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2020-12-14 南國文化傳媒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文 | 唐寧遠

網圖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童謠,就會想起端午節。

端午歷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家國情懷是端午最美的文化底色,穿越雋永的古詩詞,赴一場千年之約,品一場文化盛宴,別有一番情趣。

網圖

西晉《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已流傳2500多年。在這喜慶的日子裡,人們舉家團聚,掛艾葉,插菖蒲,吃粽子,飲黃酒,賽龍舟,浴蘭湯等等,豐富多彩,其樂融融。

端午是中華民族奮進精神的集中體現。「一年一度又端陽,汨水悠悠屈子殤。」屈原自然是端午節的主角。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其志潔,其行廉」的形象最得人心。

網圖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朝詩人文秀在《端午》直接表達了對屈原精神的褒揚。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文天祥既表明了對屈原精神的深切認同,又暗喻自己的愛國之心。張耒的「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字字血淚,句句哀鳴。「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元代舒頔讚嘆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精神。

網圖

屈原精神是一種愛國精神,永不過時。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千百年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被千古傳頌,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中華之崛起而不懈奮鬥。他們埋頭苦幹、捨身求法、為民請命……

端午是奮進的。「龍舟競渡」歷來是端午節一道壯觀、亮麗的風景。唐代張悅的《嶽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張建封的《競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楊花繞紅啼曉鶯……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漸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宛如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龍舟競渡風俗畫卷,清新動人。

攝影:蔣升芊(中國攝影家協會)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劉禹錫《競渡曲》記錄了當時競渡盛況。唐宋年間,長期太平盛世,兼之統治者的提倡,五月端午節慶達到高峰,端午與中秋、春節一起成為全民狂歡節。「龍舟競渡」激發了中華民族集體使命感和榮譽感,彰顯奮勇爭先、眾志成城的「龍舟精神」。

端午是團圓的。端午節的美食首推粽子,粽子又被稱為『飯糰』、『團飯』,寓意團圓。全家圍桌話家常,安享團圓好時光。唐代詩人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描述了粽子的形狀和美味。溫庭筠的「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詮釋了粽子的大小。歐陽修詩有「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蘇東坡詩云「時於粽裡見楊梅」。可見,唐時用米已「白瑩如玉」,宋時有「蜜餞粽」。投粽入江、龍舟競渡等習俗都與屈原相關。

網圖

端午是康寧的。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日」,彰顯歷代人們對傳統中醫藥的重視。端午節氣溫升高,病菌滋生,極易傳播疾病。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採藥草服用、沐浴,來驅趕蟲豸、除垢保健。

屈原《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這樣以藥草煮湯沐浴的描寫,漢朝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也提及五月煮梅,「午日以蘭湯沐浴」。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網圖

古人認為,端午萬物至此皆盛,中草藥最為純正、有效。

故有「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之說。宋代詩人鄭剛中有《重五》詩云:「煮酒無尋處,草蒲在水中。」

《詩經》「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描寫人們採摘車前草的歡快情景。「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描繪隱居家鄉的陸遊在端午節忙著儲藥、配藥方的景象。

網圖

端午是多彩的。宋代黃裳《端午泛湖》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孩子們佩戴色彩斑斕的香囊,避災驅瘟。如今,還有洗百草湯、畫王老虎、表演漢服與插花等活動。

端午是浪漫的。蘇軾《浣溪沙》云:「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顯示蘇軾對侍妾王朝雲的讚賞,他們堪稱是中國古代才子佳人的愛情典範。一些地方在端午節給小孩手腕上系五色線,到七夕節才能剪下來,丟到屋簷上。喜鵲就會把這些五色線銜去,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

古詩詞中的端午節,既是民俗圖,又是悼念曲,更是勵志日。喜慶而厚重,激昂而深沉。我們要在端午詩詞裡汲取養分和力量,補「精神之鈣」,鑄「家國之魂」 ,支撐起中華民族挺直的脊梁。

書法:伍燕宙(廣西書協會員,全州縣書協主席)

【編輯|夏巖】

END

作者簡介:唐寧遠,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桂林市機關某單位。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北方文學》等200餘家報刊。曾獲得「全國『書與人』讀書徵文賽二等獎」等獎項。

相關焦點

  • 唐寧遠:重陽詩詞話古今
    重陽詩詞話古今 重陽詩詞話古今文|唐寧遠歲歲重陽,又至重陽。古人因春生秋落而感嘆生命盛衰,對秋日懷有別樣情懷,歷代吟詠重陽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令人感慨萬千。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人們驅災闢邪的祈願,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有「桓景除瘟魔為民除害」的傳說,唐代定為民間節日,沿襲至今。重陽有「登高」「踏秋」「團聚」「敬老」等習俗。
  • 在詩詞裡重逢家國情懷
    其勤奮外現為兩樣東西:一是每天早晨打卡一首詩詞,二是提筆著就《詩詞與家國情懷》。 正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人情常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因此,劉建彪讓我感覺異樣。他的勤奮之外,更多的是執著,是對詩詞的真愛,是由內而外的歡喜。
  • 《詩詞與家國情懷》在深首發
    【深圳商報訊】(首席編輯 劉悠揚)繼《漢字與修身智慧》之後,愛詩家創始人、作家劉建彪出版了新著《詩詞與家國情懷》。9月13日下午,該書在深圳書城羅湖城舉行新書發布會,劉建彪與多位文化學者、讀者一起賞析了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 《詩詞與家國情懷》新書首發,現場籤售火爆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繼《漢字與修身智慧》之後,愛詩家創始人、作家劉建彪出版了新著《詩詞與家國情懷》。9月13日下午,該書在深圳書城羅湖城舉行了新書發布會,劉建彪與多位文化學者、讀者一起賞析了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 端午節,感知習近平金句裡寄意深遠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感知習近平金句裡寄意深遠的家國情懷 2020年06月19日 14:36:00來源:央視網   端午臨中夏,千載意蘊長。  千百年來,端午節與端午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端午二字也已成為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有著符號意義的「根」。這一天,人們紛紛紀念屈原,在思接千古的家國情懷中積蓄前行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屈原,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闡述思想,寄意深遠。
  • 聯播+丨端午品詩 感悟習近平的家國情懷
    作為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裡最核心的一部分,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前行,匯聚起一個國家最為持久的追夢力量。千百年來,端午節與端午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端午」二字也已成為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古文詩詞闡述家國情懷。
  • 唐寧遠:古詩詞裡品「清明」
    古詩詞裡品「清明」文/唐寧遠網圖在二十四節氣裡,古時的文人墨客最鍾情「清明」。關心人民疾苦,關心家國興亡,歷來是文人的優良傳統。「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杜甫由清明時令入題,抒發身世漂泊之嘆,最後融入不舍「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的愛國情懷,將詩境提升到一個開闊、高遠的境界。「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 法治文苑 ▏陸遊詩詞的家國情懷
    法治文苑 ▏陸遊詩詞的家國情懷 2021-01-08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葉嘉瑩詩詞中體悟家國情懷
    少承家學,又蒙師教,葉先生一生詩詞創作不輟、才情卓著,2008年被授予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具有真摯之情思與敏銳之觀察力,透視世變,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懷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標高寒之遠境,稱心而言,不假雕飾,自與流俗之作異趣」。可以說,這與葉先生一生經歷不無關係,歷盡苦難、轉徙漂泊,然內心深處那份故國之思和家國情懷卻綿長深厚、恆久不滅,盡現於詩詞中。
  • 亙古男兒一放翁——陸遊詩詞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難當頭民族危殆之際,家國情懷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繼承光大了這一傳統,並將其高揚弘厲到前無古人的高度,家國情懷不僅貫穿了陸遊60餘載的創作歷程,而且幾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為放翁詩詞精華的主線與靈魂。梁啓超在《讀陸放翁集》中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 傳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真的離我們不遠!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說到家國情懷,我們最早接觸並認知,是在我們的傳統詩詞中。那些詩人留下的優秀詩詞,從小便養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家國情懷。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辛棄疾詩詞~一個文人的家國情懷
    辛棄疾詩詞~一個文人的家國情懷辛棄疾,是宋詞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蘇軾並稱「蘇辛」。兩人經歷某種程度來說相似。都是心懷家國天下,卻是鬱郁不得志,壯志未酬,最終散遊田間。可惜他的主戰思想在當時屬於異類,屢屢受挫,但並不心灰意冷,只是通過詩詞抒懷。壯心不已,至死不渝。
  •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家國情懷
    更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隨著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的落幕,彭敏最終是苦心人天不負,奪得了總冠軍。在這股風潮下,人們紛紛開始試圖理解詩詞之美時,我們不該忽略這個節目真正想要傳達給我們何種精神。第十期,總決賽。隨著主持人的兩句「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拉開了帷幕。
  • 遼寧師範大學:家國情懷百篇詩詞鑑賞
    家國情懷百篇詩詞鑑賞在中國古典詩詞裡,家國情懷像一條紅線貫穿於其中,並以憂深思遠的形象和慷慨沉厚的氣韻打動著歷代讀者。家國情懷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從《詩經》的時代開始流淌,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長河中漸成湍流,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精神道統,也滋潤著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至今仍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 唐寧遠:古詩詞裡的「春雨之歌」
    古詩詞裡的「春雨之歌」唐寧遠網圖唐詩與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璀璨明珠,宋詞關於雨水節氣的詩詞不勝枚舉。最愜意的雨景是宋代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赴任前,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聽候皇帝召見。他在表面的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寂寥落寞中消散著未酬壯志,崇高的愛國形象也呼之欲出,讓我們肅然起敬。
  • 唐寧遠:古詩詞中的「立春文化」
    古詩詞中的「立春文化」唐寧遠立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等。這是《詩經》裡敘述春暖花開、惠風和暢的動人景象。「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南宋張栻律寫出春天的溫暖與希望。「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代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立春」詩。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等,描述立春後的生機與靈動。
  • 傳統詩書中的家國情懷
    在中國,綿長久遠的家國情懷欲說不盡、欲寫難休,汗牛充棟的史書典籍,浸潤在篇章結構中的是「家國」情結;卷帙浩繁的詩詞歌賦,氤氳在字裡行間裡的是「家國」心緒。  一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華夏兒女最真摯的情感共識和最濃烈的精神底色。
  • 端午節安康·快樂都是涵養家國情懷最好祝福
    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到來,中國人不免要回味粽子飄香、艾葉芬芳、黃酒迷醉、龍舟賽吸睛、戶外遊玩沁人心脾等特有節日文化的魅力。儘管「疫」未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之弦還在擰緊,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已經成為常態化政策措施的硬核和堅定不移向前推進的行動,但端午節依然需要過好,只不過是莫忘繼續轉緊抓實抓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切實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
  • ​《詩詞與家國情懷 》講讀會及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5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楊婷姻 )近日,「福田區第四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之《詩詞與家國情懷》講讀會及 《詩詞與家國情懷》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站成功舉辦。
  • 愛國主義與家國情懷,是端午節的初色
    按照節日傳統,過端午節的方式就是吃粽子、賽龍舟、放紙鳶、掛艾草……在沒有疫情的日子裡,還能出門旅遊、休閒度假。但追根溯源,愛國主義才應該是端午節的真正本色。這是不以時代發展、社會變遷而輕易變化的東西。說到端午節,所有國人首先會想到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屈原。「感謝屈原留給了我們三天假期」,這是許多網友在網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