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月亮的祭拜,古代帝王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禮儀。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才有了舉家望月賞月之舉,但並未形成習俗。直至唐代才形成了八月十五賞月團圓的習俗,中秋隨之成為一種節日。到宋代時,中秋團圓舉家賞月的節日習俗大為盛行,甚至夜不宵禁,堪比元宵!
因而,在古詩詞中,唐代以前完全沒有描寫中秋節的古詩,而唐詩中的中秋之作也極少。即便是李百杜甫,也只有望月思鄉之作,卻無中秋思鄉之作!只因在唐代,中秋節尚未盛行,人們有八月十五日望月相思的寄託,卻無明確的中秋節日概念!到了宋以後,中秋節的概念開始更多的進入詩詞,而且在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當時社會的中秋習俗,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群朋歡宴、把酒言歡。
蘇軾在他那首最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題記中就寫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詞的第一句更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中秋的熱鬧程度堪比除夕守歲。宋代另外一位大詞人辛棄疾在他的那首著名中秋詞《木蘭花慢》的題記中寫到「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又是喝了一晚上的酒啊。而在辛棄疾的另外一首詞《一剪梅·中秋元月》中,更是直接說「滿堂唯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有歌有酒有月。
下面附這三首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代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