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郇雷
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知識分子心繫國家命運、思索民族未來、憂慮人民疾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築夢圓夢」偉大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在現代職業分工體系中,知識分子的獨特性在於通過理性、科學、嚴謹的態度從事有關公共問題的研究與探索,以此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構建更完善、更優質的社會生活提供建設性方案。公共性是知識分子的職業特徵,這就要求知識分子必須要關心公共社會生活,必須對社會生活產生正能量影響。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國歷史上,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知識分子素來強調「內聖外王」的致世理念和「以身許國」的救世情懷,自覺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精彩篇章向我們傳遞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高貴人格和優秀品質。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成為支撐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精神財富。
家國情懷是滋養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必然素質。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求。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就在於通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回應所處時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問題,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自我價值。這就需要深厚的家國情懷為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人類歷史的實踐也證明,那些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璀璨印記和光輝形象的知識分子,無不胸懷國家、兼濟天下、心系蒼生,甚至是為了家國理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為我們矗立起了一道道廣為傳頌的精神豐碑。因此,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深邃淵博的學識素養、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更加需要將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國情懷是現代知識分子職業精神的內在要求。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具有新的內涵。毋庸置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異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社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世界。與其他職業群體一樣,知識分子是現代職業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逐漸內化為現代知識分子的職業精神,時代課題的轉換也為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注入了新的價值元素。毫無疑問,保持一顆愛國、報國、強國之心,仍是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最可寶貴的精神品質。知識分子所從事職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知識分子不應單純追求個人利益,不應置社會影響於不顧,而應該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結合。
家國情懷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豐厚精神養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會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知識分子發揮建設性作用。錢學森、鄧稼先、方永剛、黃大年這些優秀知識分子的先進事跡已經表明,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需要知識分子發揚甘於奉獻、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的時代精神。支撐起這種精神氣質的強大動力在于堅定不移的家國情懷,使得知識分子始終與國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國情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於國家和人民的熱愛,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涵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精神財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知識分子有責任拒絕精緻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浮誇現象,有義務為科技創新、理論創造、學術繁榮貢獻力量,不辜負偉大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光榮使命。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