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松
夏日夜晚,城裡公園一角常常有唱戲的,唱的戲自然是廬劇。傍晚時分,附近小區的老頭老太太們就把椅子板凳搬了來,早早佔了位子,也有婦女們帶著孩子來湊熱鬧,我有時候也忍不住站著聽幾段。
廬劇,在我們老家叫小道戲,五十歲以上人大概都受過它的浸染。小時候,大年過後,農忙還早。村子就忙唱戲了,請來戲班,在場基(打穀場)搭上戲臺,一唱就是七八頭十天。有的人家還要邀請親朋好友來看戲,忙好飯菜,備好板凳,就等好戲開場。所唱內容大都是小姐落難公子討飯,臺上花旦哭哭泣泣,一步三嘆;臺下我們小孩子哪有定力,清嘶鬼叫,鑽進鑽出。賣葵花子的,賣甘蔗的,賣氣球的在戲場邊上也熱鬧非凡。在戲場混久了,也聽出不少調子,不知不覺被這戲曲文化薰陶,慢慢也會哼幾句。我母親也喜歡看戲,農村老年人可能都這樣,常常看過戲後眼睛紅潤,唏噓不已。《孟姜女》、《休丁香》等等大戲如數家珍。
後來農村人少了,唱戲看戲機會就不多了。戲班子常常在逢年過節,圍個大棚,賣票進場。還有人家喪葬嫁娶,請個戲班唱幾天,熱鬧熱鬧。那都是有錢人,農村的土豪。好歹現在發達,唱戲地方只要不是太遠,包了面的,來去方便。
現在農村基本上是留守的老年人,閒暇時光就圍坐在一起。除了拉家常,就是看戲。以前是影碟機,連上電視就可以放。戲片子有賣的,過年過節回家總帶些。古裝戲老人們最喜歡,昂小紅、朱德武戲迷比較多。看戲是她們精神食糧,就如同年輕人玩手機。
有次和遇到一個唱戲人聊天。她說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流動演出。街頭,工地,劇院等等,農忙回來。唱戲如同一門手藝,謀生,養家。很敬佩這些街頭藝人們!
歲月增長,留下無數痕跡。看戲,收穫的是一段鄉音,一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