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品「清明」
文/唐寧遠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每年4月4日-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清明節」的得名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碼」。西漢劉安所作《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4月4日我國又將迎來2020年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喜愛陽氣的鵪鶉開始出來活動,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
「清明無客不思家」。清明既是節氣又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內涵,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思祭奠,是血緣根脈在心中的傳承,是情感的寄託與延續。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自古習俗除了掃墓、踏青之外,還有蕩鞦韆、蹴鞠、植樹插柳、放風箏等活動。
在二十四節氣裡,古時的文人墨客最鍾情「清明」。據統計,《全唐詩》和《全宋詞》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335首,宋詞多達520首,而「春分」「處暑」等大多數節氣詩歌則只有十來首。清明詩詞有如清明雨般淅淅瀝瀝,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悲情與激情、沉重與快樂渾然一體的清明。
清明是傷感的旋律。緬懷先人,寄託情思,敬畏生命,是清明節的主基調。「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千古傳唱,成為清明節「清冷傷情」的代表作。
清明雨堅守這份跨越了兩千多年的約定,一直下到如今。天地間,滿是步履匆匆、哀思重重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或孤影獨行,他們心懷同一目標,去看看逝去的親人。清明雨,似離人淚,浸透了大家的衣衫,打溼了人們的眼眶,匯成了一條思念的河流。
清明是人生的感悟。杜牧的《清明》詩流傳甚廣,但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清明》詩同樣出色。詩云:「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詩人由清明掃墓聯想到毫無人格尊嚴的齊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醜態,由寒食禁菸聯想到春秋晉國的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做官的氣節形成了強烈對比,表達出作者對人生意義的拷問。
由清明的桃李芬芳想到荒原的逝者,進而聯想到無論賢愚貴賤,數百年後,最終都是無名荒冢,成為一堆黃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以及深遠的社會意義。與現代詩人臧克家《有的人》表述的「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清明是悲情的符號。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生動地描繪出清明掃墓、緬懷親人的悽涼場景。南宋高翥《清明》「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清明是悽美的輓歌。被譽為「悼亡詞之祖」的是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19歲時和16歲的王弗結婚。王弗聰穎賢惠、見識不凡,給予蘇軾諸多幫助,小兩口兩情相悅,感情甚篤,這在中國封建史上較為少見。只是天不遂美,王弗27歲因病去世,這對蘇軾的打擊是巨大的。十年後時任密州太守的蘇軾在睡夢中見到了心愛的妻子,醒來之後,蘇軾恍若隔世,在對愛妻無限的思念下,寫了這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讀後令人肝腸寸斷。
南宋楊萬裡在《寒食上冢》有感而發:「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講述行走在掃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僅僅過去一年,曾經的小路竟消失了。詩人千言萬語凝結成一個「愁」字,深切地表達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陸遊也有「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詩句,道出了千萬遊子清明無法與親人團聚祭祖踏青的無奈和惆悵。
有一種鄉愁,叫清明。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思念,是對遙遠故土的一抹淡淡的鄉愁。沒有故園就沒有遠方。只有根脈綿延,才有薪火相傳。鄉愁鄉戀,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情結。
清明是感恩的豐碑。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孝親節」。清明節人們認祖歸宗,祭奠祖先,緬懷先人,飲水思源,追古懷遠。這種感恩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根、精神之根。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向哪裡去。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的這首《寒食》講述寒食節的傳說和一個感恩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自己的大腿肉給他吃。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民間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人們把紀念介子推作為清明節的起源延續至今。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是《詩經小雅》中詩句。晚輩在長者墳前,看到芳草悽悽,很自然地想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難,自然流露報恩之情。《論語》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常記心裡。既以他們長壽而高興,又為他們衰老而擔憂。我們倡導「厚養薄葬」理念,對在世的老人多盡孝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趁早行孝,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烈士豐碑何巍峨,空中蕩漾紅旗歌,長垂塞上風雲佔,民族精英永不磨。」郭沫若熱烈頌揚了革命先烈為國捐軀的高風亮節,倡導後輩追思先賢先烈,培育感恩之心、責任意識乃至家國情懷。
清明是壯麗的史詩。關心人民疾苦,關心家國興亡,歷來是文人的優良傳統。「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杜甫由清明時令入題,抒發身世漂泊之嘆,最後融入不舍「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的愛國情懷,將詩境提升到一個開闊、高遠的境界。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也詮釋一股憂國憂民之懷。
清明是生命的春頌。如把一年比作整個生命的過程,那麼清明節所在的春天猶如生命的開始。清明交織著死亡與再生、歡樂與哀傷,不僅是雨水與淚水洗面,還應有鮮花和笑容相映。踏青、蕩鞦韆、放風箏等習俗在清明古詩詞中均有體現。
「衛女紅妝薄,王孫白馬肥。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詩人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青年男女在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清明時節相伴踏青的畫面。
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短短的幾句,卻包含了三個有趣的清明節習俗:禁火、踏青、蕩鞦韆。啼叫的黃鶯、綻放的鮮花,明媚的陽光,嬌笑的美人,詞人完全沉醉沉浸在美好的春色裡。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不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否也是在這樣一個春日的清晨,輕輕地蕩漾著鞦韆。只是起落之間,已經滑過了千年。
宋代陳允平的「禁燭飛煙,東風插柳,萬家千戶。」(《瑣窗寒》)以及陸遊的「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春日絕句》)都是清明插柳習俗的紀實。古人分別時折柳相送,是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更是成為一種時尚。最早在《詩經·小雅·採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時有折盡灞橋柳之說。
清明的又一習俗是植樹。清代詞人顧太清,清明前種下了一株海棠,並填詞一闋,「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回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期盼海棠開花結果的美好願景。
清明是浪漫的邂逅。《禮記》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古時男女授受不親,唯獨清明期間,可以「奔者不禁」,暫時廢除了那些男女之間的限制。所以古代的清明節,也是名副其實的「情人節」。崔護傳誦千古的《題都城南莊》,記敘他一次清明踏青郊遊因口渴求飲,豔遇一位名叫「絳娘」姑娘的浪漫故事。姑娘含情脈脈的眼神令崔護一見傾心,來年清明登門拜訪,不見少女,唯有一樹桃花寂寞嫣紅。詩人留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悵然離去。後來幾經周折,有情人終成眷屬。此故事廣為流傳。也是後世形容女子年輕貌美的成語「人面桃花」的典故由來。
清明是時光的沙漏。「向誰誇麗景,只是嘆流年。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羅隱《寒食日早出城東》目睹高飛的風箏,油然而生韶華易逝事業無成的惆悵之情。「節序太無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卻羅衣都溼透,花下和笙。」鄭燮在《浪淘沙·暮春》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懷。
清明是苦讀的剪影。宋代王禹俏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王禹俏當時是位窮學生,孤身在外無法祭奠親人,他靠寒窗苦讀打發難熬的時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勵學成才。
在古詩詞裡品清明,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奮鬥力量、拓展胸襟視野、確立崇高信仰。讓我們尊重生命、善待他人、把握當下!掛雲帆,踏萬古江河;濟滄海,鑄不朽人生!
【編輯 | 夏巖】
————————End—————————
作者簡介:唐寧遠,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桂林市機關某單位。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