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裡的成品家具不符合自家居室的要求,怎麼辦?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定製家具」這個個性十足的名詞近幾年開始在家具市場興起並快速發展起來。但由於目前定製家具服務缺乏統一的國家或行業標準,想要充分利用房間空間,度身定製一套適合自己的家具,卻不料常遭偷工減料;想要合理維權,退回家具,廠家卻以「定製家具不是成品家具,不退不換」為由讓不少消費者左右為難。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不少年輕白領中風靡的定製家具,雖能滿足多樣化的個性需求,但由於定製程序中缺乏規範,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的權益往往無法得到保障。
定製家具遭遇霸王條款
近日,市民陳女士在購買定製木床後,安裝產品時發現實際尺寸與合同嚴重不符,陳女士覺得很窩火,一怒之下要求退貨,專賣店對陳女士的要求堅決回絕。並堅稱定製家具不同於一般的成品家具,一律不退不換。
市民朱先生在一家品牌櫥櫃專賣店定做了櫥櫃,把手、臺面等按其要求選好後,櫥櫃的總價為23600元,朱先生按照專賣店要求交了定金7000元。次日,工作人員到朱先生家測量了具體尺寸,朱先生交齊了全款。
然而,沒過兩天,品牌櫥櫃專賣店突然通知朱先生去店裡選臺面。隨後,工作人員稱製作櫥櫃的材料發生變化,還要朱先生再支付6000元。
朱先生這才發現自己定製的櫥櫃竟然有兩個報價單,而且兩份報價不一樣。朱先生對該店的這種做法十分不滿,一怒之下投訴到了工商部門。經調查,專賣店承認是工作失誤,把材料報價給核算錯了。在工商部門人員的調解下,專賣店才按照最初的價格為朱先生定做了櫥櫃。
推銷定製家具擺足噱頭
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個家具廣場,發現銷售定製家具的商家不在少數。好幾家商鋪都打出了「定製家具」的口號。一些銷售成品家具的店員在聽說記者想要量身定做家具時,紛紛表示可以和廠家聯繫定製家具。
在一家號稱全部由義大利設計師精心打造的家具店內,幾名店員正熱情地為兩名前來購置家具的年輕人介紹情況。店員滿口英文,聽得年輕人云裡霧裡。
對於店員這番言論,業內人士廖先生稱其大多是噱頭,說到底,定製家具時最關心的就是所用的木材和五金配件。至於店員口中的那些專業術語,不過是五金配件的一些英語縮寫。
在另外一家連鎖家具店裡,聽顧客說要定製一套衣櫃,營業員趕緊拿出了報價單,用低價吸引顧客:「我們最近在做活動,18毫米厚的吉林森工露水板促銷價是每平方米138元,9毫米厚的是118元,25毫米厚的是168元。」價格跟一套成品衣櫃差不多。
聽到這個價格,顧客頗有些心動,算一下,做一套2米×2.1米的衣櫃,竟然只需要2000餘元,甚至比一套成品衣櫃還要便宜。
「實際上,定製家具的總價已包含了材料實際使用量和配件的費用,還要包括其中擱板、擱架使用材料的面積。」廖先生說,按照定製家具材料使用量的展開面積計算,做一個2米×2.1米的柜子,價格肯定會超過3000元。這還不包括配件費用,安裝擱板的金屬扣件、軌道、合頁等都是要另行收費的。
記者在該店裡查看了幾張已經預訂的單據,上面除了一張設計圖和相應的一些板材數據外,其他內容都寫得很簡單。「裡面用的木板和外面用的厚度不同,不同部位的五金配件也有所區別,這裡面都沒有寫清楚,到時候即使消費者認真追究起來,但因為沒有相應的合同規範,也就空口無憑了。」廖先生說。
「家具做出來之後,能夠幫我把每一塊料的材質都註明嗎?」面對這樣的要求,幾乎所有店家都搖頭表示很難做到。
至於售後服務,大部分店家都表示,所有定製的家具在製作前都會由設計師親自上門測量,並將圖紙傳真或用電子郵件發給客戶進行確認,所以一般來說,「定製產品概不退換。」
「定製家具一旦退回來就等於是廢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具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製作家具時是根據消費者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的,針對性較強,所以不可能再賣給其他人。
定製家具缺標準維權難
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市民,由於定製家具不同於一般成品家具,具特殊性。目前定製家具服務缺乏統一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處理消費糾紛也就少了「標尺」。特別是在接受定製家具服務訂單前,經營者一般要求消費者全額預付款或按一定比例支付定金,如果雙方事前沒有對家具的尺寸、價格、材質等重要內容進行詳細約定,經營者又沒有按照相關要求提供給消費者《家具產品使用說明書》,一旦產生消費爭議,消費者難以要回貨款。
行業標準為何難以出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是定製家具企業的產品種類比較多,每件產品都具有獨特性,無法一概而論;另外定製家具企業都很「年輕」,沒有自己的行業協會,也造成了定製家具的行業標準「難產」。因此需要消費者在定製前熟悉相關的質量標準要求,聽從專業人士意見,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保證定製家具的品質。消費者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選擇定製家具公司要多聽多看多了解,並籤訂詳約合同。圖紙應註明家具的基材、顏色、尺寸等;家具做好後一定要驗貨,確定各種材料使用無誤,並保留一筆尾款在驗貨確保沒問題之後再付。一旦發生爭議,可以通過合同進行維權。