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文學是少數人的堅持 《巨流河》是一生皈依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圖為《巨流河》

對於《巨流河》在中國大陸受到的歡迎,臺灣作家齊邦媛感到意外。她從沒想到這本書能跟大陸讀者見面。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把繁體字版介紹給北京三聯書店,居然沒經多少波折就出版了,「大陸媒體問我最多的問題,就是簡體字版出版以後刪減有多少?我可以告訴你,刪減其實不多,不到一萬字。被刪部分,基本上我都是認可的。」
她更沒想到,這本書會在大陸頻頻獲獎。自2010年簡體字版推出以來,《巨流河》成為各種年度好書評選中最熱門的候選。繼今年年初獲頒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年度散文家獎後,近日,齊邦媛又憑藉此書獲第二屆在場主義散文大獎。「說實在,起初對這個獎我並不很了解。不過,『在場主義』的提法讓我覺得親切。以我的理解,在場就是親歷。在這本書裡,我寫了我所親歷的真實的故事,其實也寫下了大家的故事。書出版後,我收到了近五百封各地的來信。有不少人都在信中感慨:你怎麼那麼了解我,你寫的是我的故事。我想,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真正把自己放了進去。因為在場,所以沒有阻隔。」
《巨流河》的寫作,緣於學術翻譯名家單德興一系列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在臺灣發展的訪談計劃。他盛情邀請齊邦媛參加。「我認為自己並不知全貌,可談較少,半生以來,想談的多是來臺灣以前的事。他認為治學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熱誠邀訪。」從2002年秋天起,原擬訪問齊邦媛談女性處境的趙綺娜教授對她進行了十七次訪談。「訪談開始不久,終因世事紛擾,沒法思考訪談大綱與布局,也無法做所需資料的準備,所談多是臨時記憶,主題不斷隨記憶而轉移。」
直到2005年初春,齊邦媛下決心重寫的時候,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來了。此後,她跟著父母的靈魂作了一次返鄉之旅,當她坐在大連的海岸,望著曾經紮根的島嶼,那一幕幕歷史場景重現。「我原只想寫我父親齊世英,自從巨流河一役失敗,終生流亡的事跡。但是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料寫那個壯闊的場面。我終於決定,只能從小我的觀點寫我跟著父母生存過的那個時代。」齊邦媛溫和細軟的聲音,從電話那端傳來,帶著一種無可言狀的人生感喟。

作為親歷者,我的寫作態度是客觀的
  記者:《巨流河》讀後,印象深刻。這本被歸為散文題材的回憶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在於講述往事的方式:父親齊世英救亡圖存的奮鬥之路和作者的成長曆程,兩條人物主線水乳交融。個人史、家族史相互映證,更展現了顛沛流離的命運與鄉愁。這樣獨特的結構經營,在散文體裁中非常少見。
齊邦媛:這本書出來以後,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歸類。有人稱它為自傳體散文,有人把它歸為長篇小說,我自己更願意把它稱為散文。事實上,自傳、小說這些題材原初都是散文。
我沒有想要給這本書一種特定的形式。開始我想寫大的歷史。但我發現這樣我沒法寫。像東北的情況,我就不太清楚。我寫當年我父親的事,也都是根據他的口述史資料。但我的資料實在是不夠,我也不能隨便寫。而從個人記憶角度切入,以文學的方式呈現,是可以多寫,可以少寫的。記者:因為寫的相同的題材,而且差不多同期出版,媒體或評論大多把《巨流河》和龍應臺的《大江大海1949》放一起做比較。大體而言,相比《大江大海1949》的激越,您的《巨流河》顯得頗為平實。有人評價道,您把波濤洶湧轉化為波瀾不驚。您自己怎麼看?
齊邦媛:我的寫作態度是非常客觀的,因為客觀,所以平實。我和龍應臺是兩代人,她是作為旁觀者去看那段歷史的,有鮮明的政治介入意識。我作為親歷者,80歲以後看人間事也許真的超然了一些———你連生死都超然,你還激越嗎?
所以,我只想寫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經驗。我覺得我並不僅僅為自己寫那段歷史,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沒人知道了。我出書時已經80歲,我只想我能不能說一些我能說別人不能說的話。我知道的,在我之後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說的是別人不知道的事。我現在說得很高興,我居然還活著。

文學永遠是少部分人「必要的堅持」
  記者:讀這本回憶錄,能讀出很多的「假如」,假如東北無恙,假如郭松齡將軍當年能打過巨流河;假如那個叫張大飛的飛虎隊飛行員沒有為國捐軀;假如您沒有因為特殊的機緣來到臺灣,而是留在了大陸,……我想正是有了這些「假如」,才成就了這本「惆悵之書」。也因為此,才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時有所觸動。我想知道的是,在這些「假如」後面,是不是隱含著您對歷史和人生獨特的理解?
齊邦媛:我也會做這樣的假設。假如我當年留在上海,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當時來臺灣,我可以說是自願流放的,沒想一來就是一輩子。所以感覺到心裡很不甘心,打日本的時候,你拼命保護自己的家鄉而打仗,結果你回頭一看家鄉已經沒有了。我們當時以為抗戰勝利了,就可以回老家了。我父親是家中的獨生子,家還得靠他撐起來的,結果沒有家了。我們那樣的流離終身並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你真的無家可回了。
所以,在半生的時間裡,我都想寫我父親那個時代,寫他們的理想與幻滅,可以說到了魂牽夢縈的境界。對我個人來說,《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我幸運能受高等教育,啟發我日後進修研習文學思想,終能取得感情與理智的平衡,我自六歲起就是「外省人」,到了晚年,常常幻想在北國故鄉,若是還有祖居三間瓦房多好。春天來時,也許會有燕子來到屋簷築窩。記者:在書裡,您用很多筆墨刻寫了包括您父親在內的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在顛沛流離之際,這些知識分子仍然堅守理想,仍有文學安慰心靈。而且因了他們的堅守,有很多像您一樣的學子,在那個年代,依然得以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您對他們充滿感激和深情。對此,王德威評論道:讀《巨流河》才能真正懂得「在如此充滿缺憾的歷史裡,為什麼文學才是必要的堅持?」
齊邦媛:王德威在研究文學史多年後才有此嘆息,百年動蕩埋沒了多少智慧心靈!我們這一批人,兩代退居海隅,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因為我們心靈自由,終能用文學留見證。
現在回想起來,人生有許多道路,每條路都有許多人在行走。我有幸(或不幸)出生在革命者的家庭,所見所聞影響我一生思路的選擇。八年抗戰中,我由少年長大成人,曾深切投入英雄崇拜的感情。文學教育幫助我更客觀、深層認識人間悲苦與活著的意義。教書時也以此為目標。
記者: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文學都置身邊緣。時過境遷,在當下消費時代裡,您認為文學是否還是「必要的堅持」?
齊邦媛:朱光潛先生有篇文章,《慢慢走,欣賞啊》,受它的啟發,我知道文學包含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態度與品位。其實,文學有多少人在寫,多少人在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歡它的人真正懂得。哪怕,只有少數人真正喜歡。文學能給人以溫暖,讓人理解並同情他人的痛苦,叫人學會容忍。文學永遠會是一部分人「必要的堅持」。

相關焦點

  • 齊邦媛:《巨流河》以書還鄉,亦喜亦悲
    「永遠的齊老師」在臺灣,齊邦媛有著「永遠的齊老師」之稱,二十三歲(1947年)應聘到臺灣大學外文系任助教開始,她畢生從事教育,並且負責過翻譯出版、統籌中學教材編選、推廣臺灣文學等工作,真正桃李滿天下。小說家白先勇這樣形容他的老師齊邦媛:「她一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真!」並將她稱為「臺灣文學的守護天使」。
  • 齊邦媛抗戰巨作《巨流河》推日譯本
    作家齊邦媛二○○九年出版回憶錄《巨流河》,紀錄了自己顛沛流離的家族記憶,也勾勒了一個大時代的歷史,在兩岸引起極大迴響。《巨流河》去年在大陸發行簡體版,如今更跨出華文世界推出日譯本。齊邦媛說:「臺灣、大陸、日本,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八十七歲的齊邦媛滿頭銀髮,聲量不大卻字字鏗鏘有力。
  • 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新華社記者章利新攝「只想用庶民的眼光看歷史」《巨流河》的前半部分故事涵蓋從「九一八事件」開始的整個抗戰史,雖然必須要面對大歷史,但齊邦媛始終堅持從個人經歷出發處理歷史題材,從一個戰亂中的小女子視角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做,很少在書中發表宏觀的評論。「處理這段歷史,我就從自己的視角一條道走下來,就像當年流亡的東北學生一步一步走完那段流亡路一樣。
  • 臺灣作家齊邦媛: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
    「只想用庶民的眼光看歷史」  《巨流河》的前半部分故事涵蓋從「九一八事件」開始的整個抗戰史,雖然必須要面對大歷史,但齊邦媛始終堅持從個人經歷出發處理歷史題材,從一個戰亂中的小女子視角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做,很少在書中發表宏觀的評論。
  • 齊邦媛《巨流河》: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悵惘千秋一灑淚
    《巨流河》,一部滿載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大時代悲欣交集的抗戰史,新舊交替時代的女性奮鬥史;一部臺灣文學、中華文化走入西方世界的啟示錄;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讀罷《南渡北歸》,請讀一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 只因亂世遇見你——讀齊邦媛的《巨流河》
    幾十年後,80多歲的女作家齊邦媛將這部家族史寫成了一部《巨流河》。這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一部苦難史。在那場戰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她以如此悲傷,如此沉重,如此獨特的筆調,描述了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此書的出版,讓我們得以走近,和品味兩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命運與鄉愁。
  • 學者齊邦媛談《巨流河》:二十世紀時代的縮影
    《巨流河》一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自2010年簡體字版推出以來,臺灣女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受到大陸讀者推崇,位列2010年度新浪「十大好書」榜榜首,並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年度散文家獎。齊邦媛為臺灣知名學者,兼及編譯、評論、創作。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1947年開始到臺灣從事英語教學,引介英美文學到臺灣,並將臺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90大壽 簡媜稱此書令「山河震動」
    原標題:90歲齊邦媛 還有故事沒講完   ▲ 2013年,旅美學者明鳳英拍下的齊邦媛整理手稿的照片   2月19日是《巨流河》作者齊邦媛的90周歲生日。齊邦媛的學生、晚輩用一本《洄瀾:相逢巨流河》作為給老師的壽禮,該書即將由《巨流河》臺灣出版方「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還將同時推出《巨流河》10萬冊紀念版。   齊邦媛81歲開始寫作《巨流河》,足足花了4年時間,完成史詩場景的自傳,將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國百年的舞臺上。
  • 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作家提名:齊邦媛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齊邦媛,1924年出生於遼寧鐵嶺,父親是國民黨政界人士齊世英。1947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在校期間師從朱光潛教授。齊邦媛一直致力於文學教育與翻譯工作,在臺灣文學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聲望,被稱為「永遠的齊老師」。在積極將臺灣文學推介到西方社會的同時,齊邦媛筆耕不綴,在臺灣先後出版了《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一生中的一天》等著作。齊邦媛出生在1924年的東北,七年後便是「九一八」事變,十三年後便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再後就是十年抗戰,國共內戰。
  • 如此愉悅,如此苦惱,如此奇特 | 齊邦媛《巨流河》書評
    都說人與書之間的緣分,一如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是極需一種恰如其分的時間感,所謂的恰當的時間裡遇見了一本合適的書,那麼讀來便只有酣暢淋漓四個字。而這,便是我看完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後的第一印象。  對照齊邦媛先生的這一生,她所經歷過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人與事,隨便拿出來一樁,分分鐘便能秒殺時下的各種 「無病呻吟」,輕輕鬆便能勾起讀者的滿腹情緒……  是的,閱讀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我都能聽到自己忍不住脫口而出的遺憾與憤恨
  • 齊邦媛:一本書開始活著,是讀者說話的時候
    《巨流河》推出日文版作者7月7日寫新版序言———本報訊 昨天,記者獲悉,臺灣作家齊邦媛熱銷兩岸的回憶錄《巨流河》日文版近日由日本作品社出版。對此齊邦媛表示:「……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她希望「日本人可以藉由這本書,知道中國人怎麼想的,體會原來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更應超越敵對與戰爭。」在2009年出版的回憶錄《巨流河》中,齊邦媛以她家鄉東北的遼河(古名巨流河)為線索,從她傳奇的流離一生映照上個世紀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
  • 齊邦媛: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
    《巨流河》在兩岸收穫無數好評,與同樣描述這段歷史的其他作品相比,齊邦媛更被稱道的是她深沉而內斂的寫作風格,哀而不傷,尤顯出一份高貴的尊嚴,就像她在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力求用詩歌來尋求心靈慰藉一樣。而在那個年代躲避紛亂的政治、沉浸於文學世界的孤獨讀書者齊邦媛,最終也在文學上成就了自己。  《巨流河》一書裡最令人感動的,無疑是她與飛虎隊員張大飛的一段故事。
  •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臺作家齊邦媛《巨流河》入選國圖好書單 2014年08月01日 10:24:16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人民網5月6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一份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出的
  • 齊邦媛:那麼多抗日愛國的人無家可歸
    2009年,齊邦媛自傳小說《巨流河》在臺新書發表會上,白先勇、蔣勳、簡幀等近十位文學界人士均到場慶賀。這些「大咖」,在她眼中都是「極好玩耍」的「小朋友」。他們也親暱地喚她為「臺灣文學的守護天使」,朱天文、鄭清文、黃春明等臺灣現代文學家的國際能見度無不首經她手。八十一歲時,各種病痛開始糾纏,齊邦媛決心要在還有點力氣的時候,說最心底的話。
  • 「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專訪《巨流河》作者...
    1925年底,郭松齡倒戈,在巨流河與張作霖對峙三天而兵敗身亡。歸國後跟隨奉系郭松齡、意欲做出一番救國救民大事業的齊世英隨即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活,這也成了他兩歲的女兒——齊邦媛動蕩不安的前半生的起點。他們在日軍的炮火中從南京輾轉到西南;又在國共內戰的硝煙裡,從大陸漂流到臺灣……不斷的流亡,成了齊家的主題;那條巨流河,則成了永遠回不去的家鄉。
  • 亂世家國夢,融入巨流河
    1、短暫而燦爛的曇花1924年元宵節,齊邦媛出生在巨流河畔的鐵嶺。東北的白雲黑土,是她一生難以割捨的故鄉回憶。2、文學的守護天使年輕時的齊邦媛,體弱多病,甚至曾在學校上操時暈倒。但她堅持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 亂世家國夢,融入巨流河
    這部史詩般的回憶錄,以家鄉遼河的別名「巨流河」,作為書名。短暫而燦爛的曇花1924年元宵節,齊邦媛出生在巨流河畔的鐵嶺。東北的白雲黑土,是她一生難以割捨的故鄉回憶。7歲那年,「9.18事變」爆發,她的家鄉東北,被日寇佔領。齊世英參加了敵後抗戰,帶著老婆孩子潛伏在東北,冒充商人,刺探敵情。
  • 新年帶你一起讀書:文瀾讀書·讀書島:故鄉有條「巨流河」——《巨流河》分享
    」——《巨流河》分享時間:2019年02月16日14:00地點:浙江圖書館曙光路總館一樓文瀾演講廳嘉賓簡介:勞月  「讀書島」發起人、微信公眾號「勞月夜聊」主筆,頭條文章作者    《巨流河》是齊邦媛的自傳,2010
  • 渡不過的巨流河
    在齊邦媛的自傳《巨流河》裡,齊先生回顧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從東北流亡到關內、到西南,又從大陸流亡到臺灣。她個人的成長和家國的喪亂如影隨形,而她60多年的臺灣經驗則見證了一代「大陸人」如何從漂流到落地生根的歷程。     經歷更傳奇者大有人在,但何以這本書如此受到矚目?我以為《巨流河》之所以可讀,是因為齊邦媛先生不僅寫下一本自傳而已。
  •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第一封信從湘鄉寄出
    飛虎隊員張大飛訣別《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說「我愛你」 半個世紀後,齊邦媛把這些往事一起寫進回憶錄《巨流河》中,她說:這是一封訣別的信,是一個二十六歲年輕人與他有限的往事告別的信。我雖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寫的字字句句卻烙印我心。 瀟湘晨報記者 儲文靜 長沙報導 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信: 很羨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