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之——
「春分」邂逅最美古詩詞
作者:唐寧遠
春分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指在春季的三個月之中,春分節氣如時光的切割機,既平分了春季,也平分了晝夜。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大都進入了明媚的春天。
「春分」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我國古代將春分時節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日後,燕子開始從南方飛回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三花一開,春色滿園。
春分時節,草長鶯飛、小麥拔節、油菜花香,「千花百卉爭明媚」,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熱愛吟誦的季節,他們筆下的「春分」,真別有一番韻味。
春分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時節,驀然想起《詩經》中美好畫面:「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採蘩祁祁。」春日緩行天宇,花木豐茂蔥鬱。黃鸝唧唧歌唱,女子聚集一起採白蒿的景況。一派春光明媚、青春大好的氣息撲面而來。
歐陽修對春分描述甚為生動,「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寫盡了春分節氣裡的春意融融。正如袁枚所說:「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民諺云:「春分日植樹木,是日晴,則萬物不成」,意即春分若是晴天預示一年的莊稼長得不會太好。 因而理想場景應是五代宋初文學家、書法家徐鉉《七絕》所描繪的:「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有雨、有客、有春菜、有美酒、有詩文,足以慰風塵。
劉長卿《春分》詩云:「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豎雞子」就是豎雞蛋,「春分」立蛋的習俗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如今這一習俗已成為「世界遊戲」。據說春分這一天雞蛋特別容易豎立起來。
放風箏是春分傳統習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項活動頗受小孩、婦女的青睞。清朝文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繪兒童們放學後早早回家歡快地放風箏的情景。
春分傳統習俗還有「春祭」「犒勞耕牛祭祀百鳥」「吃春菜」等習俗。盧照齡《歌儲宮第六》寫的是「春祭」郊禖(郊禖是古帝王求子所祭之神)的景象:「波澄少海,景麗前星。高謀誕聖,甲觀升靈。承規翠所,問寢瑤庭。宗儒側席,問道橫經。山賓皎皎,國胄青青。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春分祭日源於周代。《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辦「祭日」活動,以示對日神的崇拜。而民間則會舉辦「祭社」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犒勞耕牛祭祀百鳥」多流行江南地區,農人以糯米飯糰餵耕牛,表示犒賞;祭祀百鳥,感謝它們提醒農時,更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穀,祈禱豐年之意。
又是一年春耕時,春潮湧動備耕忙。在桂北這片紅土地上,勤勞的人們又投入到春耕播種中。據史載,每年立春或春分時,歷代皇帝要搞親耕禮,以示天子劭農勸稼、祈求年豐之意。據《宛署雜記》記載,明皇帝躬耕的地方在北京地壇。親耕時,前面有兩個官員牽牛,兩個老農協助扶犁,來回兩三次,親耕禮就算完成了。
清代康熙皇帝不是這樣,他接地氣、重民生,竟能一次耕完一畝地。據《養吉齋叢錄》記載:康熙41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視察春耕,曾親握犁器,一口氣耕了一畝地,近萬名百姓齊聲喝彩。
某年,康熙親耕禮畢,賦詩道:「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春。」表達了他的重農親民的情懷。皇帝親耕,雖為儀式,然倡導重農親民的理念,將鼓舞廣大百姓積極耕作,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倉廩實而天下安。
春菜是新摘的野菜,春分日,家家戶戶外出挑菜,蔚為壯觀,朱淑真詩云:「寫字彈琴無意緒,踏青挑菜沒心情。」指的就是春分日的事情。「吃春菜」中的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採回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辛棄疾詩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這無疑喚起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摘回來的薺菜,包餃子、煮餛飩、煎蛋餅、做菜湯……
春分是春半,張若虛在「以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描寫中領略春分時節的悵惘之美,是啊,春半時節最易惹人惆悵,自古就有「女傷春、男悲秋」之說。
馮延巳有首詞《長命女.春日宴》,「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這是首寫女子春日宴時的祈願,韻味十足,似是可以詠唱的,女子對愛情的真誠嚮往和酒宴的美好回憶,從詞的韻角裡汩汩流淌。
貶謫,在唐宋年間是常事,同時也產生了眾多貶謫詩。因貶謫後各人感受不同,貶謫詩詞也各異。柳宗元作《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云:「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詩中雖寫二月春光,但卻充滿秋日的蕭瑟肅殺之氣。
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後再貶到更偏遠的廣西柳州,21年仕途,卻有14年貶謫生活。仕途遭貶,背井離鄉,加上氣候不適,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英年早逝,終年不過47歲。柳宗元踏著被貶的路,於蹉跎的歲月裡一邊自救,一邊進取,走進了唐詩的殿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坎坷,如果要評出一個最慘的詩人,蘇軾可謂當仁不讓。 43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52歲貶杭州、潁州,57歲貶惠州、儋州。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900多年前,時任杭州市「副市長」的蘇軾在杭州遇上一次罕見大雪,居然下在春分之後,有感於時令反常而作。
蘇軾看淡名利,笑對坎坷,將眼前的苟且活成了詩和遠方,做到「一蓑煙雨任平生」,依然活到了65歲,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宋代算是高壽了。他多次遭貶謫而越發精進、凝練,他人生三貶之始,卻是他在文學藝術造詣上突飛猛進之始。
「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山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春色好,春光旺,幾枝春杏點春光……」「揚州八怪」鄭板橋的這首《春詞》生動描繪了踏青時節的美好春光,驚豔千古。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佳時機。「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清代詩人宋琬《春日田家》描寫春分前夜山野老人餵牛後叫妻子起床上山種樹等情形。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我的家鄉廣西全州縣有一種說法,人要幹積德行善的好事,最好是去「架橋修路和種樹」。於鵠《種樹》詩云「一樹新栽益四鄰,野夫如到舊山春。樹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讓我們把綠色種在春天,也把美麗中國的願望、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戰勝疫情的信心,傳遞到每一個人心裡。
當年左宗棠率領湖湘子弟收復新疆後,遍植護道樹以御風沙,史稱「左公柳」。其部下楊昌浚感嘆「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種樹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管子·權修》雲「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春分日到了,讓我們種下一棵樹苗,長出一片綠蔭,撐出你人生的新高度。
清代顧貞觀感慨:「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花前倍覺無聊。任冷落、珠鈿翠翹。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一年之計在於春,有了春的播種才會有秋的收穫,要幸福就要奮鬥,春光大好,切莫辜負。
《尚書》曾言:詩言志,歌永言。 當春分、愛、古詩詞三者相遇,全世界都像相約一場「風花雪月」的邂逅,感受一個美麗的時刻,連空氣都變得明媚而溫暖。春分日,融入了均平調和的人生智慧,是歲月走向欣欣向榮的序幕。
春分日是一個中和溫柔的節氣,風也溫柔,雲也逍遙,願您有恬淡的心境去感悟穿越了千年詩詞的美好;在這個浪漫的季節,願您有一個樂觀的精神,帶上最愛的人,在春風裡歌唱,在春雨裡聞香,在春光裡前行;更願您同最愛的親人、愛人、友人共克時艱「疫」不容辭,與子同袍共赴「疆場」。
請相信:春暖花開人間皆安,一切美好如初如願。
【編輯 | 夏巖】
————————End—————————
作者簡介:唐寧遠,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桂林市政府某部門。學生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早年從事新聞工作。文學作品與理論文章在全國、省級徵文賽中榮獲一些獎項。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