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遠:古詩詞裡品「清明」

2020-12-19 南國文化傳媒

古詩詞裡品「清明」

文/唐寧遠

網圖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每年4月4日-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清明節」的得名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碼」。西漢劉安所作《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網圖

4月4日我國又將迎來2020年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喜愛陽氣的鵪鶉開始出來活動,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

網圖

「清明無客不思家」。清明既是節氣又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內涵,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思祭奠,是血緣根脈在心中的傳承,是情感的寄託與延續。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自古習俗除了掃墓、踏青之外,還有蕩鞦韆、蹴鞠、植樹插柳、放風箏等活動。

網圖

在二十四節氣裡,古時的文人墨客最鍾情「清明」。據統計,《全唐詩》和《全宋詞》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335首,宋詞多達520首,而「春分」「處暑」等大多數節氣詩歌則只有十來首。清明詩詞有如清明雨般淅淅瀝瀝,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悲情與激情、沉重與快樂渾然一體的清明。

網圖

清明是傷感的旋律。緬懷先人,寄託情思,敬畏生命,是清明節的主基調。「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千古傳唱,成為清明節「清冷傷情」的代表作。

清明雨堅守這份跨越了兩千多年的約定,一直下到如今。天地間,滿是步履匆匆、哀思重重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或孤影獨行,他們心懷同一目標,去看看逝去的親人。清明雨,似離人淚,浸透了大家的衣衫,打溼了人們的眼眶,匯成了一條思念的河流。

網圖

清明是人生的感悟。杜牧的《清明》詩流傳甚廣,但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清明》詩同樣出色。詩云:「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詩人由清明掃墓聯想到毫無人格尊嚴的齊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醜態,由寒食禁菸聯想到春秋晉國的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做官的氣節形成了強烈對比,表達出作者對人生意義的拷問。

網圖

由清明的桃李芬芳想到荒原的逝者,進而聯想到無論賢愚貴賤,數百年後,最終都是無名荒冢,成為一堆黃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以及深遠的社會意義。與現代詩人臧克家《有的人》表述的「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網圖

清明是悲情的符號。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生動地描繪出清明掃墓、緬懷親人的悽涼場景。南宋高翥《清明》「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網圖

清明是悽美的輓歌。被譽為「悼亡詞之祖」的是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網圖

蘇軾19歲時和16歲的王弗結婚。王弗聰穎賢惠、見識不凡,給予蘇軾諸多幫助,小兩口兩情相悅,感情甚篤,這在中國封建史上較為少見。只是天不遂美,王弗27歲因病去世,這對蘇軾的打擊是巨大的。十年後時任密州太守的蘇軾在睡夢中見到了心愛的妻子,醒來之後,蘇軾恍若隔世,在對愛妻無限的思念下,寫了這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讀後令人肝腸寸斷。

網圖

南宋楊萬裡在《寒食上冢》有感而發:「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講述行走在掃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僅僅過去一年,曾經的小路竟消失了。詩人千言萬語凝結成一個「愁」字,深切地表達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網圖

陸遊也有「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詩句,道出了千萬遊子清明無法與親人團聚祭祖踏青的無奈和惆悵。

網圖

有一種鄉愁,叫清明。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思念,是對遙遠故土的一抹淡淡的鄉愁。沒有故園就沒有遠方。只有根脈綿延,才有薪火相傳。鄉愁鄉戀,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情結。

網圖

清明是感恩的豐碑。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孝親節」。清明節人們認祖歸宗,祭奠祖先,緬懷先人,飲水思源,追古懷遠。這種感恩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根、精神之根。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向哪裡去。

網圖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的這首《寒食》講述寒食節的傳說和一個感恩的故事。

網圖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自己的大腿肉給他吃。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民間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人們把紀念介子推作為清明節的起源延續至今。

網圖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是《詩經小雅》中詩句。晚輩在長者墳前,看到芳草悽悽,很自然地想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難,自然流露報恩之情。《論語》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常記心裡。既以他們長壽而高興,又為他們衰老而擔憂。我們倡導「厚養薄葬」理念,對在世的老人多盡孝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趁早行孝,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烈士豐碑何巍峨,空中蕩漾紅旗歌,長垂塞上風雲佔,民族精英永不磨。」郭沫若熱烈頌揚了革命先烈為國捐軀的高風亮節,倡導後輩追思先賢先烈,培育感恩之心、責任意識乃至家國情懷。

網圖

清明是壯麗的史詩。關心人民疾苦,關心家國興亡,歷來是文人的優良傳統。「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杜甫由清明時令入題,抒發身世漂泊之嘆,最後融入不舍「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的愛國情懷,將詩境提升到一個開闊、高遠的境界。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也詮釋一股憂國憂民之懷。

網圖

清明是生命的春頌。如把一年比作整個生命的過程,那麼清明節所在的春天猶如生命的開始。清明交織著死亡與再生、歡樂與哀傷,不僅是雨水與淚水洗面,還應有鮮花和笑容相映。踏青、蕩鞦韆、放風箏等習俗在清明古詩詞中均有體現。

網圖

「衛女紅妝薄,王孫白馬肥。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詩人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青年男女在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清明時節相伴踏青的畫面。

網圖

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短短的幾句,卻包含了三個有趣的清明節習俗:禁火、踏青、蕩鞦韆。啼叫的黃鶯、綻放的鮮花,明媚的陽光,嬌笑的美人,詞人完全沉醉沉浸在美好的春色裡。

網圖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不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否也是在這樣一個春日的清晨,輕輕地蕩漾著鞦韆。只是起落之間,已經滑過了千年。

網圖

宋代陳允平的「禁燭飛煙,東風插柳,萬家千戶。」(《瑣窗寒》)以及陸遊的「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春日絕句》)都是清明插柳習俗的紀實。古人分別時折柳相送,是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更是成為一種時尚。最早在《詩經·小雅·採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時有折盡灞橋柳之說。

網圖

清明的又一習俗是植樹。清代詞人顧太清,清明前種下了一株海棠,並填詞一闋,「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回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期盼海棠開花結果的美好願景。

網圖

清明是浪漫的邂逅。《禮記》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古時男女授受不親,唯獨清明期間,可以「奔者不禁」,暫時廢除了那些男女之間的限制。所以古代的清明節,也是名副其實的「情人節」。崔護傳誦千古的《題都城南莊》,記敘他一次清明踏青郊遊因口渴求飲,豔遇一位名叫「絳娘」姑娘的浪漫故事。姑娘含情脈脈的眼神令崔護一見傾心,來年清明登門拜訪,不見少女,唯有一樹桃花寂寞嫣紅。詩人留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悵然離去。後來幾經周折,有情人終成眷屬。此故事廣為流傳。也是後世形容女子年輕貌美的成語「人面桃花」的典故由來。

清明是時光的沙漏。「向誰誇麗景,只是嘆流年。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羅隱《寒食日早出城東》目睹高飛的風箏,油然而生韶華易逝事業無成的惆悵之情。「節序太無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卻羅衣都溼透,花下和笙。」鄭燮在《浪淘沙·暮春》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懷。

網圖

清明是苦讀的剪影。宋代王禹俏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王禹俏當時是位窮學生,孤身在外無法祭奠親人,他靠寒窗苦讀打發難熬的時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勵學成才。

在古詩詞裡品清明,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奮鬥力量、拓展胸襟視野、確立崇高信仰。讓我們尊重生命、善待他人、把握當下!掛雲帆,踏萬古江河;濟滄海,鑄不朽人生!

【編輯 | 夏巖】

————————End—————————

作者簡介:唐寧遠,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桂林市機關某單位。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等報刊。

相關焦點

  • 唐寧遠:古詩詞裡的「春雨之歌」
    古詩詞裡的「春雨之歌」唐寧遠網圖雨水節是一個浪漫、溫暖、富有詩情畫意和人情味的節氣,自古文人多情,遇上雨水,便會在心底蕩出漣漪,演繹一首首「春雨之歌」,用古詩詞向我們娓娓道來。赴任前,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聽候皇帝召見。他在表面的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寂寥落寞中消散著未酬壯志,崇高的愛國形象也呼之欲出,讓我們肅然起敬。
  • 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文 | 唐寧遠端午歷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家國情懷是端午最美的文化底色,穿越雋永的古詩詞,赴一場千年之約,品一場文化盛宴,別有一番情趣。在這喜慶的日子裡,人們舉家團聚,掛艾葉,插菖蒲,吃粽子,飲黃酒,賽龍舟,浴蘭湯等等,豐富多彩,其樂融融。端午是中華民族奮進精神的集中體現。「一年一度又端陽,汨水悠悠屈子殤。」屈原自然是端午節的主角。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其志潔,其行廉」的形象最得人心。
  • 唐寧遠:古詩詞中的「立春文化」
    古詩詞中的「立春文化」唐寧遠立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等。這是《詩經》裡敘述春暖花開、惠風和暢的動人景象。「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南宋張栻律寫出春天的溫暖與希望。「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代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立春」詩。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等,描述立春後的生機與靈動。
  • 唐寧遠:「春分」邂逅最美古詩詞
    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之——「春分」邂逅最美古詩詞作者:唐寧遠寫盡了春分節氣裡的春意融融。正如袁枚所說:「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當春分、愛、古詩詞三者相遇,全世界都像相約一場「風花雪月」的邂逅,感受一個美麗的時刻,連空氣都變得明媚而溫暖。春分日,融入了均平調和的人生智慧,是歲月走向欣欣向榮的序幕。
  • 詩詞裡的清明 清明必讀的十首最美古詩詞 有關清明的古詩詞
    2018最新關於清明節說說個性籤名 清明寄哀思句子思念親人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1| 這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古詩詞中的清明
    行走在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我們又一次與清明邂逅。清明是我國眾多傳統佳節中最具多愁善感的節日,引得無數文人墨客觸景感懷,詩興勃發。於是,清明漫漶過一首首詩詞,逶迤而來。清明時節,細雨霏霏,哀思悠悠。人們在這一天都要祭掃先人之墓。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怨,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 用「網語」品讀古詩詞 讓古詩詞活在當下
    用「網語」品讀古詩詞 讓古詩詞活在當下 2019年08月19日 21:07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
  • 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詞裡,這兩首古詩,是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
    清明是個緬懷祭祖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關於清明的古詩詞,多如牛毛,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多。杜牧,是晚唐詩壇璀璨的明星。他的影響力和成就跟李商隱有一拼。小杜的詩詞、古文和辭賦都相當了的,是個全能型作家。
  • 清明必讀的最美古詩詞(之二)
    原標題:清明必讀的十首最美古詩詞   4 | 唐代詩人張繼的《閭門即事》: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古代詩人對愛情的神往,都在這本《歐麗娟品讀古詩詞》裡了
    以前品讀古詩詞,總覺得自己理解的不夠透徹,太過於淺白,以至於無法讀懂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直到,前段時間收到歐麗娟老師的《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後,發現歐老師解讀的非常很好,古代詩人對愛情的神往,都在這本書裡了。作者歐麗娟,是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授,難怪作者能對古詩詞領悟的如此透徹。
  • 中小學必背10首清明寒食古詩詞,畫疫情生活腦圖輕鬆學
    時值清明時節,全國鳴響防空警報並降半旗向英雄們默哀、致敬,宅家帶娃的家長們也可以通過這10首古詩詞帶著孩子們去細細品味下2020年清明節的箇中滋味,讓孩子們以古詩詞的學習方式來向這些抗疫英雄們致敬,同時也向已經犧牲的抗疫英雄們致哀。
  • 有關清明的十首最美古詩詞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1| 這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唐寧遠:重陽詩詞話古今
    重陽詩詞話古今 重陽詩詞話古今文|唐寧遠歲歲重陽,又至重陽。若說,陽春三月舉家春遊謂「踏青」,九月集體登山則稱「辭青」,我們能從四季更替裡感知哲學之理,從生命輪迴中感悟生命之美。「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故宮藏清明上河圖是仿品?
    「故宮博物院藏的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仿品。」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市場處處長、中國文物學會副秘書長傅公鉞在出席「國寶文物高仿品評審會」時拋出此話。但他這番理論遭到故宮博物院的斷然否認。  傅公鉞表示,高仿品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果沒有高仿品,我們今天不可能見到《清明上河圖》。
  • 寫清明最好的古詩詞——寫在杜牧創作《清明》詩1195周年之際
    關於清明的古詩詞有很多,最讓人難忘的要屬杜牧的《清明》了。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便叫「潑火雨」。詩人遇到的便是這個日子。清明時節雨水多,紛紛揚揚的,從後文「牧童遙指」語境推測這裡的雨應是細雨。「行人」本義指的是路上走路的人,這裡指的是在外的遊子。
  • 有關清明節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清明緬懷先人的經典詩句
    有關清明節古詩詞有哪些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
  • 古詩詞裡話清明——小摘唐代詩詞以饗清明及寒食
    既然清明寒食是中國由古至今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唐朝時人們是怎麼過這個節的呢?具體細節也許已不可考,不過由這首首膾炙人口的唐朝詩詞或許可以得窺一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詩句 關於清明的古詩詞你知道幾首
    關於清明的古詩詞,你知道幾首一、清明[唐]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二、清明夜【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 古詩詞裡的書信
    下面就讓我們一邊品讀和書信有關的古詩詞,一邊領略古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與精神世界。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這是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魚傳尺素」的典故即出於此。
  • 【詩詞鑑賞】浪宕人間 蹉跎歲月,在古詩詞裡感受歲月的流逝!
    浪宕人間 蹉跎歲月,在古詩詞裡感受歲月的流逝! 書事 唐-杜牧 甚匆匆歲月,又人家、插柳記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傳笑響,水泛簫聲。 吹散樓臺煙雨,鶯語碎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