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2020-12-18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郇雷

  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知識分子心繫國家命運、思索民族未來、憂慮人民疾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築夢圓夢」偉大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在現代職業分工體系中,知識分子的獨特性在於通過理性、科學、嚴謹的態度從事有關公共問題的研究與探索,以此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構建更完善、更優質的社會生活提供建設性方案。公共性是知識分子的職業特徵,這就要求知識分子必須要關心公共社會生活,必須對社會生活產生正能量影響。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國歷史上,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知識分子素來強調「內聖外王」的致世理念和「以身許國」的救世情懷,自覺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精彩篇章向我們傳遞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高貴人格和優秀品質。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成為支撐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精神財富。

  家國情懷是滋養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必然素質。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求。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就在於通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回應所處時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問題,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自我價值。這就需要深厚的家國情懷為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人類歷史的實踐也證明,那些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璀璨印記和光輝形象的知識分子,無不胸懷國家、兼濟天下、心系蒼生,甚至是為了家國理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為我們矗立起了一道道廣為傳頌的精神豐碑。因此,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深邃淵博的學識素養、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更加需要將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國情懷是現代知識分子職業精神的內在要求。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具有新的內涵。毋庸置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異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社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世界。與其他職業群體一樣,知識分子是現代職業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逐漸內化為現代知識分子的職業精神,時代課題的轉換也為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注入了新的價值元素。毫無疑問,保持一顆愛國、報國、強國之心,仍是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最可寶貴的精神品質。知識分子所從事職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知識分子不應單純追求個人利益,不應置社會影響於不顧,而應該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結合。

  家國情懷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豐厚精神養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會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知識分子發揮建設性作用。錢學森、鄧稼先、方永剛、黃大年這些優秀知識分子的先進事跡已經表明,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需要知識分子發揚甘於奉獻、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的時代精神。支撐起這種精神氣質的強大動力在于堅定不移的家國情懷,使得知識分子始終與國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國情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於國家和人民的熱愛,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涵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精神財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知識分子有責任拒絕精緻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浮誇現象,有義務為科技創新、理論創造、學術繁榮貢獻力量,不辜負偉大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光榮使命。

[責任編輯:李貝]

相關焦點

  • 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彭天翼每一次做出人生選擇的時刻,更多地呈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和忠誠。強調為他人、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犧牲精神和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這種人生抉擇讓人潸然淚下。正是劇中弘揚的這種精神,讓一代知識青年成為改革開放事業的中流砥柱。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 張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方方要抗疫英雄謝罪?
    報告會上,張院士在充分肯定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中的成長和擔當時,張伯禮院士還專門提到了一些反面案例,例如方方、許可馨、梁豔萍等人在疫情期間的不當言行,抨擊其扭曲的價值觀,反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以此,張伯禮院士希望廣大青年學子能夠「堅守底線、樹立正氣;堅韌不拔、潛心問道;珍惜韶華、勤於實踐;清心豁達、奮力拼搏」。
  • 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策略
    【摘要】當代青年既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處於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需要從家國情懷中汲取精神養分。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以愛國主義提升政治認同、以家校聯動提升教育品質、以網絡平臺拓寬教育路徑,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
  • 愛國主義是知識分子的最高情懷
    【短評】「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陳俊武說:「知識分子的最高情懷就是愛國主義。」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選擇,每次選擇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艱難的。陳俊武每次人生的重大選擇,首先考慮的是工作需要、科研需要、國家需要。
  • 馬首、馬雲——家國情懷是優秀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品質
    #情系家國而能把這些責任承擔好,企業家應該具備一個品質,那就是要有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不是打「我愛中國」的橫幅,更不是喊口號,作為企業家來說,就是要把企業辦好,辦成行業世界領先。最近一兩年,我們在高科技領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壓。剛開始是中興,後來到華為、大疆,等等。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胡福明:做一個有情懷有擔當的知識分子
    他們之中,有百歲畫家、「最美奮鬥者」周令釗,有法學家、「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有九十高齡的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懷中,有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有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有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祖武……他們專業有別、個性迥異,但在他們身上,都閃耀著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人民日報評論員:砥礪家國情懷 激發使命擔當
    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團結引領服務知識分子的重要舉措,對於把各方面優秀知識分子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形成不懈奮鬥、團結奮鬥的生動局面,具有深遠意義。   高度重視、關心、愛護知識分子,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學校按照『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寫入章程。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其次是學校領導對「家國情懷」的認可。
  •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發表時間:2011-08-01   來源:海南日報   讀罷全書,深深的惆悵中滿懷敬意,對那個已逝年代的美好人物,他們的精神氣質、他們捨身為國的勇氣、他們歷經苦難卻依然「溫和潔淨」的高貴品性……文學評論家、哥倫比亞大學王德威教授評道:「《巨流河》是一本惆悵之書。」
  • 以史為鑑——紀念鴉片戰爭,弘揚家國情懷
    屈辱百年,中國人民奮起抵抗,覺醒的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救亡圖存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了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 山東省政協舉辦「政協講堂」大力弘揚家國情懷
    5月21日上午,山東省政協舉辦2019年第二期「政協講堂」,邀請《紅旗畫刊》原總編輯助理、《中華傳統美德叢書》主編、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特聘教授殷昭俐,圍繞「『齊魯三賢』的家國情懷」作專題講座。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吳翠雲,山東省政協及各民主黨派省委、山東省工商聯機關幹部,濟南市有關單位同志聽取講座。
  • 秦腔《雙錦衣》兒女情長展開家國情懷
    秦腔《雙錦衣》兒女情長展開家國情懷 一直是易俗社的「看家戲」之一 1962年、1982年 1992年、2015年 四次復排久演不衰 幾段兒女情長的故事 撬動大歷史引領大場面 展開的是家國情懷
  • 也說說客家人的家國情懷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國愛家、勤勞謙遜的群體。歷史上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名人,分布於各行各業。時代久遠的就不說了,光是近現代的名人,把名字羅列出來都得有一匹布那麼長。客家人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品質,有勤懇創造、隨遇而安的開拓者精神,有耕讀傳家、忠孝兩全的捍衛者德風。總而言之,客家人的各種優點,其實源自於客家人「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客家人愛國愛家,在名人的故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上前,能夠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後退,能夠為家庭捐身軀照汗青。
  • 亙古男兒一放翁——陸遊詩詞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難當頭民族危殆之際,家國情懷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繼承光大了這一傳統,並將其高揚弘厲到前無古人的高度,家國情懷不僅貫穿了陸遊60餘載的創作歷程,而且幾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為放翁詩詞精華的主線與靈魂。梁啓超在《讀陸放翁集》中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 家國情懷精忠魂
    嶽飛一生精忠報國,家國情懷光照日月。他不是格薩爾王、不是嘎達梅林,也不是成吉思汗,他是曠古的民族英雄,直讓這些人與他面前都會黯然失色。嶽飛面臨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發出「還我河山」的巨人般的吼聲,驚天地而泣鬼神;「直搗黃龍」的鋼鐵般誓言,激勵三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率領嶽家軍百戰沙場、鐵蹄錚錚、烽火狼煙,車錯轂兮矢交墜,嚴殺盡兮棄原野,飛鳴鏑,萬馬戰猶酣。為了國家民族的安危,他誓與匈奴共存亡,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英雄的史詩,譜寫著家國情懷鐵血丹心,輝映著精忠報國赤子胸襟,滋潤著千古潁淮大地。
  • 傳統詩書中的家國情懷
    在中國,綿長久遠的家國情懷欲說不盡、欲寫難休,汗牛充棟的史書典籍,浸潤在篇章結構中的是「家國」情結;卷帙浩繁的詩詞歌賦,氤氳在字裡行間裡的是「家國」心緒。  一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華夏兒女最真摯的情感共識和最濃烈的精神底色。
  • ​《詩詞與家國情懷 》講讀會及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5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楊婷姻 )近日,「福田區第四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之《詩詞與家國情懷》講讀會及 《詩詞與家國情懷》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站成功舉辦。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本報就此對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家國情懷可溯源至西周時期的分封制記者:中國人有深入到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