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做一個有情懷有擔當的知識分子

2020-11-20 中國日報網

【新春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許應田

開欄的話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變化的是歲月,不變的是真情。

新春的腳步一日日走近,我們的記者又一次出發,探訪全國各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眾多名家,並把最深的祝福和最美的祝願,送給這些可敬可愛的知識分子。

他們之中,有百歲畫家、「最美奮鬥者」周令釗,有法學家、「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有九十高齡的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懷中,有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有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有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祖武……

他們專業有別、個性迥異,但在他們身上,都閃耀著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新春訪名家》系列專欄,陸續刊發記者從各地發回的報導,與廣大讀者一起,了解這些名家的現狀,傾聽他們的心聲,感知他們愛黨愛國的情懷。

冬日的南京,雨絲紛紛,寒風裹挾著冷意。馬鞍山路和這座歷史名城大部分道路一樣,被挺拔的梧桐樹遮蓋,四周為靜謐的居民區所環繞。在這條看似普通的馬路邊一條小巷裡,隱居著一位見證並改變中國歷史的老人——胡福明。

胡福明近照。許應田攝/光明圖片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我回家了!」這是胡福明當時在赴京領獎後,受邀到光明日報社後說的第一句話。

回溯42年前,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作為主要起草人,撰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刊發在《光明日報》上。這篇文章在中國理論界炸響了一聲春雷,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全國掀起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一見到記者,胡福明便眯著眼笑開了。談到與《光明日報》的緣分,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言語中流露著親切。「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定稿歷時8個月,當時光明日報社的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等同志和我一起參與了修改。」胡福明說,「轉眼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我對光明日報社的情感卻歷久彌新,可以說,光明日報社是我的家。」在胡福明看來,《光明日報》作為一份理論性強、為知識分子愛讀的報紙,應當牢牢地抓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將實踐的經驗與理論相結合,進行宣傳報導。

這些年,在胡福明的書桌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都是他經常翻閱的材料。他仍在思考更多、更迫切的現實問題。當記者問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他有哪些研究時,老人眼中閃著光亮。

「世界上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得那麼好。」胡福明給記者列舉了四個例子,以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深與高遠。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減少貧困、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解決好的老百姓「吃飯」問題,終於在當下得到了解決。其次是矢志不渝地搞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再次就是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並且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最後是牢固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因歲月驅使,年輪更替,胡福明的視力已大不如前,執筆寫字的次數漸漸少了,但對於國情、省情,他仍然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談全面從嚴治黨,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談提升江蘇企業競爭力,談科技成果轉化……他忘我地講述、發表著自己的觀點,望著這位胸懷天下的知識分子,記者不禁為他擁有的一顆與時俱進、樂於思考的心而深深折服。

這個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時代老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向前,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幾十年來,他思想的腳步一直緊跟著時代脈搏。其中,正體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關於中國的知識分子,關於《光明日報》如何與知識分子加強互動,老人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光明日報》要保持好與知識分子的密切聯繫,我的看法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此作為整個報紙的指導思想。」胡福明說,「知識分子需要鼓勵、引導,而《光明日報》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更要擔負起自身的使命。報社要為知識界提供服務,同時要反映他們合理的訴求。」

胡老的一番話,不禁令記者想到,去年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了報社「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要求。胡福明作為一個一直「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的知識分子,其所思所想,與總書記對於《光明日報》的囑咐與寄託,是相一致的。

先生精神矍鑠,思想不停。在採訪臨近尾聲時,他對記者說:「黨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講課、寫文章、宣傳馬列,也不足以回報黨和人民。現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還會讓老伴兒為我讀報刊,有機會也會參加一些會議,希望能跟上這個時代,繼續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離開胡老家時,已至正午,陽光不知何時出現,灑落在住所的庭院,門前松柏越發顯得蒼翠。胡老堅持送記者到門口,他說,過年了,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希望改革開放的腳步越走越堅實,希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不斷照亮每一個國人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7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知識分子應有情懷
    [一]談知識分子1,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2,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3,知識分子工作是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2,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習近平指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廣大知識分子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多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獻計出力。
  • 愛國主義是知識分子的最高情懷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與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更是我國知識分子具有的優良傳統和責任擔當。危險面前不退卻,艱難面前不屈服,榮譽面前不鬆懈,鮐背之年不停歇。陳俊武以身許國70載,成為共和國煉油催化裂化技術奠基人,讓我國煉油技術一步跨越20年,是什麼給了他激情奮鬥、一往無前的動力?
  • 專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胡福明
    2018年4月29日,在南京寓所裡的書桌前,一頭銀髮的胡福明回憶道:「沒想到文章發表後會有這麼大反響,真是萬萬沒有想到。」「文章的理論觀點並不是我的首創,我只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把它寫了出來。」胡福明說,文章產生的能量,並非是他的功勞,只是因為順應了時代要求。
  • 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主人公彭天翼是一個有抱負有韜略、飽讀詩書、積極向上、眼界開闊、胸襟寬廣、意志堅強的青年才俊。他為人誠懇厚道、頭腦聰明、詼諧幽默。憑著堅韌不拔的性格,成熟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終於走出愛情、家庭、事業的逆境,創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取得了事業最後的成功——成為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
  • 改革開放40年 | 胡福明:時代為什麼需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
    胡福明對《中國報導》記者說。1976年,當時文革剛結束,胡福明認為,中國面臨歷史的偉大轉折,舊的理論和指導思想需要否定,要一心一意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知識分子,我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我覺得在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可以在思想理論方面做一點工作。」
  • 「改革先鋒」胡福明哲學和政治糾纏的人生
    他很欣賞胡福明,對胡福明重用有加。胡福明身體好,會種田,做好準備全家下放農村。他後悔自己讀了20年書,由一個貧下中農子弟變成了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個「黑幫分子」。1971年初冬的一個下午,胡福明和妻子張麗華都接到晚上7點在大禮堂召開黨員大會的通知。每人發一張入場券,憑券入場。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郇雷  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 知識分子要成為勇於擔當的馬克思主義者
    廣大知識分子無不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自覺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在各條戰線上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在中國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知識分子都不是過客,更不是看客,而是勇立潮頭、勇於擔當,發揮著引領和帶動作用的重要群體。
  • 胡福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是一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發現錯誤思想不去批判,我就對不起黨,不配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回憶起當年寫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初衷,今年83歲胡福明仍然心潮澎湃。1976年秋天,「四人幫」倒臺,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做教師的胡福明和同事們一起,以飲酒吃蟹的方式來慶賀,並積極投身批判「四人幫」的鬥爭中。
  • 《儒林外史》:最愛馬二先生,他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
    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最近一次,發現了一個從前沒怎麼在意的小人物。他的藝術形象真實生動,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而他的人品情懷,更是絲毫不輸於作者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等人,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
  • 人民日報評論員:砥礪家國情懷 激發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讚揚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勳和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充分肯定以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鍾揚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和愛國情懷,強調面對新的徵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識分子中弘揚這種傳統、激發這種情懷。
  • 鉤沉|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創刊以來,堅持「知識分子的群言堂」定位,秉承說真話、實話的辦刊宗旨,形成了有擔當、有風骨、有情懷、有操守的品格,在知識界形成了廣泛聲譽。費孝通始終認為自己「老來依然一書生」,用自己的一生堅守知識分子的良心與骨格。一家三代投身教育1910年11月2日,費孝通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他來自太湖流域一個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同時也是一個新思想充盈、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在費老的老家吳江縣同裡鎮,到費老這一輩有「楊柳松柏」四大戶的說法,楊指的就是費老的外祖父楊敦頤。
  • [新京報]胡福明:寫文章前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
    胡福明認為文章是一個引子作用,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的需要、黨的需要。儘管年事已高,胡福明還清晰記得轉入人大哲學系學習是1959年9月1日,「在東風1樓4層報到的。」他還一一講起當時教自己的人大老師。有媒體想讓胡福明手持獎章照張相做紀念,胡福明笑著說,「這有啥好拍的」。
  • 人類學家項飆:在這個時代,怎樣做個有擔當的知識分子
    怎麼走出「懸浮」可能是一個永遠的鬥爭,因為我們的體制設置是這樣。我有一個朋友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的正教授,搞中國史的,他覺得這種學術體制很沒有意思,就毅然辭職,到中國義務教中學生英文。那可能是一種比較極端的逃離「懸浮」的方式。我沒有那麼勇敢,多數人都沒有那麼勇敢。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是在「懸浮」,在潛意識裡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盲目地做一些妥協,會有一層反思,這就夠了。
  • 胡福明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病房走廊寫提綱
    時隔40年,胡福明再談起這篇文章,先是強調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1977年9月份寄出,到1978年5月份刊發,幾易其稿,一個人的勇氣變成一群人的執著,「文章難,難在要有戰鬥力,也不要讓人抓住小辮子,要聰明。」胡福明告訴記者。
  • 中國文聯組織文藝名家赴貴州開展「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
    巡迴宣講現場11月18日至19日,中國文聯組織活躍在創演一線的文藝名家,赴貴州省開展2020年度「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迴宣講」活動。向文藝名家頒發榮譽證書此次宣講活動,旨在結合文聯深化改革、巡視整改工作的相關要求,切實發揮好文聯組織行業建設主導作用,展現文藝界正風正氣,團結凝聚更多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立志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 《鳳凰臺》導演閆然:做一個有情懷的訴說者
    文藝劇情片《鳳凰臺》即將於11月4日登陸全國各大影城,該片由成功拍攝出《雲下的日子》《倖存日》的青年導演閆然執導、80後「氧氣美女」張語庭擔當主演。但是還好,有相知相惜的親友一路相隨,給予我們以積極的鼓勵與溫暖的關懷,才讓這條路走得更加順暢,最終得以在戲裡戲外都成功尋到幸福而可靠的根。這條根,不僅僅指的是是家園,也暗喻了夢想,是都市田園日漸消逝的舊日溫情,也是新時代人們拼搏奮進的不竭動力。」
  • 年輕幹部成長成才交流座談會:做一個有學識才幹、有責任擔當、有...
    年輕幹部成長成才交流座談會:做一個有學識才幹、有責任擔當、有胸懷風度、有作風紀律的青年人2018年11月22日 16:20:57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11月21日下午,年輕幹部成長成才交流座談會召開,號召廣大年輕幹部不負青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一個有學識才幹
  • 習近平@知識分子
    愛國——天下為公、擔當道義  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做有損國家民族尊嚴、有損知識分子良知的事。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  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 熠熠警徽有情懷 不凡使命顯擔當
    有一種堅守叫不忘初心;有一個承諾叫平安中國;有一群英雄叫中國人民警察。2020年7月21日,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21年起,將每年1月10日設立為「中國人民警察節」。(2021年1月9日 新華網)熠熠警徽,不凡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