘韻。
月色清亮,在酒後的迷醉裡,在水邊的光影裡,在三秋桂子裡,人們對著月亮,萬千思緒都化作了對一切順遂的盼望。
中秋節伴隨著歷史走過千年,到現在依然是國人最重視的傳統佳節,就是為了給我們一個團圓的理由,一個說想念的機會。
祝願中秋佳節,天上月圓,人間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