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稱「分春」、「春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春分這個稱謂有兩層含義:首先呢,春分這天,世界各處晝夜時間等長,故「分」為「等分晝夜」之意。此外,在我國傳統曆法中,春享三月,而春分正處於春季的三個月之中點,故「分」也有「半」之意,平分了春季。
不過,愛好含蓄蘊藉之風的古人,當然不會僅僅滿足於如此直白簡單的稱謂了。那麼,古人對春分的別稱,還有哪些呢?
1 明庶風
《易緯通卦驗》有言:「立春條風至,春分明庶風至。」
明庶,明眾物盡出,即眼見萬物萌發之意。明朝的大文學獎文徵明有詩曰,「氣轉蒼龍當法駕,風回明庶動宸斿」,便描述出了如此萬物生發、生機繁榮的天地之氣。
2 鵯鵊(bēi jiá)
相傳鵯鵊是一種身形奇特的鳥,周身黑色,有長尾。此鳥春分時節才出現,故而衍化為春分的別稱。唐朝詩人韓偓則以一句「殘夢依依酒力餘,城頭鵯鵊伴啼烏」描寫了他在春分時節的愁緒縈繞的一場宿醉。
3 朝日
古人出於對上天的敬畏,常有祭祀活動。而帝王作為天家之子,將祭祀日、月的典禮,分別選定在春分、秋分二日。於是有朝日、夕月二分之祭。
朝日,即帝王祭祀太陽的典禮,因在春分之日舉行,古人也將其代指春分。
4 玄鳥氏
玄鳥,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燕子。傳說上古少昊時候,人們發現了燕子春分來、秋分去的規律,於是便用玄鳥來命名執掌二分的時官,設玄鳥氏。有詩云,「玄鳥司春,蒼龍登歲;節物變柳,光風轉蕙。」
古人對物象的稱呼,果然是淺深聚散、萬取一收的。這也難怪呀,畢竟春分一至,我們便要進入一年最美的春日時節了。
落花向我舞,啼鳥向我歌,旁有楊柳枝,迎風翻婀娜。
落落此時,陽光和暖,氣候相宜,正是春光大好的佳期,能不意興大發乎?
祝願天下人,都能在春分時節到來之時,得其所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