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詩書中的家國情懷

2020-12-11 求是網

  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維度和基本內涵,是生命主體對命運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和宗奉,是社會成員對民族大家庭的一種堅守和保護,是一種使國家縱然置身危亡絕域、民族縱然身處苦難險境而終能慨然不敗的精神凝聚力。在中國,綿長久遠的家國情懷欲說不盡、欲寫難休,汗牛充棟的史書典籍,浸潤在篇章結構中的是「家國」情結;卷帙浩繁的詩詞歌賦,氤氳在字裡行間裡的是「家國」心緒。

  一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華夏兒女最真摯的情感共識和最濃烈的精神底色。在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國與家緊密聯繫、休戚與共,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息息相關,對此孟子曾做了精闢概括:「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家,家之本在於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是一種情感訴求和心靈皈依,不如說是一種生命自覺和文化承續。無論是《禮記》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還是《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抑或是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使命驅動,家國情懷往往與攝人心魄的文學書寫緊密相連,與情真意切的詩意表達密不可分。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邶風·擊鼓》篇記載:「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本意是指戰友們相互約定「齊赴疆場共生死,終生相伴不分離」,後來鑑於詩中有「手牽手共生死」的情感意蘊,遂逐漸轉化為對聖潔愛情的吟誦。儒家經典著作《禮記·儒行》教導儒生「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於2000多年前就將中國儒家的人文理想融入個人價值取向之中,成為鞭策歷朝歷代知識分子修齊治平的箴言和信條。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還將這一信條發揚光大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從政準則。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記載,西漢大將霍去病擊潰斬殺10餘萬匈奴部隊後,漢武帝劉徹為表彰其赫赫戰功為他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宅院府第,霍去病堅辭不就並氣概豪壯地說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曠世名言,穿越浩茫歷史時空砥礪後人放卻當下享受矢志保家衛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撰寫的《後漢書·馬援傳》,記述了東漢戍邊名將馬援氣幹雲天的壯語:「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其中「馬革裹屍」意指戰死疆場後用馬皮包裹屍體歸來安葬,後世以馬援之豪言鼓勵遠徵將士「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詩作為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長廊中的絢麗圖景和璀璨明珠。唐詩中的邊塞詩又是唐詩中思想性深刻、藝術性獨特的部分,其中體現家國情懷的詩作更是讓人為之驚嘆和感奮,有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的憤激峻切,有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的灑脫從容,有李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慷慨悲切,有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的灑脫堅毅,有張為「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的慷慨激昂,有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的深沉悽婉。這些振聾發聵的醒世勵志詩篇,不僅是詩人也是中華兒女血性報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強盛的李唐王朝的士子們發出了衛國誓言,積貧積弱的趙宋政權的文人們也喊出了復國心聲。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一詞中寫道:「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這首沉鬱雄渾的詞作把邊關將士想念萬裡之外親人的殷殷思鄉情與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拳拳報國志完美結合,意境開闊,基調健朗,形象鮮明,律動著作者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價值理念,開啟了北宋詞風由柔靡向豪放轉變的嶄新氣象。

  二

  兩宋時期,救亡圖存是一切社會生活的中心和精神生活的統領,因而家國情懷成了彼時詩詞的基調和主旋律,其中張揚愛國主義的優秀篇章更為後人所推崇所傳頌。家國情懷的詞作以「豪放派」為主,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則為蘇軾。正是蘇軾徹底摒棄了傳統詞體表達範式,破除了「詩言志」而「詞言情」和「詩莊詞媚」的風格界限,將充溢家國情懷的詩詞創作推向巔峰。蘇軾在詞裡懷古傷今、論史談玄,發思鄉之情、抒報國之志,或彰顯平岡千騎、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激昂壯徹;或袒露煙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嘯徐行的澄明曠達;或傳達大江酹月、故國神遊、緬懷英傑的沉鬱悲切;或表現長路思茶、荒村叩荊、試問野人的平和隨意,正是這種藝術表現使蘇軾成為有宋一代詞人中展現家國情懷的先鋒和「重鎮」。南宋由於北方國土盡失山河破碎,湧現出一批愛國主義詩人詞人,陸遊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陸遊諸多詩詞作品中,濃鬱的家國情懷像一根主線深蘊並貫穿始終。「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概括了陸遊平生的心願和志向,其忠貞勇毅令人欽敬;「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承載著作者收復山河的心願和夢想,湧動著詩人馳騁疆場的激情與豪情;「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訴說著作者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反映了陸遊壯志未酬的悲憤與不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臨終前陸遊仍然魂牽夢繫復興大業和國家安危,耿耿忠心與天地同昭與日月爭輝,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已內化為陸遊的一種生存方式。與陸遊比肩齊名的南宋愛國詞人當屬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政壇上一位壯懷偉志的豪傑,也是當時詞壇上一位「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人物。縱觀辛棄疾的一生,恢復中原收復失地是其生命的全部價值和意義之所在,也是其詩詞抒寫的原點和重心。辛棄疾雖不是久經沙場的驍勇悍將,未能感同身受真正的金戈鐵馬,但卻多有詠史之悲懷古之殤,其所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名篇佳構,筆力雄健、風格奇特,浸透著對故國土地和親人的熱愛和眷戀。「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通過描寫戎馬生涯和軍旅場景,表達了詞人意欲力挽狂瀾、希冀重整河山的理想追求;「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抒寫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堅韌品格。

  三

  陽剛與陰柔是我國古典美學的一對重要範疇,陽剛美的特點在於動態和力感,陰柔美的特徵則在於靜態和柔媚。宋代詩詞明顯地呈現出這種美學觀念,表現為兩種不同的風格——豪放與婉約。鑑於家國情懷絕非都孕育於沙場徵戰,所以,婉約同樣能夠準確生動地傳遞家國情懷,二者疊加在某種意義上別有一番意味。宋代婉約派詩詞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她不僅是一位才華蓋世的女詞人,更是一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的深具家國情懷的女中豪傑。李清照將對時局命運的憂慮和關注常常隱含在家國之思、故土之戀、時局之憂及個人悽苦的抒寫中。「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作品既以濃重憂傷的婉約筆調抒發家愁國恨,更以偉岸高邁的豪放手法感嘆故國山河破碎、徒成半壁,使人們看到「婉約派之宗」悲愴剛健的另一面。「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作慷慨雄健、擲地有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和氣魄的升揚,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這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長存於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詞人不幸詞壇幸,正是範仲淹、蘇軾、陸遊、辛棄疾和李清照等宋代詩詞巨擘所寫就的一首首飽含家國情懷的力透紙背的詩詞,啟悟、感染和促動著後世難以計數的愛國志士。每當民族危難之時國運存續之際,這些詩詞就幻化為抗敵禦寇、保家衛國的巨大而無形的精神力量。

  四

  在國家祥和安寧、政治清明的承平時代裡,尚有範仲淹等文人士子懷揣濟世之心揮筆寫就了砥礪後人心智的優秀作品;而當外敵入侵、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更有一批投軍禦敵的仁人志士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垂範後世的不朽篇章。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寫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詩人把自己命運和國家前途緊緊聯繫在一起,「國之不存,家將焉附」,詩人誓死不降元軍,最終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明清兩朝時而邊關吃緊時而海防告急,中華民族之血性日愈濃稠與僨張。1449年,明朝軍事家、政治家于謙帶領明軍大敗瓦剌迎回明英宗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石灰吟》,其中「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句垂青後世。明朝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其《馬上作》一詩中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不僅寫出了戚繼光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而且描繪出了一個胸懷天下心系黎民的英雄形象。明朝末年和清代晚期,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愛國志士們再次奏響了抗敵救國的主旋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陳子龍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夏完淳的「縞素酬家國,戈船決生死」,黃遵憲的「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啓超的「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煮不平」,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振聾發聵,盪氣迴腸,浸透著詩詞作者的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在明清詩人中,林則徐以禁菸強國、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為後人景仰,而從他給友人陳子茂所寫的《次韻答陳子茂》一詩中,則能感受到他匡扶天下、濟世救民的精神道統:「小丑跳梁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關山萬裡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詩作氣勢豪邁,感情真摯,韻味醇美,展現了林則徐宏大的政治抱負和深摯的愛國思想。

  家國情懷是人們對國家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匯和系統集成,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密碼。展開中國古代詩書的浩瀚長卷,我們讀到的滿是家與國的一體一元,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不讀詩書,無以言志。當我們回望歷史時不難發現,正是在古代詩書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滋養下,眾多仁人志士特別是青年一代才厚植起家國情懷,這在以「救亡與啟蒙」為時代主題的近代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處在新舊社會轉型時期的那一代人,兒時啟蒙多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是從小浸淫在孔子、司馬遷、杜甫、陸遊、辛棄疾等人的典籍和詩詞中,聆聽著諸葛亮、辛棄疾、文天祥、嶽飛、史可法等英雄的故事長大。因此,當國家和民族遭遇不測時,他們中如林覺民,效法祖先大義凜然地寫下慷慨訣別的《與妻書》,發出「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的浩嘆。

  歲月不居,時光流轉,家國情懷不僅是永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

  (作者劉金祥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傳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真的離我們不遠!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說到家國情懷,我們最早接觸並認知,是在我們的傳統詩詞中。那些詩人留下的優秀詩詞,從小便養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家國情懷。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品味今古辭賦 厚植家國情懷
    作者:張雅立歌曲《國家》中有一句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區區十餘字,卻一針見血,將國與家的關係闡釋地撥雲見日。國人自古忠於祖國、尊重家庭,家國情懷仿佛成了一種中華民族的獨特傳統,深深紮根於國人心中。
  • 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主人公彭天翼是一個有抱負有韜略、飽讀詩書、積極向上、眼界開闊、胸襟寬廣、意志堅強的青年才俊。他為人誠懇厚道、頭腦聰明、詼諧幽默。憑著堅韌不拔的性格,成熟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終於走出愛情、家庭、事業的逆境,創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取得了事業最後的成功——成為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
  • 「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揭幕
    12月12日,「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此次展出的60餘明清時期人物畫作品,豐富立體地展現了傳統家族的生活場景以及情懷信仰。 對於觀眾,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喚醒人們對家風建設的關注。該展覽由長沙大觀文化、1978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逸點藝術機構承辦。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王學斌: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疫鬥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讀懂了中國人心中的家與國,才能理解那些在抗疫中的犧牲和奉獻。而說到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就繞不開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作者:餘秉頤(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
  • 抗疫文藝中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素有的思想情感,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傳承賡續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抗擊疫情中,「家國情懷」始終貫穿著文藝創作的各方面全過程,發揮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家國敘事呈現三種創作邏輯。第一, 從「家」出發的微小敘事。家,是烙印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
  • 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家國情懷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對家鄉的依戀、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責任感的體現。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當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
  • 在涵養家國情懷中傳承家風增強自信
    「家國情懷」主題賽事全國演講比賽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演講選手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奮鬥故事,真情詮釋什麼是家國情懷,激發國人傳承好家風,增強發展自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國家昌盛,我們才能幸福。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王虹:如何樹立孩子的家國情懷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血脈當中一直都有家國情懷的氣象,古人的家國情懷體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現在,我們該如何結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樹立孩子的家國情懷?我們將從樹立家國情懷的4個方面逐一闡述。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學校按照『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寫入章程。   「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嶄新的,因為在過去近兩個甲子的櫛風沐雨、薪火相傳中,「天大人」未曾用這樣的文字去描述自己代代堅守的精神財富;「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又是熟悉的,因為每當這4個字在眼前呈現、耳邊迴響,「天大人」的心中自然而然激蕩起「興學強國」的波瀾豪情。「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與生俱來的,是應運而生的,是始終不渝的,是與時俱進的。
  • 郎中卿家庭獲「最美家庭」美譽——「小家」中孕育家國情懷
    郎中卿家庭獲「最美家庭」美譽——「小家」中孕育家國情懷 2020-10-29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中秋 國慶出行中感悟家國情懷
    在這個不尋常的傳統節日裡,飽含著許多人的家國情懷,寄託無數人的相思。9月28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國慶中秋「雙節」臨近,鐵路啟動假日運輸,10月1日為客流最高峰。在「月圓人團圓」的希翼中,人民群眾結伴出遊,旅行登山,乘坐高鐵,用新的形式來切合新時代的發展,讓家國情懷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新內涵。  今年中秋節與國慶節疊加,旅客探親、旅遊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
  • 從中秋國慶出行中感悟家國情懷
    在這個不尋常的傳統節日裡,飽含著許多人的家國情懷,寄託無數人的相思。9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國慶中秋「雙節」臨近,鐵路啟動假日運輸,10月1日為客流最高峰。在「月圓人團圓」的希翼中,人民群眾結伴出遊,旅行登山,乘坐高鐵,用新的形式來切合新時代的發展,讓家國情懷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新內涵。  這兩天,今年中秋節與國慶節疊加,旅客探親、旅遊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
  • 《詩詞與家國情懷》在深首發
    【深圳商報訊】(首席編輯 劉悠揚)繼《漢字與修身智慧》之後,愛詩家創始人、作家劉建彪出版了新著《詩詞與家國情懷》。9月13日下午,該書在深圳書城羅湖城舉行新書發布會,劉建彪與多位文化學者、讀者一起賞析了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 家國情懷精忠魂
    嶽飛一生精忠報國,家國情懷光照日月。他不是格薩爾王、不是嘎達梅林,也不是成吉思汗,他是曠古的民族英雄,直讓這些人與他面前都會黯然失色。嶽飛面臨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發出「還我河山」的巨人般的吼聲,驚天地而泣鬼神;「直搗黃龍」的鋼鐵般誓言,激勵三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率領嶽家軍百戰沙場、鐵蹄錚錚、烽火狼煙,車錯轂兮矢交墜,嚴殺盡兮棄原野,飛鳴鏑,萬馬戰猶酣。為了國家民族的安危,他誓與匈奴共存亡,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英雄的史詩,譜寫著家國情懷鐵血丹心,輝映著精忠報國赤子胸襟,滋潤著千古潁淮大地。
  • 讓家國情懷成為中秋節的最美底色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一道,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承載著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的願望,具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家國情懷溯源
    家國情懷作為個人對家庭和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基礎和情感狀態,在中華文明數千年演進歷程中有著深厚的滋生土壤和歷史淵源。在這種「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的等級分封、家國「膠結」的社會結構中,「家」裡對父母之「孝」與「國」中對君主之「忠」自然結合在一起,「親親」與「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為一體。孔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孝經·廣揚名》)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