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源遠流長。我們贛南地區稱其為戲文。我所熟悉的有元曲,黃梅戲,採茶戲。讀書時就學過《西廂記》,《牡丹亭》等。戲文集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在沒有電的時代,人們清閒時就愛看戲,也算是一種高雅的消遣方式吧!戲是一種真人加道具表演,摻合了故事情節。戲子濃妝豔抹,武生紅臉長鬚。臺上情景交融,時爾胡拉笛響,不時連說帶唱。好比是今天的電影,集合各種元素,讓不同品味層次的人都能找到共敏。不同的人,看點也不一樣。有人喜歡看故事情節,有人愛賞人物對話。小時候我就喜歡看打戲,還有雜技。不僅是好動的緣故,更因為我一直聽不清那變腔的臺詞。
戲文,取材於真實故事,或是選自人物撰寫的劇本。但無論如何,戲本身只是一種表演,因為戲文都是策劃好的,有著精編的刷本。臺上你聽到看到的都是完美的臺詞與表演。為什麼如今還有那麼多騙子呢,因為騙子精心的表演折服了愛看戲人的心。這些人看的此類的戲少,對戲中的臺詞過於陌生。或者壓根不愛看戲,異或對戲入迷三分完全不加思索。人們常說戲裡戲外,人生如戲。也興許是人生如戲,讓很多人戲弄人生!一場戲,除了生、旦、淨、醜,還要很多道具。妝前臺後,戲臺桌凳。一場好戲,不僅是戲中精妙的臺詞,戲中的動情故事,更是戲中隱含或要表現的道理,常常會讓人們潛移默化。並且這種認識的逐漸消化,就會形成固定的標準。譬如戲中所言「好男兒定是身高八尺,家財萬貫,學富五車。」,戲民看完一場戲,接著會看下一場,但戲總是看不完的。一場戲後,戲民們也將接受新的戲理。戲子們也會畫著妝或是戴著面具繼續演下一場戲,直至退幕。
戲有整戲,也有折子戲。有一首歌,寫的正是如此。
你穿上鳳冠霞衣,我將眉目掩去,
大紅的幔布扯開了一出折子戲。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卻投入情緒,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別生離。
折子戲不過是全劇的幾分之一,
通常不會上演開始和結局,
人生如戲,我們生下來就開始了整場戲。嬰兒時不懂演戲,兒童期會跟著演戲;少年時略懂些演戲,到青年大體懂該怎麼演戲,人到中年時最會演戲,老年時只能退居幕後,有心無力。這場戲,自己便是主角,每天都是現場演繹。沒有臺詞,沒有道具,沒有準備,時刻自己都站在戲臺中央。你可以臨時起意,也可以信手執具。俯仰城市,酒綠燈紅路路。簾拉房內通明。演戲,無非是群戲,二人轉,寡人戲。有些人演著裸戲,有些人演著遊戲,有些人玩著把戲。雖然此時你是二人轉演繹,但你依然是你自己,你要演好戲中的一個角色。折子戲通常是整戲中最有精華的部分,不過是全劇的幾分之一,通常不會上演開始和結局。然而,人生非戲,更不是折子戲。沒有開始與結局的戲,不是一場好戲!
去看電影,間或事情耽擱了,沒有看到開始。只看到中間或者結尾,我們常說無頭無尾的。生活何不是這樣,因為某些事情耽擱了,戲還沒有開始演,而已經結局了。或是戲開始了有一段時間了,但卻意外沒有結局。沒有開始很遺憾,突然停電沒結局更遺憾!既然你我都想演一部屬於自己的戲,為何還要這麼踽踽獨行呢?演戲需要配角,群戲觀眾的喝彩遠勝於獨角戲。一部戲,要麼不開始,要麼有結局。人生如戲,我們不停表演的同時,也不停地看別人演戲。看戲的與唱戲的都有著不同的目標,一個是把戲演好,一個是把戲看完。看戲的人接下來也要演出自己的戲,雖然舞臺不一樣,觀眾數量也相差甚遠,但你的戲份一直守你的前方,你無法推託。人生如戲,不斷演繹。園中兩異性坐抱談笑風生未必是夫妻,大叔牽嬌女入宿亦非是父女。道聽途說,種種現象,層層故事。我們所看到,聽到的也只不過是戲罷了,切莫一味當真。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看戲與演戲。有些人喜歡看戲,有些人更醉心演戲。只不過有些人演真戲,有些人演假戲,有些人在演把戲。戲如人生,切莫當作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