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發表時間:2011-08-01   來源:海南日報

  《巨流河》封面

齊邦媛(右)和妹妹、母親在離亂的歲月。

1947年,齊邦媛在武漢大學留下的笑容。

  《巨流河》,一部滿載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大時代悲欣交集的抗戰史,新舊交替時代的女性奮鬥史;一部臺灣文學、中華文化走入西方世界的啟示錄;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讀罷《南渡北歸》,請讀一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讀罷全書,深深的惆悵中滿懷敬意,對那個已逝年代的美好人物,他們的精神氣質、他們捨身為國的勇氣、他們歷經苦難卻依然「溫和潔淨」的高貴品性……文學評論家、哥倫比亞大學王德威教授評道:「《巨流河》是一本惆悵之書。」在作者齊邦媛筆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史、家族史,更是一部我們甚少閱讀到的戰爭史、愛情史,它所飽含的歷史憂傷,國難家仇,令人掩卷沉思,由兩代人的家國情懷牽出的一個紛繁複雜的時代畫卷,「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跨不過的巨流河

  作者齊邦媛,臺灣大學外語系教授,高齡87,一位在臺灣文學界、教育界備受尊敬的名字。2004年,已經80歲高齡齊先生開始動筆,歷時四年寫出了回憶錄《巨流河》。在臺灣出版後,洛陽紙貴,好評如潮,成為臺灣文化界一大盛事。於是內地的三聯書店在2010年10月引進了此書,2011年4月出版,在大陸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讀者稱「《巨流河》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巨大的歷史憂傷,是人們心頭跨不過的巨流河。它的價值,在於它是20世紀中國人苦難和奮鬥的一個真實、感人的血淚記錄。

  巨流河,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的母親河。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本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跨度百年,厚重滄桑。1924年,齊邦媛生於遼寧省鐵嶺,6歲隨父搬家至南京。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她逃難至重慶,後考入武漢大學。194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臺灣大學教書,從此就留在了臺灣,又從臺灣負笈美國做研究。齊先生學貫中西的學養,細膩豐富的文筆,從親歷者的角度,將中國歷史的大事,個人情感深處的幽微,娓娓道來的背後,隱含著深刻的傷痛和不屈的精神力量。

  正如王德威教授所發問:經歷更傳奇者也大有人在,但何以這本書如此受到矚目?我以為《巨流河》之所以可讀,是因為齊先生不僅寫下一本自傳而已。透過個人遭遇,她更觸及了現代中國種種不得已的轉折:東北與臺灣──齊先生的兩個故鄉──劇烈的嬗變;知識分子的顛沛流離和他們無時或已的憂患意識;還有女性獻身學術的挫折和勇氣。更重要的,作為一位文學播種者,齊先生不斷叩問:在如此充滿缺憾的歷史裡,為什麼文學才是必要的堅持?評論家丁東說,作者既有很好的國學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養,全書既是嚴謹的史筆,又是優雅的散文。現在國內出版的回憶錄也很多,對歷史抱有嚴謹態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質者十分罕見。而一般大陸作家的回憶錄雖有文採,但有歷史感者不多。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66747&encoding=UTF-8&data=AAQR-wAAAAcAAAF6AAAAAQBH6b2Q6YKm5aqb44CK5beo5rWB5rKz44CLOuS4pOS7o-S6uueahOWutuWbveaDheaAgCDmgIXmg5jljYPnp4vkuIDmtJLms6oAAAAAAAAAAAAAAC4wLAIUDVVU9wciwA877h6ou-zqLRlX_NoCFFNTaNvq2lqhnrMF4wxFGUqBS3z7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66747&encoding=UTF-8&data=AAQR-wAAAAcAAAF6AAAAAQBH6b2Q6YKm5aqb44CK5beo5rWB5rKz44CLOuS4pOS7o-S6uueahOWutuWbveaDheaAgCDmgIXmg5jljYPnp4vkuIDmtJLms6oAAAAAAAAAAAAAAC8wLQIVAI5tQzKiywsXTnYyLA2w7hVNc9bvAhRdn8CS7X9KOV_A3738ZHmxnWwW6A..&siteid=7

相關焦點

  • 悵惘千秋一灑淚
    《巨流河》封面齊邦媛(右)和妹妹、母親在離亂的歲月。1947年,齊邦媛在武漢大學留下的笑容。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 葩《巨流河》,一部滿載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大時代悲欣交集的抗戰史,新舊交替時代的女性奮鬥史;一部臺灣文學、中華文化走入西方世界的啟示錄;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讀罷《南渡北歸》,請讀一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 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80歲高齡時,臺灣作家齊邦媛決定,沿著記憶之河逆流而上,回到那個叫「巨流河」的出發地。5年伏案,一字一句,她寫成25萬字的《巨流河》,其中一半是抗戰流亡的家國悲歌,一半是來臺墾拓的踏實腳印。「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正是她晚年的「悲壯之舉」,為兩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記憶史」。《巨流河》自2009年起陸續在兩岸出版後,銷售達數十萬冊。被這部巨作感動的讀者如今仍在飛速增長,「永遠的齊老師」也成為他們心頭的牽掛。
  • 只因亂世遇見你——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幾十年後,80多歲的女作家齊邦媛將這部家族史寫成了一部《巨流河》。這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一部苦難史。在那場戰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她以如此悲傷,如此沉重,如此獨特的筆調,描述了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此書的出版,讓我們得以走近,和品味兩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命運與鄉愁。
  • 臺灣作家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 題:臺灣作家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新華社記者章利新 查文曄  80歲高齡時,臺灣作家齊邦媛決定,沿著記憶之河逆流而上,回到那個叫「巨流河」的出發地。5年伏案,一字一句,她寫成25萬字的《巨流河》,其中一半是抗戰流亡的家國悲歌,一半是來臺墾拓的踏實腳印。  「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正是她晚年的「悲壯之舉」,為兩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記憶史」。《巨流河》自2009年起陸續在兩岸出版後,銷售達數十萬冊。被這部巨作感動的讀者如今仍在飛速增長,「永遠的齊老師」也成為他們心頭的牽掛。
  • 齊邦媛:《巨流河》以書還鄉,亦喜亦悲
    直到2002年,齊邦媛與一位教授進行了十七次對話訪談,開始萌發動筆之願,2005年初真正開始寫作,四年多裡一筆一畫寫下三十多萬字的手稿,最終完成了這本史詩般的回憶錄《巨流河》。為簡體版重寫一章書《巨流河》繁體版的腰封上有一句煽情的話:讀了這本書,你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分子。與許多同類型的書不同,儘管經歷過戰爭時代的顛沛流離,建設臺灣時的艱苦,描寫的是家族從東北到臺灣的變遷,反映的是兩代中國人的苦難,《巨流河》的字裡行間卻散發出沁人的溫暖和樂觀,讓人可以通過文字輕易觸摸到齊邦媛內心的火熱。
  •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2014年08月01日 10:24:16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人民網5月6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一份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出的
  • 齊邦媛抗戰巨作《巨流河》推日譯本
    作家齊邦媛二○○九年出版回憶錄《巨流河》,紀錄了自己顛沛流離的家族記憶,也勾勒了一個大時代的歷史,在兩岸引起極大迴響。《巨流河》去年在大陸發行簡體版,如今更跨出華文世界推出日譯本。齊邦媛說:「臺灣、大陸、日本,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八十七歲的齊邦媛滿頭銀髮,聲量不大卻字字鏗鏘有力。
  • 學者齊邦媛談《巨流河》:二十世紀時代的縮影
    《巨流河》一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自2010年簡體字版推出以來,臺灣女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受到大陸讀者推崇,位列2010年度新浪「十大好書」榜榜首,並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年度散文家獎。齊邦媛為臺灣知名學者,兼及編譯、評論、創作。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1947年開始到臺灣從事英語教學,引介英美文學到臺灣,並將臺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
  • 齊邦媛:文學是少數人的堅持 《巨流河》是一生皈依
    圖為《巨流河》對於《巨流河》在中國大陸受到的歡迎,臺灣作家齊邦媛感到意外。她從沒想到這本書能跟大陸讀者見面。自2010年簡體字版推出以來,《巨流河》成為各種年度好書評選中最熱門的候選。繼今年年初獲頒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年度散文家獎後,近日,齊邦媛又憑藉此書獲第二屆在場主義散文大獎。「說實在,起初對這個獎我並不很了解。不過,『在場主義』的提法讓我覺得親切。以我的理解,在場就是親歷。在這本書裡,我寫了我所親歷的真實的故事,其實也寫下了大家的故事。書出版後,我收到了近五百封各地的來信。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90大壽 簡媜稱此書令「山河震動」
    ▲ 1947年,齊邦媛(右一)與母親裴毓貞(中坐者)、大妹寧媛(左二)和小妹星媛。   2月19日是《巨流河》作者齊邦媛的90周歲生日。齊邦媛的學生、晚輩用一本《洄瀾:相逢巨流河》作為給老師的壽禮,該書即將由《巨流河》臺灣出版方「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還將同時推出《巨流河》10萬冊紀念版。   齊邦媛81歲開始寫作《巨流河》,足足花了4年時間,完成史詩場景的自傳,將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國百年的舞臺上。
  • 齊邦媛:一篇難寫的序—日文版《巨流河》出版
    我日思夜想多年,也寫了多年,這本書在臺灣,在大陸都有很多迴響,但是這日文譯本的序卻最是難寫,太多該說的話,都寫不明白,剪不斷,理還亂,一世紀的傷逝憾恨怎麼說得明白?  日文譯者池上貞子、深谷真理子,有如此超越出塵的文學姓名,也象徵了文學清朗的胸懷。  一本書開始活著,是讀者說話的時候。
  • 亂世家國夢,融入巨流河
    郭松齡的起義軍一度節節勝利,打到了奉系軍閥的老巢瀋陽——只隔著一條遼河,也被稱為巨流河。可惜的是,1925年11月,郭松齡在這裡遭遇了慘敗。他未能揮軍渡過巨流河,相反,成為俘虜,被張作霖處以死刑。齊世英成為張作霖嚴令緝拿的要犯,逃亡到日本領事館,但他無法帶走自己的家人——老娘、老婆,以及幼女。
  • 亂世家國夢,融入巨流河
    郭松齡的起義軍一度節節勝利,打到了奉系軍閥的老巢瀋陽——只隔著一條遼河,也被稱為巨流河。這部史詩般的回憶錄,以家鄉遼河的別名「巨流河」,作為書名。1、短暫而燦爛的曇花1924年元宵節,齊邦媛出生在巨流河畔的鐵嶺。東北的白雲黑土,是她一生難以割捨的故鄉回憶。
  • 如此愉悅,如此苦惱,如此奇特 | 齊邦媛《巨流河》書評
    都說人與書之間的緣分,一如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是極需一種恰如其分的時間感,所謂的恰當的時間裡遇見了一本合適的書,那麼讀來便只有酣暢淋漓四個字。而這,便是我看完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後的第一印象。  然而,作為親歷者,齊邦媛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字卻是這般的內斂與節制,收放自如,卻總能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因著一兩句興之所致的感想而觸動滿懷~ 王德威教授在後記中寫道,「那是她大半生的歷練體現了她的文學情懷」。  我深以為然。一如齊邦媛自己在序言裡所寫的:  回應時代暴虐和歷史無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學書寫超越政治成敗的人與事。
  • 【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我看《巨流河》(三) 從東北的...
    我看《巨流河》田聞一田聞一三、從東北的巨流河,到臺灣最南端的啞口海 齊邦媛的學生簡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動」來形容此書重量;哈佛學者,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來概括此書的低回咀嚼,一唱三嘆。我認為,這些評價精當、準確。
  • 齊邦媛獲2010年度散文家
    齊邦媛獲獎作品《巨流河》授獎辭《巨流河》既實錄個人命運,又深思國恨家愁。齊邦媛本著史家的誠懇,作家的生命關懷,以文立心,目擊成詩。一個亂離之人的心痛或許漸行漸遠,但綿延在巨流河與啞口海之間細小的情愛、無法割捨的掛懷,以及作者對文學安妥心靈之力量的張揚,使得這種綿密、整潔的敘述,成了二○一○年度海峽兩岸共同珍視的濁世清音。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第一封信從湘鄉寄出
    半個世紀後,齊邦媛把這些往事一起寫進回憶錄《巨流河》中,她說:這是一封訣別的信,是一個二十六歲年輕人與他有限的往事告別的信。我雖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寫的字字句句卻烙印我心。 瀟湘晨報記者 儲文靜 長沙報導 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信: 很羨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較近。
  • 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作家提名:齊邦媛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齊邦媛,1924年出生於遼寧鐵嶺,父親是國民黨政界人士齊世英。1947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在校期間師從朱光潛教授。齊邦媛一直致力於文學教育與翻譯工作,在臺灣文學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聲望,被稱為「永遠的齊老師」。在積極將臺灣文學推介到西方社會的同時,齊邦媛筆耕不綴,在臺灣先後出版了《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一生中的一天》等著作。齊邦媛出生在1924年的東北,七年後便是「九一八」事變,十三年後便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再後就是十年抗戰,國共內戰。
  • 齊邦媛:一本書開始活著,是讀者說話的時候
    《巨流河》推出日文版作者7月7日寫新版序言———本報訊 昨天,記者獲悉,臺灣作家齊邦媛熱銷兩岸的回憶錄《巨流河》日文版近日由日本作品社出版。對此齊邦媛表示:「……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她希望「日本人可以藉由這本書,知道中國人怎麼想的,體會原來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更應超越敵對與戰爭。」在2009年出版的回憶錄《巨流河》中,齊邦媛以她家鄉東北的遼河(古名巨流河)為線索,從她傳奇的流離一生映照上個世紀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
  • 讀齊邦媛《巨流河》:一個時代的大變遷,一部悲壯的家國史
    最近讀完了齊邦媛的《巨流河》,前半部分好看到爆,後半部分相對枯燥一些,但還是有很多可讀的點在,比如說臺灣教育這塊,還有中學教材選編那裡,以及對父母后期的講述,是很好看的。這是她的一本自傳,更是一部上世紀時代變遷史,這位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女性,以自己的眼光,講述了一個縱橫百年、跨越兩岸的親身經歷的故事,足跡遍及東北、北京、重慶、南京、臺灣,從北到南,從東北的巨流河臺灣南端的啞口海,一路經歷,漫漫一生也走完了。遺憾的是,這個版本是刪減的,但不影響它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